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的功效,芥子的作用,芥子的副作用
芥子
(《別錄》)
【異名】芥菜子(《孫天仁集效方》),青菜子(《分類草藥性》),黃芥子(《中藥志》)。
【來源】為十字花科植物芥菜的種子。植物形態詳"芥菜"條。
【採集】夏末、秋初果實成熟時采收,將植株連根拔起,或將果實摘下,曬乾後,打下種子,簸淨果殼、枝、葉等雜質。
【藥材】種子類圓球形,直徑1~1.6毫米,種皮深黃色至棕黃色,少數呈紅棕色。用放大鏡觀察,種子表面現微細網狀紋理,種臍明顯,呈點狀。浸水中膨脹,除去種皮,可見子葉兩片,沿主脈處相重對折,胚根位於2對折子葉之間。乾燥品無臭,味初似油樣,後辛辣。粉碎濕潤後,發生特殊辛烈臭氣。以子粒飽滿、大小均勻、黃色或紅棕色者為佳。
全國各地皆產,以河南、安徽產量最大。
【化學成分】種子含黑芥子甙、芥子酶、芥子酸、芥子鹼、脂肪油、蛋白質、粘液質。酶解後所得揮發油名芥子油,含有異硫氰酸的甲酯、異丙酯、烯丙酯、丁酯、仲丁酯、丁烯-3-酯、戊烯-4-酯、苯酯、苄酯、苯乙酯和3-甲硫基丙酯。脂肪油是多種脂肪酸的甘油酯,其脂肪酸為芥酸、廿碳烯-11-酸、油酸、亞油酸、亞麻酸、棕櫚酸、花生酸、硬脂酸、山崳酸。
【藥理作用】刺激作用
芥子含黑芥子甙,甙本身無刺激作用,但遇水經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揮發油,主要成分為異硫氰酸烯丙酯,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應用於皮膚,有溫暖的感覺並使之發紅,甚至引起水泡、膿皰。通常將芥子粉除去脂肪曲後做成芥子硬膏使用,用作抗刺激劑(刺激性藥物使用於皮膚局部,其作用不僅限於用藥部位,並牽涉到其他部位,產生治療作用時,稱為抗刺激作用),治療神經痛、風濕痛、胸膜炎及扭傷等。使用前先用微溫的水濕潤,以加強芥子酶的作用(沸水則抑制芥子酶的作用)。應用時間不超過15~30分鐘,皮膚敏感者只能應用5~10分鐘。芥子粉用作調味劑,使唾液分泌及澱粉酶活性增加,使心臟體積和心率減少。小量可刺激胃粘膜增加胃液及胰液的分泌,有時可緩解頑固性呃逆。內服大量可迅速引起嘔吐,可用於麻醉性藥物中毒之治療。
【炮製】炒芥子:原藥簸淨雜質,置鍋內炒至深黃色,微有香味,取出。放涼。
【性味】辛,熱。
1《千金·食治》:"味辛,有毒。"
2《綱目》:"辛,熱,無毒。"
3《四川中藥志》:"性溫,味辛,無毒。"
【歸經】《得配本草》:"入手太陰經。"
【功用主治】溫中散寒,利氣豁痰,通經絡,消腫毒。治胃寒吐食,心腹疼痛,肺寒咳嗽,痛痺,喉痺,陰疽,流痰,跌打損傷。
1《別錄》:"主射工及注氣發無恆處,丸服之;或搗為末,酢和塗之。"
2陶弘景:"歸鼻。去一切邪惡疰氣,喉痺。"
3《日華子本草》:"治風毒腫及麻痺,醋研敷之;撲損瘀血,腰痛腎冷,和生薑研微暖塗貼;心痛,酒醋服之。"
4《日用本草》:"研末水調塗頂囟,止衄血。"
5《綱目》:"溫中散寒,豁痰利竅。治胃寒吐食,肺寒咳嗽,風冷氣痛,口噤唇緊。消散癰腫、瘀血。"
6《分類草藥性》:"消腫毒,止血痢。"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宜忌】肺虛咳嗽及阻虛火旺者忌服。
1《綱目》:"多食昏目動火,洩氣傷精。"
2《得配本草》:"陰虛火盛,氣虛久嗽者忌用。"
【選方】1治感寒無汗:水調芥子末填臍內,以熱物隔衣熨之,取汗出妙。(《簡便單方》)
2治上氣嘔吐:芥子二升,末之,蜜丸,寅時井花水服,如梧子七丸,日二服;亦可作散,空腹服之;及可酒浸服,並治臍下絞痛。(《千金方》)
3治婦人中風,口噤、舌本縮:芥子一升,細研,以醋三升,煎取一升,塗頷頰下。(《聖惠方》)
4治關節炎:芥末一兩,醋適量。將芥末先用少量開水濕潤,再加醋調成糊狀,攤在布上再蓋一層紗布,貼敷痛處。三小時後取下,每隔三至五天貼一次。(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5治陰證傷寒,腹痛厥逆:芥菜子研末,水調貼臍上。(《生生編》)
6治大人小兒癰腫:芥子末,湯和敷紙上貼之。(《千金方》)
7治腫及瘰疬:小芥子搗末,醋和作餅子,貼。數看,消即止,恐損肉。(《補缺肘後方》)
8治咽喉閉塞不通甚者:芥子三兩,搗,細羅為散,以水蜜調為膏,塗於外喉下熁之,干即易之。(《聖惠方》)
9治耳聾:芥子搗碎,以人乳和,綿裹內之。(《千金方》)
十治眉毛不生:芥菜子、半夏等分。為末,生薑自然汁調搽。(《孫天仁集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