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使用說明:此藥方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破瘀湯
破瘀湯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 【組成】荊芥4.5克蟅蟲30枚大黃芎藭各9克蒲黃15克當歸桂心甘草各6克桃仁30枚 【用法】上藥九味,哎咀。以水1升,煮取300
破證奪命丹
破證奪命丹 【來源】《百一選方》卷七。 【異名】獨參湯(《魯府禁方》卷三)、奪命散(《景岳全書》卷五十三)。 【組成】好人參30克(去蘆,薄切) 【用法】用水1升,煎至
撲粉方
撲粉方 【來源】《醫方考》卷一。 【組成】龍骨牡蠣糯米各等分 【用法】共為末。以此粉撲之。 【功用】收澀止汗。 【主治】服發汗藥,出汗過多者。 【方論】汗多有亡
撲汗方1
撲汗方1 【來源】《魏氏家藏方》卷四。 【組成】牡蠣蛤粉 【用法】牡蠣研粉,加入好蛤粉三分之一。用紗帛包裹,撲汗處,以頻撲為佳。 【主治】諸汗。
撲汗方2
撲汗方2 【來源】《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牡蠣粉30克枯白礬30克 【用法】共研極細末,過重絹羅為面。清洗後,用面撲腎囊潮汗處。 【功用】止汗。 【主治】陰
葡萄酒
葡萄酒 【來源】《太平聖惠方》卷九十五。 【組成】干葡萄末500克細曲末2.5千克糯米10千克 【用法】上炊糯米令熟,候稍冷,入曲並葡萄末,攪令勻,入甕蓋覆。候熟,即
蒲公英四季青眼藥水
蒲公英四季青眼藥水 【來源】《眼科證治經驗》。 【組成】蒲公英四季青黃芩野菊花各30克 【用法】將上藥加蒸餾水1.6升,加熱煮沸一小時,取藥汁,過濾,第二次再加水8
蒲公英湯
蒲公英湯 【來源】《醫學哀中參西錄》上冊。 【組成】鮮蒲公英120克(根、葉,莖、花皆用,花開殘者去之,如無鮮者可用干者60克代之) 【用法】上一味,煎湯600毫升,溫
蒲黃酒
蒲黃酒 【來源】《千金翼方》卷十九。 【組成】蒲黃小豆大豆各9克 【用法】上三味,以酒適量煎,分三次服。 【功用】活血利水。 【主治】脾虛水停,遍身水腫或暴腫。
蒲黃散1
蒲黃散1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四。 【異名】鹿茸散(《太平聖惠方》卷七十三)。 【組成】蒲黃175克鹿茸當歸各60克 【用法】上三味,研末過篩。酒服2克,日三。不
蒲黃散2
蒲黃散2 【來源】《太平聖惠方》卷三十七。 【組成】蒲黃60~90克石榴花(末)30克 【用法】上藥和研為散。每服3克,以新汲水調下。 【功用】涼血化瘀,收斂止血。 【主
蒲黃散3
蒲黃散3 【來源】《太平聖惠方》卷六十七, 【組成】蒲黃30克當歸22,5克桂心22.5克延胡索30克川芎22.5克赤芍葯30克菴閭子22.5克沒藥30克附子30克(炮裂,去皮、臍)栗
蒲黃散4
蒲黃散4 【來源】《太平聖惠方》卷八十九。 【組成】蒲黃7.5克露蜂房7.5克(微炙)白魚3克 【用法】上藥都研令勻。用少許酒調敷患處,一日三次。 【主治】小兒重舌,口
蒲黃散5
蒲黃散5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九。 【組成】干荷葉(炙)牡丹皮延胡索生干地黃甘草(炙)各22.5克蒲黃(生)60克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入蜜
蒲黃散6
蒲黃散6 【來源】《聖濟總錄》卷九十六。 【組成】蒲黃(微炒)60克郁金(銼)90克 【用法】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6克,空腹時用粟米飲調下,一日二次。 【功用】行氣活
蒲黃湯
蒲黃湯 【來源】《袖珍方》卷二引《太平聖惠方》。 【異名】蒲黃散(《證治準繩·類方》卷六)。 【組成】赤茯苓木通車前子桑白皮(炒)荊芥燈心赤芍葯甘草(微炒)蒲黃(生)
蒲黃丸
蒲黃丸 【來源】《聖濟總錄》卷一五二。 【組成】蒲黃90克(微炒)龍骨75克艾葉30克 【用法】上三味,搗羅為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20丸,煎米飲或艾湯送下,日服
蒲黃飲
蒲黃飲 【來源】《聖濟總錄》卷一六○。 【組成】蒲黃(微炒)45克芒消(研)23克芎藭15克桂(去粗皮)15克鬼箭15克生干地黃(焙)60克桃仁(湯漫,去皮、尖、雙仁,麩炒黃色)2
蒲灰散
蒲灰散 【來源】《金匱要略》卷中。 【組成】蒲灰52.5克滑石22.5克 【用法】上二味,杵為散。每服6克,白飲送服,一日三次。 【功用】清熱利濕。 【主治】濕熱引起的
樸附湯
樸附湯 【來源】《續易簡方》卷三。 【組成】大附子1枚(生用,去皮,碎如骰子塊大小,用生薑自然汁浸,炒干)川樸(去皮,與附子等分,碎如骰子塊大小,用生薑自然汁三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

中藥藥方大全(www.shahaizi.com)提供: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中醫經典藥方,中藥經典藥方,中醫藥方劑,止咳中醫藥方,漢唐中醫藥方大全,胃病中醫藥方,療痘痘的中藥藥方,中藥藥方必答,調經中藥藥方等內容。

所謂中草藥,是中醫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

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