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當戶對能避免婚姻危機
「門當戶對」的觀念早已不再新鮮,白馬王子迎娶灰姑娘的童話即便成為現實,也不過是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不足為怪。在觀念和個性日趨多元化的城市中,今天的青年男女又如何看待「門當戶對」呢?
個案:
同慶男27歲網絡技術工程師
小珍女24歲室內設計師
交往時間:一年零四個月
「即使很有感覺,如果她不能明白地告訴我她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經歷,我想自己也不會去愛上或娶她。
」當記者問同慶「門當戶對」對他有多重要時,這個安靜的小伙子躊躇了一會兒說。
同慶與小珍是去年春天開始交往的,小伙子幽默地稱自己的愛情為「非典時期的典型性愛情」。當時他們都在北外的高級英語培訓班裡上課,班上的同學大多是工作一段時間後來「充電」的,臨時湊成一個小集體,大家都很新奇,交往也很頻繁。同慶說,小珍是個安靜的女孩,正好是他所喜歡的那種類型。
他自我介紹道,大學以前的生活是在長江邊的一個小城市裡度過的,那裡安靜、乾淨,多是來旅遊觀光的人;同慶的爸爸媽媽都是上世紀70年代響應號召去三峽建壩的知識分子,他們也都是很安靜的人。受家庭氛圍的熏陶,從小對安靜有「癖好」的同慶上大學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理科。
由於「非典」形勢的嚴峻,各大高校紛紛封校,培訓班也不能繼續下去了,大多數同學都留在了學校上自習。關係實質性的改變應歸因於一幅畫。同慶回憶說,一次課間,小珍為他畫了一張素描,在他禮節性的讚揚之後,小珍的臉竟然紅的一塌糊塗。小珍的家在南方海邊的一個小城市,每次想家的時候,她總是對同慶說,那是一個很美的地方,陽光明媚,海風舒爽,一派亞熱帶的風光。
同慶認為,現在他所理解的「門當戶對」,與過去傳統的家庭背景或經濟水平差異還不大一樣,主要是針對兩人的行為方式、語言和習慣,他覺得這些東西都依賴於家庭教育與成長經歷。「一個人也許並沒有帶太多的心眼兒去找(男)女朋友,但大多最後找的和『門當戶對』都差不離。」同慶認真地說,「隨著年齡增長,我發現自己也越來越認同一些傳統的東西。」
對人們常說的「性格互補」,同慶也有自己的看法,「如果一個很活潑,一個很安靜,一個說要聽搖滾,一個說要看書,一個說悶,一個說煩,這種關係能長久嗎?」
當然,他倆的愛情也不都是一帆風順。日常生活中,磨磨嘴皮賭賭氣總在所難免。現在雙方交往中的最大隔閡就在於語言和飲食,比如出生在廣東的小珍說「龍眼」,同慶卻聽成了「走遠點」,小珍習慣清淡,同慶卻喜歡辛辣,「不過她一直都在遷就我。」同慶憨憨地笑道,「這些都是小事,兩人在一起時間長了也就好了,更重要的是生活中兩人對是非的判斷以及對事物的看法。颳風下雨都是在所難免的,只要不出現晝夜顛倒就行了。」
個案:
李戰男27歲媒介策劃專員
朱曉風女25歲酒店部門主管
交往時間:兩年
李戰現在是北京一家物流公司的策劃專員,一年前他還在河南一個保險公司上班。當記者問到他一年前的情感生活時,儘管「有言在先」,這個短髮、瘦瘦小伙子的笑容就變得有些不自然了。沉默了一會兒後,他開口說起了自己的經歷:「我們的分手是必然的,當時她也說了,『我們不是一路的人』。」
李戰出生於豫東淮陽農村,爸爸媽媽都是農民,他們文化水平不高,教育兒子的方法也很傳統,拚命地勞作和鼓勵孩子好好唸書。父母的鞭策加上個人的勤奮,1996年,李戰考上了大學。2000年,李戰從鄭州大學金融專業畢業,他選擇了商丘的一家保險公司。在那裡,他結識了阿朱。
阿朱是商丘市人,她父親是市內某機械廠的廠長。雖然比李戰小兩歲,但兩人相識時,她已是一個大酒店的部門主管了。「我們是朋友介紹認識的。」李戰臉上漸漸有了光彩,他說那天下午的夕陽很美,彼此的印象也很不錯,他們順著人行道,走了很久,說了很多。
在最初的半年裡,李戰和朱曉風快樂地相處著。只是隨著交往的深入,李戰逐漸發現,一些讓對方難以理解或容忍的東西越來越多地擺在了雙方面前。如牡丹花開的時候,李戰建議說一起去菏澤吧!朱曉風搖搖頭,說太遠了,會很累的。李戰覺得朱曉風太慵懶,太習慣一成不變!
