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巨勝子丸1 【來源】《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熟地黃120克生地黃首烏牛膝(酒浸)天門冬(去心)枸杞蓯蓉菟絲巨勝子茯苓柏子仁天雄(炮)酸棗仁破故紙(炒)巴戟(去心)五味

巨勝子丸2 【來源】《杏苑生春》卷五。 【組成】巨勝子柏子仁生地黃熟地黃酸棗仁人參茯苓山藥楮實蓮肉續斷五味子牛膝何首烏枸杞子肉蓯蓉破故紙巴戟天門冬覆盆子菟絲子

聚寶丹 【來源】《直指小兒方》卷二。 【組成】人參茯神琥珀天麻直殭蠶(炒)防風南星(泡)白附子(生)全蠍(炙)烏蛇肉(酒浸,焙)各3克硃砂1.5克麝香少許 【用法】上藥為末

聚寶散 【來源】《普濟方》卷七十四。 【組成】龍膽草60克黃連30克荊芥30克鼠粘子30克大黃30克薄荷60克 【用法】上藥為散。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

聚金丸 【來源】《楊氏家藏方》卷十三。 【組成】黃連120克(30克水浸曬乾,30克炒,30克炭火炮,30克生用)黃芩防風(去蘆頭)各30克 【用法】上藥為細末,煮糊為丸,如

聚精丸 【來源】《證治準繩·女科》卷四。 【組成】黃魚鰾膠500克(白淨者,切碎,用蛤粉炒成珠,以無聲為度)沙苑蒺藜240克(馬乳浸兩宿,隔湯蒸一炷香久,取起焙乾) 【

聚仙丸 【來源】《良明彙集》卷五。 【組成】沙苑蒺藜500克(先去刺為末,取淨藥120克,余滓用水泡三至五日,取汁熬膏備用)蓮蕊須120克(黃色者)芡實120克枸杞子60克菟

聚香飲子 【來源】《重訂嚴氏濟生方》。 【組成】檀香木香乳香沉香丁香(以上不見火)藿香葉各30克玄胡索(炒,去皮)片子薑黃(炒)川烏(炮,去皮尖)桔梗(去蘆,銼,炒)桂

瞿麥散 【來源】《劉涓子鬼遺方》卷四。 【組成】瞿麥白芷黃耆當歸細辛芍葯薏苡仁芎藭赤小豆末各30克 【用法】上藥九味,先以清酒或苦酒漬小豆,取出置於銅器中,熬干

瞿麥湯1 【來源】《外台秘要》卷十一引《近效方》。 【異名】瞿麥飲(《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 【組成】瞿麥穗澤瀉滑石各45克防己23克黃芩大黃各7.5克桑螵蛸(炒)40枚

瞿麥湯2 【來源】《聖濟總錄》卷九十八。 【組成】瞿麥(用穗)45克黃芩(去黑心)雞蘇各30克當歸(切,焙)23克木通(銼)45克白茯苓(去黑皮)芍葯滑石(研)各23克 【用法】上

瞿麥丸 【來源】《雞峰普濟方》卷十七。 【組成】人參當歸大黃(濕紙裹,放米下,蒸至米熟,去米、紙,焙)瞿麥穗赤芍葯桂白茯苓各15克葶藶23克 【用法】上為細末,煉蜜

蠲痺湯1 【來源】《楊氏家藏方》卷四。 【組成】當歸(去土,酒浸一宿)羌活(去蘆頭)薑黃白芍葯黃耆(蜜炙)防風(去蘆頭)各45克甘草15克(炙) 【用法】上藥哎咀。每服15克

蠲痺湯2 【來源】《重訂嚴氏濟生方)。 【組成】當歸(去蘆,酒浸)赤茯苓黃耆(去蘆)片子薑黃羌活各45克甘草(炙)15克 【用法】上藥哎咀。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薑5

蠲風飲子 【來源】《醫學正傳》卷一。 【組成】防風(去蘆)杜仲(去粗皮,薑汁炒)羌活白芷川歸(去蘆頭,酒浸洗)川芎生地黃(酒浸洗)白芍葯川牛膝(去蘆,酒洗)秦艽(去蘆)

蠲痛無憂散 【來源】《醫宗金鑒》卷六十八。 【組成】番木鱉(香油煠浮)當歸(酒洗)甘草(生)各60克麻黃90克穿山甲(陳土炒)川烏(黑豆酒煮,去皮、尖)草烏(薑汁煮)蒼朮(米

蠲飲枳實丸 【來源】《楊氏家藏方》卷八。 【組成】枳實(麩炒,去瓤)半夏(湯洗,浸一宿,切,焙乾)陳橘皮(去白)各60克黑牽牛2.50克(取頭末90克,余滓不用) 【用法】上

卷柏散1 【來源】《太平聖惠方》卷二十四。 【組成】卷柏30克犀角屑15克天竺黃15克枳殼30克(麩炒微黃,去瓤)赤箭15克稿本15克羌活30克防風15克(去蘆頭)芎藭15克烏蛇60

卷柏散2 【來源】《太平聖惠方》卷六十。 【組成】卷柏30克當歸23克(銼,微炒)黃耆30克(銼)白朮23克枳殼60克(麩炒微黃,去瓤)白芍葯23克乾薑15克(炮裂,銼)甘草23克(

卷柏丸 【來源】《太平聖惠方》卷七十七, 【組成】卷柏鐘乳粉鹿角膠(搗碎、炒令黃燥)紫石英(細研,水飛過)陽起石(細研,水飛過)桑螵蛸(微炒)熟干地黃禹餘糧(燒,醋淬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

中藥藥方大全(www.Shahaizi.com)提供: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中醫經典藥方,中藥經典藥方,中醫藥方劑,止咳中醫藥方,漢唐中醫藥方大全,胃病中醫藥方,療痘痘的中藥藥方,中藥藥方必答,調經中藥藥方等內容。

所謂中草藥,是中醫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

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
每日黃歷
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