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哄而散
【拼音】yīhōngérsàn
【成語故事】清朝時杭州府仁和縣財主袁鳳賓的兒子袁紹芬是一個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公子哥兒,他生性好賭,與賭家沈七欠下272銀圓,沈七去袁家討債未果反挨痛打,於是在袁府門口服毒自盡,圍觀的人群紛紛衝進去哄搶貴重物品,等袁鳳賓回家時早已一哄而散了。
【典故】御筆硃書四大字,曰:‘今年且罷。’於是一哄而散。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壬戌科罷選吉士》第十卷
【釋義】哄:吵鬧。形容聚在一起的人一下子吵吵嚷嚷地走散了。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吵吵嚷嚷地走散了
【結構】偏正式
【相近詞】作鳥獸散、一轟而散
【反義詞】一哄而起、源源而來、接踵而至
【成語例句】
◎這些居士們把我們帶來的豆子花生狼吞虎嚥之後,結果還演了一出革命武劇,方才一哄而散。
◎後來,他們同來的一幫壞蛋,說,到時間了,該出動去抓抗日分子了,才一哄而散。
◎我脫下我的連衣裙,走到陽台上,仰頭數星星,今夜能見度低,天空低聲下氣,星星非常短小,數到十個他們就一哄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