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抑陰散 【來源】《保嬰撮要》卷十五。 【異名】回陽玉龍膏(《保嬰撮要》卷十五)。 【組成】草烏(炒)60克南星白芷各30克肉桂15克赤芍葯(炒)30克 【用法】上各研末。蔥

易黃湯 【來源】《傅青主女科》。 【組成】山藥30克(炒)芡實30克(炒)黃柏6克(鹽水炒)車前子3克(酒炒)白果10枚(碎) 【用法】水煎服。 【主治】婦人任脈不足,濕熱侵注

益兒餅 【來源】《萬病回春》卷七。 【組成】水紅花子使君子(去亮)山楂肉各15克白朮(去蘆)12克檳榔4.5克木香3克神曲(炒)7.5克 【用法】上藥研末,入黃蠟、面,水和作

益兒丸 【來源】《小兒衛生總微論》卷十三。 【組成】神曲(炒黃)白蕪荑(去扇,炒)各30克宣連(去須)60克陳皮木香各15克 【用法】上為細末,豬膽汁和藥末成劑,再入膽內

益黃散 【來源】《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異名】補脾散(《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陳皮(去白)30克丁香6克(一方用木香)訶子(炮,去核)青皮(去白)甘草(炙)各15

益經湯 【來源】《傅青主女科》捲上。 【組成】大熟地30克(九蒸)白朮30克(土炒)山藥15克(炒)當歸15克(酒洗)白芍9克(酒炒)生棗仁9克(搗碎)丹皮6克沙參9克柴胡3克杜仲3

益母膏 【來源】《古今醫統》卷八十五。 【異名】益母草膏(《赤水玄珠》卷二十)、還魂丹(《惠直堂經驗方》)。 【組成】益母草(端午日或小暑日俱可收采) 【用法】上藥

益母湯 【來源】《萬病回春》卷六。 【組成】當歸川芎白芍(酒炒)熟地(薑汁炒)條芩陳皮香附(醋炒)阿膠(蛤粉炒)各3克益母草白朮(去蘆)各4.5克玄參蒲黃(炒)甘草各1.2克

益母丸1 【來源】《婦人大全良方》卷十三引《產乳》。 【異名】知母丸(《校注婦人良方》卷十二)。 【組成】知母30克(洗,焙) 【用法】上藥為細末,以棗肉為丸,如彈子

益母丸2 【來源】《奇方類編》卷下。 【組成】益母草500克川芎30克赤芍30克歸身30克木香30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每丸重9克。每次服1丸,一日二至

益母丸3 【來源】《婦科雜證》。 【組成】益母草(並子)500克大生地(酒洗)90克當歸(酒洗)90克白芍(酒洗,炒)90克烏賊骨(去粗殼,炒)120克澤蘭葉(酒洗)120克香附(酒、醋

益脾餅 【來源】《醫學衷中參西錄》上冊。 【組成】白朮120克乾薑60克雞內金60克熟棗肉250克 【用法】上藥四味,白朮、雞內金皆用生者,每味各自軋細焙熟,再將乾薑軋

益脾散 【來源】《小兒衛生總微論》卷十。 【組成】陳皮30克(去白)青皮(去瓤)15克訶子肉15克甘草(銼,炒)15克丁香6克干山藥60克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3克,用水150

益脾鎮驚散 【來源】《醫宗金鑒》卷五十二。 【組成】人參4.5克白朮(土炒)茯苓各9克硃砂2.4克鉤籐6克甘草(炙)1.5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每服3克,燈心湯調服。 【

益氣安神湯 【來源】《壽世保元》卷四。 【組成】當歸3.6克黃連(薑汁炒)生地黃麥門冬(去心)酸棗仁(炒)遠志(去心)各3克白茯苓(去皮、心)3.6克人參黃耆(蜜炒)膽星淡竹葉

益氣補肺湯 【來源】《醫醇剩義》卷二。 【組成】阿膠6克(蛤粉炒)五味子105克地骨皮6克天冬6克麥冬6克百合9克貝母6克茯苓6克苡仁12克 【用法】用糯米10克,煮湯代水煎

益氣聰明湯 【來源】《東垣試效方》卷五。 【組成】黃耆甘草人參各15克升麻葛根各9克蔓荊子4.5克芍葯3克黃柏3克(酒制,銼,炒黃) 【用法】上藥哎咀。每服9克,用水300

益氣導溺湯 【來源】《中醫婦科治療學》。 【組成】泡參15克白朮6克扁豆雲苓各9克桂枝炙升麻各:3克甜桔梗4.5克通草6克台烏4.5克 【用法】水煎,溫服。 【功用】益氣

益氣健脾湯 【來源】《壽世保元》卷三。 【組成】人參6克白朮4.5克(去蘆,土炒)白茯苓(去皮)9克陳皮6克白芍(炒)9克蒼朮4.5克(米泔浸)乾薑(炒黑)2.4克訶子(煨)6克肉蔻(

益氣清金湯 【來源】《醫宗金鑒》卷六十六。 【組成】苦桔梗9克黃芩6克浙貝母(去心,研)麥冬(去心)牛蒡子(炒,研)各4.5克人參白茯苓陳皮生梔子(研)薄荷生甘草各3克紫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

中藥藥方大全(www.Shahaizi.com)提供: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中醫經典藥方,中藥經典藥方,中醫藥方劑,止咳中醫藥方,漢唐中醫藥方大全,胃病中醫藥方,療痘痘的中藥藥方,中藥藥方必答,調經中藥藥方等內容。

所謂中草藥,是中醫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

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
每日黃歷
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