「當時我很苦惱,想了許多,最後想來想去覺得可能是因為雙方『家庭條件不一樣』造成的。我的父母都是農民,從小我接觸的最多的便是土地和莊稼;而她從小就被家裡寵著,讀書,工作,似乎什麼事都很一帆風順。」他希望自己的生活中能多些風雨與挑戰,因為年輕,還可以做很多事情。一年之前,兩人在是否來北京發展的問題上產生了極大分歧。
李戰說,與朱曉風的最後一次見面在一個飄著輕音樂的酒吧裡,儘管那時雙方都很傷感,但各自對底線的把握都很堅定,朱曉風最終沒有同意離開那個城市,因為她覺得放棄一份穩定且讓人羨慕的工作,去過一種無序與充滿風險的生活,她不習慣。
個案:
張明男28歲技術總監
穆曉玲女25歲廣告創意人
交往時間:三年零一個月
「當時我問他,『你是獨生子,家境好;我有個妹妹,我還要供她上大學,我們結婚,會給你帶來許多負擔,你介意不介意?』他說,『我不介意那些』。」穆曉玲一臉幸福地回憶著那段往事。
曉玲來自廣西的一個小縣城,父親曾是一家採石場的場主,家裡也還算富有。只是在曉玲高三那年,採石場出了事故。禍不單行,不久媽媽也生病去世,從此家道中落。因為她和妹妹上學都需要錢,父親去了深圳打工。大學四年,曉玲都基本靠自己,做過打字員,直銷,甚至到飯店做過洗碗工。記憶中有一次被燙傷後,飯店老闆給了她50元錢,就把她推了出來……
不久後,曉玲認識了張明。張明是一所名牌大學的畢業生,來自東北的一個省會城市,父親是高級知識分子,母親是女企業家,整個家庭在當地都小有名氣。兩人確定關係是因為兩人去看升旗的那個清晨,明一不小心把她的眼鏡摔碎了,看著明蹲在地上一片一片地撿起破碎的鏡片,曉玲感動壞了。
甜美的果實往往有著艱辛的過程。「2001年是最困難的一年。」曉玲說,那年,明剛剛畢業,她卻生了場大病,花去了大部分明父母給明創業的錢,後來公司也倒閉了。「那一年,我們瞭解對方很多。」曉玲說,「只有經歷一些事情之後你才能真正的認識一個人。很多結婚後才有的矛盾,我們當時就遇到了。但現在兩人已磨合到只需一個眼神,對方就知道下面要說什麼了。
「最初,我也曾非常擔心兩個人的婚後生活會因為門戶的問題而不快樂,在結婚之前我想了很久。我覺得我們的家庭背景有相當大的差異,根本就不屬於『門當戶對』的婚姻。他家境富裕,能有許多錢讓他創業。我家卻連基本生活費都支付不起。」
去年,曉玲開心地挽著明做了他的新娘。現在,他們已經買下了自己的房子,雖然婚後的生活壓力也很大,但卻過得很開心。曉玲認為,「門當戶對」最大的差距就在於「待人處事與對錢的態度」,「我也曾經懷疑兩個生活背景、生活經歷、家庭條件完全不同的人是不是能夠在一起。現在我覺得只要確信自己充分瞭解對方,對人品、性格、家境都很清楚,確信自己能把握或者能適應他的家庭。對個人的能力也非常瞭解,即使不是門當戶對,也可以過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