中南海醫療保健專家:保健無差錯活到一百多

日常生活健康小常識,健康生活小常識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中南海醫療保健專家:保健無差錯活到一百多

◆長壽與基因有關,但後天的因素能改變人的命運

◆老年人壓抑性愛,也會影響免疫力

◆心胸豁達,不患得患失,是科學養生之道

顧英奇:現任中國老年醫學保健研究會會長

1952年畢業於哈爾濱醫科大學,1953年調中央警衛局保健處,1984年10月任國家衛生部副部長、中央保健委員會副主任;《健康紅寶書》主編。

超越基因,探索長壽之道

現在提出一個新概念,鼓勵大家向更高的健康目標前進,提倡人的壽命要「向140歲、150歲邁進」。中國的古代醫學很早就提到過類似的概念,如《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就講到過「三壽」,即上壽120歲,中壽100歲,下壽80歲,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預見人類壽命的一個記載。然而事實上達到這個理想境界的人不算多,拿這個長壽尺度和總人口實際生存年限來比較,達到長壽的人只是少數。為什麼?這裡首先有一個遺傳密碼的制約因素,就是今天講的DNA。科學研究已證明,高壽的人,他們的子女一般也高壽,就是因為有一個遺傳基因在裡頭。那麼,是不是因為家族有遺傳性疾病或者沒有長壽基因的,就悲觀失望、聽天由命呢?還應該看到除了遺傳密碼的決定性因素外,還有許多可以通過後天因素改變的途徑。

後天的因素包括什麼呢?包括教育培養環境下形成的人格(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化素養),營養衛生以及體育鍛煉等等。我所看到的長壽老人,絕大多數都沒有吃過所謂的「長壽食品」。相反,他們的生活方式也比較簡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的也吃肥肉,並不忌口,有的長壽老人也喝點酒,也稍微吸點煙。但他們的食物構成基本上符合他們所支出的熱量,沒有什麼多餘的留存下來。但是,能不能就此得出結論:進食與支出的熱量相等,就可以達到長壽的目的?這一點有待研究,但至少這麼做,對維持機體平衡是沒有壞處的。

然而,從我們醫生所接觸的長壽的事例來說,至少有一點是可以總結出的共性,那就是精神因素。精神因素對長壽很重要,所有的醫療保健專家都奉勸人們要保持心胸豁達,要知足長樂,不要患得患失,更不要心胸狹隘。

專家為什麼要不厭其煩地強調情緒對健康的重要性呢?從醫學角度上講:情緒鬱悶直接導致機體免疫力降低,腎上腺素、兒茶酚胺等分泌增多,容易造成血管內皮系統的損害,因此對免疫系統造成損害,還容易並發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玻現在,年輕人比較講究「宣洩」,在酒吧裡、球場上通過瘋玩、跳舞、唱歌、叫喊把平常鬱悶於心的負面情緒發洩出來,自然會感到暢快了很多。但是,中老年是不是也需要「宣洩」呢?這裡面有一個道理:心胸寬廣的人與心胸狹隘的人,他們遇到的人生煩惱和困擾其實都是一樣的,命運之神並不因為你心胸豁達而格外照顧你,讓你從早到晚永遠遇不到一件煩心事。有時候,心胸豁達的人也會發愁,而且碰到的麻煩事還不小,然而豁達的人和心眼小的人在處理麻煩的態度上「格調」還是不一樣的,其關鍵就是在於怎樣去「宣洩」。這個「宣洩」可不是平常人所理解的「摔盆子砸碗」、「打狗攆雞」,找替罪羊撒氣,那是一種負面的發洩,往往導致的結果是「舊恨未消,又添新仇」,何苦呢?而正確的宣洩是指有事不憋在心裡,用一種智慧的態度對待心裡的鬱悶和不快。比如,可以找個人把心裡話說出來,或者找當事人(也就是給你帶來不愉快的那個人)當面溝通,達成消除誤會化解郁氣的目的。中國人經常說「一吐為快」,細想起來,這裡面包含的科學養生道理卻是博大精深的。

這裡我還要專門講一講老年人性愛的問題。老年人也應當有正當的性愛,這並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現代社會已經破除了很多的傳統觀念,大家都可以敞開談性生活,不像過去那樣把性看作洪水猛獸,當做是腐蝕心靈的不潔的東西。但是,這種對性的寬容似乎只是針對中青年人的,對老年人就未必寬容。一般人認為:人老了,什麼都看淡了,是不會有什麼性生活的,否則就是「老不正經」。這是一種錯誤的、甚至是極其有害的觀念。

老年人應該有正當的性生活,對於老人的性生活到多少歲才停止,生理學有不同的解釋,一般認為:60歲到70歲之間的老年人,也有其自然的性行為。當然,是不是一定要完成一個射精、高潮的過程,那也未必。但是老兩口之間廝守在一起,有時會用一個眼神、一次撫摸,甚至擁抱接吻來傳達愛意,滿足性需要,這種現象也是普遍存在著的。其實,只消有一些愛撫的動作,對老年人來說也算是一次完整的性行為。

老年人的性行為可以調劑精神,提高機體免疫力。所以應特別強調:老年人不應該壓抑自己的性慾。

◆提倡吃生菜,盡量多地吸收植物干擾素

◆對蔬菜的品種,要提倡多種多樣

◆人類衰老的直接原因是大腸桿菌慢性中毒,中醫也說:「要想不死,腸中無屎」

許佩珉:現為北大醫學教授、北京醫院腫瘤科專家

先後擔任過彭德懷、鄧小平、陳雲、李先念、李富春等人的專職護理保健工作,曾擔任劉少奇同志的保健醫生近8年。

曾昭耆:著名心腦血管病專家

1952年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後調入北京醫院工作,擔任過賀龍、羅榮桓、張鼎丞、胡耀邦以及張治中、傅作義等人的保健醫師。

