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清上補下丸 【來源】《壽世保元》卷三。 【組成】懷生地黃(炒,鍋內酒拌,蒸黑)120克南棗(酒蒸,去核)60克懷山藥45克白茯苓(去皮)45克牡丹皮45克澤瀉45克遼五味子45克

清上散 【來源】《赤水玄珠》卷二十五。 【組成】川郁金甘草北桔梗天花粉干葛薄荷葉各等分 【用法】上為末,入蜜拌勻。白開水送下0.9~3克。再用艾葉煎濃湯,溫浸足底

清上丸 【來源】《赤水玄珠》卷十六。 【組成】石菖蒲酸棗仁膽星茯苓黃連半夏神曲橘紅各30克殭蠶青黛木香各15克柴胡23克 【用法】用竹瀝打糊為丸。每次4.5克,食後用

清上消郁湯 【來源】《證治準繩·瘍醫》卷五。 【組成】昆布(洗)玄明粉陳皮半夏(姜制)黃連海藻莪術川芎香附青黛白芥子 【用法】加薄荷,水煎服; 【功用】清上解郁,

清上瀉火湯 【來源】《蘭室秘藏》卷中。 【組成】荊芥穗川芎各0.6克蔓荊子當歸身蒼朮各0.9克酒黃連生地黃稿本生甘草各1.5克升麻防風各2.1克酒黃柏炙甘草黃耆各3克酒黃

清上飲 【來源】《壽世保元》卷五。 【組成】柴胡黃芩赤芍厚樸枳實梔子郁金黃連半夏青皮大黃芒消甘草 【用法】上藥銼碎。加生薑3片,水煎,熱服。 【主治】胃脘及兩脅

清神解語湯 【來源】《古今醫鑒》卷二。 【組成】當歸川芎白芍葯生地黃遠志(去骨)陳皮麥門冬(去心)石菖蒲烏藥枳實(麩炒)天南星(制)白茯苓黃連(薑汁炒)防風羌活半夏(制

清神散1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一。 【組成】檀香(銼)人參(去蘆)羌活(去苗)防風(去苗)各300克薄荷(去土)荊芥穗甘草(爁)各600克石膏(研)1.2千克細辛(去苗,先

清神散2 【來源】《雞峰普濟方》卷十八。 【組成】荊芥穗川芎香附子防風各30克澤瀉甘草石膏蒺藜各30克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3克,茶調下,不以時。 【主治】頭目不

清神散3 【來源】《朱氏集驗方》卷九。 【組成】干菊花白殭蠶(炒,去絲、嘴)各30克荊芥穗羌活木通川芎防風各15克木香6克甘草石菖蒲各9克 【用法】上藥為末。每服9克,

清神散4 【來源】《外科正宗》卷二。 【組成】甘草節15克真豆粉30克大硃砂9克梅花片1.5片牛黃0.9克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3克,淡竹葉、燈心湯調服。 【功用】清熱解

清神養營湯 【來源】《東醫寶鑒·外形篇》卷一引《醫方集略》。 【組成】麥門冬當歸各3.6克川芎3克白芷2.1克薄荷甘菊羌活梔子各1.5克甘草1.2克升麻0.6克 【用法】上銼

清暑痢疾丸 【來源】《揣摩有得集》。 【組成】黃連30克歸身75克白芍75克(炒)黃芩75克(炒)檳榔75克枳殼75克半夏60克地榆60克(炒)焦楂150克川樸60克(炒)木香30克熟軍60

清暑十全湯 【來源】《丹台玉案》卷二。 【組成】香薷木瓜蘇葉厚樸各3.6克人參甘草白茯苓白朮白扁豆半夏白芍各3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不拘時服。 【

清暑益氣湯 【來源】《脾胃論》卷中。 【組成】黃耆蒼朮(泔浸,去皮)升麻各3克人參(去蘆)澤瀉神曲(炒黃)橘皮白朮各15克麥門冬(去心)當歸身炙甘草各0.9克青皮(去白)0.9

清暑益氣湯 【來源】《溫熱經緯》卷四。 【異名】王氏清暑益氣湯(《方劑學》)。 【組成】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竹葉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清暑飲 【來源】《溫熱經解》。 【組成】青蒿露10毫升(沖)六一散9克(包)荷葉邊1圈西瓜翠衣9克綠豆皮4.5克銀花露15毫升(沖)絲瓜皮6克淡竹葉4.5克扁豆衣4.5克 【用法】

清痰祛眩湯 【來源】《壽世保元》卷五。 【組成】天南星(姜泡)半夏(薑汁制)天麻蒼朮(米泔浸)川芎陳皮茯苓(去皮)桔梗枳殼(去瓤)烏藥、酒芩羌活各2.4克甘草0.9克 【用法

清痰丸 【來源】《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蒼朮60克香附45克瓜蔞仁半夏各30克黃連黃芩各15克 【用法】上藥為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腹時用茶清送下

清唾湯 【來源】《證治匯補》卷五。 【組成】知母貝母桔梗黃柏熟地玄參遠志天冬麥冬各等分炮姜減半 【用法】水煎服。 【主治】唾中帶血。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

中藥藥方大全(www.Shahaizi.com)提供: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中醫經典藥方,中藥經典藥方,中醫藥方劑,止咳中醫藥方,漢唐中醫藥方大全,胃病中醫藥方,療痘痘的中藥藥方,中藥藥方必答,調經中藥藥方等內容。

所謂中草藥,是中醫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

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
每日黃歷
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