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香的功效,九里香的作用,九里香的副作用
九里香
(《嶺南採藥錄》)
【別名】千里香、滿山香(《生草藥性備要》),月橘(《中山傳信錄》),五里香(《陸川本草》),水萬年青(《南寧市藥物誌》),七里香(《除害滅病愛國衛生運動手冊》),過山香(《福建中草藥》),千隻眼(《文山中草藥》)。
【來源】為芸香科植物九里香的枝葉。
【植物形態】九里香
灌木或喬木,木材極硬,高3~8米,禿淨或幼嫩部被小柔毛。單數羽狀復葉;長8~13厘米,小葉互生,3~9枚,有時退化為1枚;小葉變異大,由卵形、匙狀倒卵形、橢圓形至近菱形,長2~7厘米,寬1~3厘米,先端鈍或鈍漸尖,有時稍稍凹入,基部闊楔尖或楔尖,有時略偏斜,全緣。傘房花序短,頂生或生於上部葉腋內,通常有花數朵,花白色,極芳香,長1.2~1.5厘米;萼極小,5深裂;花瓣5,分離,覆瓦狀排列;雄蕊10,花絲柔弱;子房上位,2室,花柱柔弱,柱頭頭狀。果卵形或球形,肉質,紅色,長8~12毫米,先端尖銳,有種子1~2顆。花期秋季。
生長於山野,亦有栽培者。分佈我國南部。
本植物的根(九里香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採集】全年可采。
【藥材】乾燥莖細圓形,一般截成長3~6厘米的段,直徑最大不超過7毫米;外表灰黃色,有細縱紋,栓皮剝落,露出肉色木質部;橫切面中心顏色較淡,質堅硬。乾燥葉帶革質,卵形或橢圓形,長約2~7厘米,寬約1~3厘米,呈黃綠色,基部楔形,全緣,主脈在背面明顯突出。葉柄極短。氣香。
產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性味】1《生草藥性備要》:"味辛,性溫。"
2《福建中草藥》:"辛、苦,溫。"
【歸經】《廣西中藥志》:"入心、肝、肺三經。"
【功用主治】行氣,活血,祛風,除濕,並有麻醉鎮痛作用。治脘腹氣痛,胃痛,風濕痺痛,腫毒,疥瘡,皮膚瘙癢,跌打腫痛,牙痛,蟲蛇咬傷。
1《生草藥性備要》:"止痛,消腫毒,通竅,能止瘡癢,去皮風,殺螆疥。"
2《嶺南採藥錄》:"患百子痰打,用葉一撮,搗爛煮粥,和糖服之。"
3《廣西中藥志》:"行氣止痛,活血散瘀。治跌打腫痛,風濕,氣痛。"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6錢;或浸酒服。外用:搗敷。
【宜忌】《廣西中藥志》:"陰虛火亢者忌用。"
【選方】治濕疹:九里香鮮枝葉,水煎,擦洗患處。(《福建中草藥》)
【臨床應用】用於局部麻醉及表面麻醉。以九里香注射液作局部麻醉行大小手術100例,初步觀察效果穩定,無不良反應,術中和術後血壓、脈搏、呼吸平穩,無肝、腎等損害或其它併發症,無出血、水腫、壞死等現象;鎮痛時間長。49例胃次全切除術術後除2例外,均無明顯疼痛。缺點是局部刺激較大,腹部手術時腹肌較緊張,對深部手術仍較困難。用量:一個胃次全切除術用12.5%注射液150~200毫升(切口浸潤),6.25%注射液150~200毫升(內臟封閉);小手術則幾十毫升不等。注射後約10~20分鐘即產生麻醉作用,手術時間最長達3小時。小手術均不用術前藥,對胃次全切除術術前一般用苯巴比妥鈉0.1克或度冷丁50~100毫克肌注,對精神較緊張的患者,術時加用冬眠I號半量或全量。用九里香製成表面麻醉劑,塗於咽喉部粘膜表面,作扁桃體擠切術108例,效果良好。塗藥後數分鐘即出現麻醉作用,痛覺減退。麻醉時間可維持10分鐘左右。制劑:取九里香莖、葉1斤,洗淨、碾碎,加三花酒或50%酒精1000毫升,浸泡24小時後過濾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