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的功效,大蒜的作用及食用方法

中草藥大全,中草藥名稱大全,中藥名稱大全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大蒜的功效,大蒜的作用,大蒜的副作用

大蒜 BulbusAllii
(《本草經集注》)

【異名】胡蒜(崔豹《古今注》),葫(《別錄》),獨蒜(《普濟方》),獨頭蒜(《補缺肘後方》)。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鱗莖。

【植物形態】大蒜
多年生草本,具強烈蒜臭氣。鱗莖大形,具6~10瓣,外包灰白色或淡棕色於膜質鱗被。葉基生,實心,扁平,線狀披針形,寬約2.5厘米左右,基部呈鞘狀。花莖直立,高約60厘米;佛焰苞有長喙,長7~10厘米;傘形花序,小而稠密,具苞片1~3枚,片長8~10厘米,膜質,淺綠色;花小形,花間多雜以淡紅色珠芽,長4毫米,或完全無珠芽;花柄細,長於花;花被6,粉紅色,橢圓狀披針形;雄蕊6,白色,花藥突出;雌蕊1,花柱突出,白色,子房上位,長橢圓狀卵形,先端凹入,3室。蒴果,1室開裂。種子黑色。花期夏季。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葉(青蒜),花莖(蒜梗)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6月葉枯時採挖,除去泥沙,通風晾乾或烘烤至外皮乾燥。

【藥材】鱗莖呈扁球形或短圓錐形,外有灰白色或淡棕色膜質鱗被;剝去鱗葉,內有6~10個蒜瓣,輪生於花莖的周圍;莖基部盤狀,生有多數鬚根。每一蒜瓣外包薄膜,剝去薄膜,即見白色,肥厚多汁的鱗片。有濃烈的蒜臭,味辛辣。

全國各地均產。

【性味】辛,溫。

1《別錄》:"味辛,溫,有毒。"

2《醫林纂要》:"辛甘,熱。"

3《隨息居飲食譜》:"生辛,熱;熟甘,溫。"

【歸經】入脾、胃、肺經。

1《綱目》:"入太陰、陽明。"

2《本草經疏》:"入足陽明、太陰、厥陰經。"

【功用主治】行滯氣,暖脾胃,消癥積,解毒,殺蟲。治飲食積滯,脘腹冷痛,水腫脹滿,洩瀉,痢疾,瘧疾,百日咳,癰疽腫毒,白禿癬瘡,蛇蟲咬傷。
行氣消積,殺蟲解毒。用於感冒、菌痢、阿米巴痢疾、腸炎、飲食積滯、癰腫瘡瘍。

1《別錄》:"散癰腫蠿瘡,除風邪,殺毒氣。"

2《唐本草》:"下氣消谷,除風破冷。"

3《食療本草》:"除風,殺蟲。"

4《本草拾遺》:"去水惡瘴氣,除風濕,破冷氣,爛痃癖,伏邪惡;宣通溫補,無以加之;療瘡癬。"

5《日華子本草,:"健脾,治腎氣,止霍亂轉筋、腹痛,除邪辟溫,療勞瘧、冷風、痃癬、溫疫氣,敷風損冷痛,蛇蟲傷,並搗貼之。"

6《日用本草》:"燥脾胃,化肉食。"

7《滇南本草》:"祛寒痰,興陽遭,洩精,解水毒。"

8《綱目》:"搗汁飲,治吐血心痛;煮汁飲,治角弓反張;同鯽魚丸治膈氣;同蛤粉丸治水腫;同黃丹丸治痢瘧孕痢;同乳香丸治腹痛;搗膏敷臍,能達下焦,消水,利大小便;貼足心,能引熱下行,治洩瀉暴肩及乾濕霍亂,止衄血;納肛中,能通幽門,治關格不通。"

9《四川中藥志》:"治肺結核,血痢,及崩中帶下。"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生食、煨食或搗泥為丸。外用:搗敷、作栓劑或切片灸。

【宜忌】陰虛火旺者,以及目疾、口齒、喉、舌諸患和時行病後均忌食。

1《本草經疏》:"凡肺胃有熱,肝腎有火,氣虛血弱之人.切勿沾唇。"

2《本經逢原》:"腳氣、風病及時行病後忌食。"

3《隨息居飲食譜》:"陰虛內熱,胎產,痧痘,時病,瘡瘧血證,目疾,口齒喉舌諸患,鹹忌之。"

【選方】1治心腹冷痛:蒜,醋浸至二、三年,食至數顆。(《瀕湖集簡方》)