陳中輝:四川省著名醫學教授,本版內容主講

1968年畢業於華西醫科大學,長期在四川省原省直機關醫院從事臨床醫療,曾為赴川的中央領導同志、省委領導、外國友人做過特別保健護理工作。

怎麼吃和不該怎麼吃

我們現在要解決的,不是營養缺乏問題,而是長壽與健康所必須遵循的營養方法問題。這個問題可以歸納為兩句話,就是「怎麼吃」和「不能怎麼吃」兩個原則。

怎麼吃首先要保證食物原料的乾淨。目前真正無公害的蔬菜極少,而且價格也很昂貴,一般的工薪族承受不起,偶爾吃一兩次可以,天天吃,對不起,這時你就要數數錢包了。那我們怎麼辦呢?蔬菜裡含有的農藥,絕大多是可以溶於水中的,買回蔬萊以後,要進行清水浸泡,多次沖洗。還要注意菜一定要先洗後切。千萬不要先切後洗,這樣會損失大量的維生素C。蔬菜裡面有很多種植物干擾素,對人體是很有好處的。

對於那種無公害的蔬菜,我們提倡吃生菜,這樣我們就可以盡量多地吸收植物干擾素。國外風行一時的蔬菜汁,就是用新鮮的蔬菜搾取的。其實蔬菜汁我們也有條件做,早晨起來,自製一杯蔬菜汁並不複雜,前提是蔬菜必須新鮮乾淨。捲心菜、苦瓜、西紅柿、黃瓜、芹菜、萵筍、蘿蔔都是製作蔬菜汁的絕好原料。早晨起來喝一杯,什麼都不用加,千萬不要放入微波爐加熱,而且最好在一刻鐘之內喝掉。如果喝不完寧可扔掉,為什麼呢?因為時間一長蔬菜汁裡的亞硝酸鹽就會增多。我這裡提倡飲蔬菜汁,只是針對有條件的家庭而言,沒有製作蔬菜汁經驗和相關設備的家庭不要隨隨便便去嘗試,因為稍微操作不當,就會發生亞硝酸鹽中毒的危險。

總之,食用蔬菜的原則就是能夠生吃的就不要再炒,能夠炒熟的就不要長時間燉煮,北方人冬天喜歡吃燉菜,白菜、土豆什麼的煮成一鍋,煮得很久很久,很多營養素都給破壞掉了。這肯定是一種落後的烹任方法,要盡量按照營養構成的原理採取合理的烹飪方式。

對蔬菜的品種要提倡多種多樣,不要太單一,要提倡吃黃色蔬菜、綠色蔬萊、紅色蔬菜,這是指蔬菜的色澤而言,比如南瓜、玉米就是黃色的蔬菜,綠色的蔬菜就是有豐富葉綠素並富含鐵元素的蔬萊,紅色的蔬菜指西紅柿、柿子椒、莧菜等。黃色的蔬菜有豐富的胡蘿蔔素,紅色的蔬菜維他命A含量很高,綠色的蔬菜(包括捲心菜)對抗癌很有利。一個美國營養學家告訴我,美國正在研究蔬菜抗腫瘤的效果,並在做臨床實驗。如果研究成功,那對人類無疑是一個喜訊。

關於食物的潔淨,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細節,以淘米為例,有些人說:「淘米、淘米,多淘幾次維生素就都淘掉了,這該怎麼辦呢?」對此我要說:兩害取其輕。市場上的一些大米質量並不高,有的還有黃曲黴素,黃曲黴素對身體可是有致癌作用的。所以多淘幾次有什麼害處呢?損失一點維生素又不會要你的命。維生素又不貴,花幾毛錢或一塊多錢就可以補充。但是如果你吃了霉變的米,那你的身體和精神的損失可就大了,這個賬我想大家都算得過來。

要控制每天攝入的鹽分,老年人的味蕾衰退,容易「過鹹」——也就是嗜鹽,尤其要警惕。鈉離子攝入太多對人體不好。還有一個味精過量的問題,國外現在出現了一種味精綜合征,人使用味精過多,會昏昏欲睡,所以西方社會曾經出現過排斥中國菜館的風潮。我們不主張對味精如此神經過敏,適當地添加一點味精沒有什麼,但不要過量。

我們的食物構成中,植物纖維的構成應該多樣化,對高膽固醇的食物,能夠避免就盡量避免。人最能吸收的蛋白質就是禽蛋裡的蛋白質,但是必須把蛋黃拿出。

營養學會曾把學生的營養構成形象地概括為一句話:「一把菜,一把豆,一個雞蛋加點肉。」這個順口溜還不全面,還應該加上一杯奶。我們在食物結構上可以多變一些花樣,但應該提倡主食加上一點粗糧,蛋白質只是起了一個互補的作用,使營養更全面。精米精面未必好,小米雜面也不錯。缺乏運動,食物過於精細,使人容易便秘。很有意思的是,關於便秘的標準,人種不同,標準也就不同。美國人的習慣是一週一次或者兩次,他們並不要求天天大便,只要大便不困難,他們就認為OK。但是我們中國人還是應該每天有一次,這一點沒有必要向西方看齊。 此文章共有21 2

健康小常識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
每日黃歷
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