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是一種傳染性極強的兒童期出疹疾玻臨床特點是皮膚粘膜出現瘙癢性水皰疹,全身症狀輕微。
病因及流行病學
水痘和帶狀皰疹是由同一種病毒即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起的不同表現的疾玻水痘是原發感染,是一種急性傳染病,以全身出現水皰疹為特徵;帶狀皰疹是潛伏在感覺神經節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經再次激活後引起的皮膚感染,其特徵是沿著感覺神經在相應節段引起皰疹。
感染水痘後可獲終身免疫,但可以發生帶狀皰疹。在免疫功能受損者或已接受過水痘疫苗者,也可有水痘的第2次感染,症狀輕微。
本病多發於冬末春初。90%患兒小於10歲,高峰為6~9歲。
病毒存在於患者的上呼吸道鼻咽分泌物和皰疹液中,通過直接接觸和飛沫傳播,易可通過污染的用具傳播。水痘痂皮沒有傳染性,故傳染期自出疹前24小時至病損結痂,約7~8天。
臨床表現
潛伏期11~21天。
(一) 前驅期:出疹前24小時可出現低熱、不適、厭食。幼兒常無前驅期。
(二) 出疹期 皮疹特點:
1) 成批出現紅色斑疹或斑丘疹,迅速發展為清亮小水皰,周圍有紅暈,無臍眼,24小時後水皰內容物變為渾濁,水皰易破潰,3~4天後開始從中心干縮,迅速結痂。一周左右脫痂,一般不留瘢痕。
2) 皮疹是分批、連續出現,每批歷時1~6天,水皰與丘疹同時存在。
3) 皮疹分佈呈向心性:開始為軀幹,以後至面部、頭皮、四肢遠端較少,瘙癢感重。
4) 粘膜可見水皰,易破損形成淺潰瘍。常見於口腔粘膜、結膜、生殖器等處。
水痘一般為自限性疾病,10日左右自愈。存在免疫功能缺陷的成人或小兒,易形成播散型水痘,多種臟器均能被病毒所侵犯,病死率極高。妊娠早期感染水痘,能引起胎兒畸形,包括腦損害、視神經萎縮、發育不良等。若發生水痘後數天內分娩,亦可能發生新生兒水痘,病情一般較重。
併發症
(一)皮膚繼發感染 最常見,如膿疤瘡、蜂窩組織炎等。
(二)血小板減少 常有皮膚、粘膜出血,嚴重者有內臟出血,包括腎上腺出血,預後不良。
(三)水痘肺炎 兒童不常見,臨床恢復迅速,X線改變常持續6~12周,偶有死亡報道。
(四)心肌炎、心包炎、心內膜炎、肝炎、腎小球腎炎、關節炎及睪丸炎均有少數病例報道;喉部損傷可引起水腫,嚴重者致呼吸窘迫。
(五)水痘腦炎 常在出疹後數日出現,發病率<l‰,死亡率為5%~15%。呈現小腦症狀者如共濟失調、眼球震顫、顫抖等較出現驚厥及昏迷等腦症狀者預後為好。存活者中15%有癲癇、智能低下及行為障礙等後遺症。
實驗室檢查
(一)血象 偶有輕度白細跑增加,大部分均正常。
(二)病毒分離 把水痘皰疹液接種入人胚纖維細胞,分離出病毒後再作鑒定。僅用於非典型病例。
(三)抗體檢測 目前開展的特異性IgM檢查,雖然敏感性高,但許多帶狀皰疹病人亦存在水痘-帶狀皰疹病毒IgM抗體陽性。間接免疫螢光檢測被感染細胞膜上的膜抗原之抗體(FAMA試驗),亦可存在假陽性。
(四)新鮮水皰底部刮取物 用瑞氏染色找到多核鉅細胞與核內包涵體,可供快速診斷。
(五)PCR檢測 早期患者應用PCR檢測患者呼吸道上皮細胞和周圍血白細胞中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DNA,比病毒分離簡便。周圍血白細胞陽性率為74%左右,口咽上皮細胞陽性率為62%左右。
診斷和鑒別診斷
根據水痘接觸史、季節、典型皮疹、分佈部位及同時出現各期皮疹的特點,診斷並不困難,且易與丘疹樣蕁麻疹、膿皰瘡及帶狀皰疹等鑒別。
治療
無合併症的水痘不需特殊處理,僅需對症治療:如剪短病兒指甲,戴連指手套,以防抓傷;勤換內衣,消毒水洗浴,減少繼發感染;局部成全身使用止癢鎮靜劑;因有報道使用水楊酸制劑後Reye綜合征發生率增加,故可用其他退熱劑替代。
水痘肺炎或免疫功能受損者患水痘時可給無環鳥甘:靜脈注射,每次500mg/m2,8小時1次,1小時內滴入,可預防肺炎或其他內臟侵犯;口服每次20mg/kg,每日4次,共5天;在潛伏期服用可減輕病情。繼發細菌感染時給抗生素治療。
預防
一般水痘患者應在家隔離治療至皰疹全部結痂或出疹後7日。
(一)被動免疫 對使用大劑量激素、免疫功能受損和惡性病者,在接觸水痘72小時內可給予水痘-帶狀皰疹免疫球蛋白(VZIG)125~625U/kg,可以起到預防作用。易感孕婦在妊娠早期接觸水痘者亦應給予VZIG被動免疫;如患水痘,則終止妊娠是最佳選擇。母親在分娩前5天或後2天內患水痘的新生兒,亦推薦使用VZIG,但效果尚不能確定。
(二)主動免疫 水痘減毒活疫苗已在日本開始使用,副作用少,接觸水痘後立即給予可以預防,即使患病亦極輕微,故對使用激素或惡性病患兒接觸水痘後應予以注射。
(三)控制傳染源,隔離病兒至皮疹全部結癡為止。托幼機構中接觸的易感者應檢疫3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