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習慣 加重中國人壓力

情感美文欣賞,經典美文在線閱讀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攀比習慣 加重中國人壓力

攀比習慣 加重中國人壓力

一首《祝你平安》曾經風靡國內,家喻戶曉,至今傳唱不衰。並不冗長的歌詞幾乎句句都落在每個人內心的共鳴點上。「你的所得還那樣少嗎?你的付出還那樣多嗎?」生活中多少人會有同樣的感受:付出的太多,得到的卻太少。一句「你的心情現在好嗎?」這種對普遍性不平和無奈的關懷很容易獲得人們的好感。

為什麼人人都覺得付出多於收穫呢?主要的原因在於,付出和收穫的權衡並非一個經濟上可計算的投入產出比較,付出和回報不存在可靠的換算公式,也沒有準確的評價標準,付出和收穫的比較必須借助於參照系來完成,而這個參照系往往是周圍的人。

一個人的身心投入難以絕對衡量,但行為結果的差異的確是一目瞭然

「同一年參加工作,為什麼他已經是處長了,我還是個科員?」

「都在一個辦公室裡辛辛苦苦地做事,為什麼這次漲工資的是他?」

「看看人家小張,一樣的同事,人家又買房又買車,再看我,住一個狗窩,騎一輛破自行車。」

「什麼好事都讓他趕上了,既陞官又發財。」

這是人們表達生活和事業不如意時常常可以聽到的,在這些對付出和收穫不對等的抱怨中都包含了比較,人們的不平和無奈正是來自於比較。

分析其中原因,一方面,一個人的身心投入難以絕對衡量,也難以與他人作嚴格的比較,但行為結果的差異的比較確實一目瞭然;另一方面,人們在與他人的比較中往往看重自己的付出,輕視別人的作為,這是人們有意無意中常犯的認知錯誤,導致付出和回報之間的比較往往產生不均等的感覺。

比較是人的近乎本能性的活動,心理學家費斯廷格稱這種比較的現象叫做社會比較。按照他的觀點,一個人生來就有自我評價的需要,在許多方面經常要進行自我評價,但由於自我評價時沒有可以利用的客觀的評價標準,人們只能採取和他人比較的方法來對自身的各方面作出判斷。

向上向下比較都有失客觀,相似比較才是相對準確的比較方式

一個人個子高矮的結論是在和別人比較後確定的,一個人是否聰明也是要看比較對象的,一個人能力的高低也是在比較中才能清楚,越是沒有可用的評價標準越是需要比較。顯然,比較對象的選擇影響著人們比較的準確性。

人們選擇比較的對象會表現為三種比較方式:向上比較、向下比較和相似比較。向上比較是指在比較過程中選擇強於自己的對象作為參照,向下比較則是在比較過程中選擇比自己差的人作為比較對象,相似比較是以與自己各方面條件相近的人作為參照來比較。顯然,向上比較和向下比較都不是客觀的比較,只有相似比較才是相對準確的比較方式。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更多地進行向上比較和向下比較,這樣的比較有時候並非像費斯廷格所講的是為了自我評價,有的時候是為了自尊,有的時候是為了自我激勵。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是許多人的比較策略,這裡好像既作了向上的比較也作了向下的比較,實際上比較的重心是向下的,是通過向下比較來獲得自我安慰的方式。

一個追求卓越的人經常會把最優秀的人作為自己的比較對象,暗暗在內心進行比較,用與他人的差距來激勵自己,這樣的比較方式起到了提高自己成就動機的作用。

比較方式的偏好是一個人受社會環境影響的結果,反映人們生活態度的差異

一般的比較過程都是發生在個人內心世界的心理活動,還有的比較是通過行動來體現的,「攀比」就是這樣一種現象。很明顯,攀比應該屬於向上比較,這種比較的方式是通過某種行動使自己在某一方面超過他人或者至少和他人相同,從而達到自尊保護的目的。

在生活中人們常常批評一些攀比性的消費行為,把這種行為看作是滿足個人的虛榮心,主要就是因為這種比較方式是用自己並不強勢的方面勉強或不計代價地與他人比較,借此證明自己的強勢,不甘承認自己的弱勢。

我們看到不同比較方式的選擇會達到不同的目的,同樣,不同比較方式的選擇也會產生不同的內心體驗。一般來說,向上比較是自我否定的,結果並不讓人愉快,經常地向上比較會讓人覺得不如人,會有自卑感;向下比較是自我肯定的,會提升自我價值,給人帶來愉快的情緒。

任何一個人時時都會面對向上比較、向下比較或相似比較三種選擇,但人們卻有不同的比較偏好,有的人選擇向上比較為主,有的人多採取向下比較,相似比較卻並不是人們的主要選擇。人們的比較方式反映著人們的生活態度,比較方式的偏好也是一個人受社會環境影響的結果。

「勝王敗寇」的現代社會,不斷向上比較讓人迷失了自我,產生失敗感

中國的家庭是塑造比較方式的第一場所,家長從小就會為孩子提供一個又一個向上比較的對象,鄰居家成績優異的孩子,同事家多才多藝的神童,電視上的小英雄,這樣的對象是無窮無盡的,即使一個孩子超過一個比較的對象還會有下一個新的對象出現,比較是永無止盡的。

學校通過樹立一個個榜樣為學生們提供向上比較的對象,通過區分學生優、良、中、差的方式將學生置於社會比較中。現代社會的競爭使每個人的行為不再能夠孤立存在,一個人的行為要在大家的行為背景下才有意義,每個人都被強迫進行自我定位,每個人都要不斷進行社會比較來調整自己。傳統社會中「中庸」策略難以適應所謂「贏者通吃」,「勝王敗寇」的現代社會,社會在迫使人們選擇向上比較。

有時候,不斷地向上比較就意味著不斷地失敗;在個人收入上不斷地向上比較可能就再也感覺不到生活水平的提高,感覺到的是社會的絕對不公平;不斷地向上比較帶來的是個人漸漸無法承受的壓力;不斷地向上比較中人們迷失了自我,不知道自己的目標,體會不到自己的需求,生活在他人的陰影裡。

生活條件越來越優越的現代人卻感到生活越來越累,他們沒有意識到這種使人陷入困境的心累有時是由於比較方式選擇上的偏差所致。社會不應該鼓勵人們一味地向上比較,有時需要有意選擇向下比較來卸下一些心理的負擔,盡可能作自我比較,把自己的現在和過去來比較會更客觀一些。

比較方式的選擇是生活策略的選擇,選擇一種適當的比較方式,選擇一種輕鬆的生活方式。

情感美文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
每日黃歷
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