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牛的功效,天牛的作用,天牛的副作用
天牛
(《本草拾遺》)
【異名】蠰、嚙桑(《爾雅》),嚙發(《爾雅》郭璞注),天水牛(《奇效良方》),八角兒(《綱目》)。
【來源】為天牛科昆蟲星天牛、桑天牛或其他近緣昆蟲的全蟲。
【動物形態】1星天牛
體形狹長,雌蟲較闊,黑色,有時略帶金屬光澤;長19~39毫米,闊6~13.5毫米。頭部短。複眼位於額之兩側。觸角11節,柄節端疤關閉式。雌蟲觸角超出身體1~2節,雄蟲超出4~5節。觸角自第3節起,每節基部均有淡藍色的毛環。前胸背板有3個瘤狀突起,側刺突粗壯。小盾片一般具不顯著的灰色毛,有時較白,間或雜有藍色.翅發達,鞘翅具小形白色毛斑,通常每翅約20個,排成不整齊的5行橫列;鞘翅基部有多數大小不等的顆粒,肩部下雜布粗刻點。足3對。體腹面被銀灰色和部分藍灰色的細毛。幼蟲呈扁長圓筒形,黃白色;頭長橢圓形,黃褐色;胸部3節,中胸、後胸各有氣門1對。腹部10節,前8節各有氣門1對。尾部有刺狀突起1對。通常一年發生一代。以幼蟲在樹幹中越冬,翌年4月化蛹;成蟲於5月中下旬開始活動。
對柑橘、蘋果,梨、桑、柳、白楊等樹為害甚烈。全國大部地區均有分佈。
2桑天牛
體長形,黑色,密被黃褐色短毛,深淡不一。觸角雌蟲較體略長,雄蟲超出體長2~3節。觸角柄節端疤開放式,從第3節起,每節基部約1/3灰白色。頭部沿眼緣有2~3行隆起的刻點。前胸背板前後橫溝之間有不規則的橫皺或橫脊線;中央後方兩側,側刺突基部及前胸側片,均有黑色光亮的隆起刻點。鞘翅基部密佈黑色光亮的瘤狀顆粒;翅端內外端角,均呈刺狀突出。幼蟲乳白色,前胸硬皮板後半部密生赤褐色顆粒狀小點,其中有3對白色尖葉狀斑紋。此蟲在南方每年發生一代,在北方可能每隔2年或3年發生一代,6月上旬化蛹,7月上旬羽化。
對桑、柳、柑橘、蘋果、無花果、梨、枇杷等樹,為害亦烈。分佈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台灣、江西、湖南、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河北、遼寧等地。
以上兩種昆蟲的幼蟲(桑蠹蟲)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性味】1《綱目》:"有毒。"
2《本經逢原》:"甘,溫,小毒。"
【功用主治】《綱目》:"治瘧疾寒熱,小兒急驚風及療腫。箭鏃入肉,去痣靨。"
【用法與用量】內服: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選方】治療腫惡毒:八角兒(楊柳上者,陰乾去殼)四個(如冬月無此,用其窠代之),蟾酥半錢,巴豆仁一個,粉霜、雄黃、麝香少許。先以八角兒研如泥,入溶化黃蠟少許,同眾藥末和作膏子,密收。每以針刺瘡頭駐出血,用榆條送膏子麥粒大入瘡中,以雀糞二個,放瘡口,瘡回即止,不必再用也。忌冷水。(《綱目》透骨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