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擦光 【來源】《串雅內編》卷二。 【組成】蛇床子苦參蕪荑各30克雄黃15克枯礬45克硫黃輕輕樟腦各6克川椒大楓子肉各15克 【用法】為末。生豬油調敷。 【主治】疥瘡,
一柴胡飲 【來源】《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柴胡6克黃芩5克芍葯6克生地5克陳皮5克甘草2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溫服。 【主治】外感四時不正之氣,或發熱,或
一服散 【來源】《朱氏集驗方》卷五。 【組成】阿膠2片生薑10片大烏梅2個甘草3克紫蘇10葉杏仁7個(去皮、尖)大半夏3個(泡)罌粟殼3個(炙) 【用法】上藥用水250毫升,煎
一服飲 【來源】《醫說》卷三引《類編》。 【異名】二妙香良散(《醫學人門》卷六)。 【組成】高良姜香附子各等分 【用法】上藥為細末。每服6克,空腹時用溫陳米飲下。
一貫煎 【來源】《柳州醫話》。 【組成】北沙參10克麥冬10克當歸10克生地黃30克杞子12克川楝子5克 【用法】水煎,去渣溫服。 【功用】滋養肝腎,疏肝理氣。 【主治】
一加減正氣散 【來源】《溫病條辨》卷二。 【組成】藿香根6克厚樸6克杏仁6克茯苓皮6克廣陳皮3克神曲5克麥芽5克綿茵陳6克大腹皮3克 【用法】加水1升,煮取400毫升,分
一甲復脈湯 【來源】《瘟病條辨》卷三。 【組成】牡蠣30克(碾細)炙甘草18克干地黃18克生白芍18克麥冬15克(不去心)阿膠9克 【用法】上藥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
一甲煎 【來源】《溫病條辨》卷三。 【組成】生牡蠣60克(研細) 【用法】水1.6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溫服。 【主治】溫病下後傷陰,大便溏甚,一日三四次,脈仍數者
一釐金 【來源】《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琥珀人參黃連天竺黃各15克大黃炒白牽牛子各60克金箔10張 【用法】共研細末,過羅,每包重0.18克,每服1包,溫開水沖
一粒金丹 【來源】《宜明論方》卷十三。 【異名】捉虎丸(《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草烏頭五靈脂各500克木鱉子120克白膠香250克地龍120克(去土,妙)細墨30克乳香30
一粒金丹1 【來源】《幼科類萃》卷六。 【組成】人參犀角玳瑁琥珀防風各3克茯苓寒水石(鍛)甘草各6克龍腦硃砂(水飛)各3克 【用法】上藥為末,入麝香1.5克,用枯米糊丸
一粒珠 【來源】《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津方。 【組成】穿山甲720克(分作四份,一份以清水洗淨生用;一份用香油炙酥;一份打碎,用醋30克浸拌微炒;一份打碎,用綠
一綠散 【來源】《證治準繩·類方》卷七。 【組成】芙蓉葉生地黃各等分 【用法】上藥搗爛,敷眼胞上;或研末,以雞蛋清調敷。 【主治】眼胞打傷,赤腫疼痛。
一抹金 【來源】《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藜蘆(淨洗,焙)蛇床子(去土)紅丹(火飛)各15克硫黃赤石脂明礬(火飛)五倍子(去內蟲屑)黃柏(去粗皮)各6克輕粉少許 【用法】
一捻金 【來源】《古今醫鑒》卷十三。 【組成】大黃檳榔黑丑白醜人參各等份。 【用法】上五昧,研為細末。每服0.3~0.6克,蜜水調下。 【主治】小兒風痰吐沫,氣喘咳
一捻金散 【來源】《楊氏家藏方》卷八。 【組成】半夏天南星(銼),巴豆各60克皂角子180克阿膠60克(銼)黃明膠90克(銼)杏仁180克白礬45克 【用法】上藥,都放人瓶內,外
一捻金散1 【來源】《傳信適用方》卷二。 【組成】全蠍(微炒)郁金白殭蠶(去絲、頭,妙)炙甘茸各15克地龍24克 【用法】上藥為細末。每次少許,干摻舌根。 【主治】喉閉
一捻金散2 【來源】《御藥院方》卷九。 【組成】蠍梢6克川芎3Q克華陰細辛香白芷各15克 【用法】上為細末。每以指蘸藥少許擦牙痛處,吐津。誤咽無妨,不計時候。 【主
一氣丹 【來源】《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人參制附子各等分 【用法】煉白蜜丸,如綠豆大。每服1~3克,白開水送下。 【功用】益氣溫陽。 【主治】脾腎虛寒,不
一清飲 【來源】《仁齋直指》卷十六。 【組成】柴胡90克赤茯苓60克桑白皮(制)川芎各30克甘草(炙)15克 【用法】上銼。每服9克,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主治】疸證發
中藥藥方大全(www.Shahaizi.com)提供: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中醫經典藥方,中藥經典藥方,中醫藥方劑,止咳中醫藥方,漢唐中醫藥方大全,胃病中醫藥方,療痘痘的中藥藥方,中藥藥方必答,調經中藥藥方等內容。
所謂中草藥,是中醫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
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