2治夜啼腹痛,面青,冷證也:大蒜一枚(煨、研、日干),乳香五分。搗,丸芥子大。每服七丸,乳汁下。(《世醫褥效方》)

3治水氣腫滿:大蒜、田螺、車前子等分。熬膏,攤貼臍中,水從便漩而下。(《稗史》)

4治臌脹:大蒜,入自死黑魚肚內,濕紙包,火內煨熟,同食之。忌用椒、鹽,蔥,醬。多食自愈。(姚可成《食物本草》)

5治腳轉筋:急將大蒜磨腳心,令遍、熱。(《攝生眾妙方》)

6治寒瘧,手足鼓顫,心寒面青:獨蒜一枚,黃丹半兩。上藥相和,同搗一千杵,丸如黑豆大。未發時以茶下二丸。(《昔濟方》蒜丸)

7治瘧病:獨頭蒜,於白炭上燒之,末,服方寸匕。(《補缺肘後方》)

8治食蟹中毒:干蒜煮汁飲之。(《姚僧坦集驗方》)

9治髒毒:鷹爪黃連末,用獨頭蒜一顆,煨香爛熟,研和入臼治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陳米飲下。(《本事方》蒜連丸)

十治鼻衄不止,服藥不應:蒜一枚,去皮,研如泥,作錢大餅子,厚一豆許,左鼻血出,貼左足心,右鼻血出,貼右足心,兩鼻俱出,俱貼之。(《簡要濟眾方》)

⑾治鼻衄,咯血,嘔血,尿血。獨頭蒜兩個,搗成泥狀,分成兩份。一份用八層麻紙包裹,置於百會穴。另一份用七層麻紙包裹,置於湧泉穴,然後在包裹之藥上用熱鐵烙加溫。(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⑿治肺結核:新鮮大蒜,每次一至二頭,搗碎後以深呼吸吸其揮發氣,每日二次,每次一至三小時。(遼寧《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資料選編》)

⒀治小兒百日咳:大蒜五錢,紅糖二錢,生薑少許。水煎服,每日數次,用量視年齡大小酌用。(《貴州中醫驗方》)

⒁治腦漏鼻淵:大蒜切片,貼足心,取效止。(《摘元方》)

⒂治金瘡中風,角弓反張:大蒜一升,破去心,無灰酒四升,煮蒜令極爛,並滓服一大升以來,須臾汗如雨出,則瘥。(孟詵《必效方》)

⒃治小兒臍風:獨頭蒜,切片,安臍上,以艾灸之,口中有蒜氣即止。(《簡易方論》)

⒄治背疽漫腫無頭者(用濕紙貼腫處,但一點先干處,乃是瘡頭):用大蒜十顆,淡豉半合,乳香錢許。研爛,置瘡上,鋪艾灸之,痛者灸令不痛,不痛者灸之令痛。(《外科精要》)

⒅治一切腫毒:獨頭蒜三、四顆,搗爛,入麻油和研,厚貼腫處,干再易之。(《食物本草會纂》)

⒆治神經性皮炎:蒜頭適量,搗爛,以紗布包裹,外敷患處。另用艾條隔蒜灸患處到疼痛為止,隔日一次。(《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⒇治婦人陰腫作癢:蒜湯洗之,效乃止。(《永類鈐方》)

(21)治蜈蚣咬人,痛不止:獨頭蒜,摩螫處,痛止。(《梅師集驗方》)

【臨床應用】1治療細菌性痢疾
大蒜對痢疾桿菌有抑製作用,臨床療效亦明顯。用法:一灌腸法:先用生理鹽水500~800毫升洗腸,再以經水浴加溫至37~38℃10%的大蒜浸出液100毫升,於10分鐘內緩緩注入肛門內,囑患者忍耐15~30分鐘後排便。每日1~2次,3日後可改為每日1次,6~10次為一療程。此法的缺點為肛門直腸及回盲部有燒灼感,初次灌腸時可出現腹痛,但均為一過性。孕婦忌用。二口服法:一般多採用"大蒜糖漿"。以去皮紫皮大蒜50克,搗碎後浸於38℃溫開水100毫升內2小時,然後用紗布過濾,加入半量糖漿。新鮮配製者冷藏1周尚不致變質。用量:成人每次口服20~30毫升,每4~6小時1次,直至痊癒為止;亦有介紹用10%大蒜糖漿,每次20~30毫升(兒童5~10毫升),日服3次;或用20%大蒜糖漿(內含100%紫皮大蒜液20%,40%茶葉液20%男,糖漿60%),成人每次10~15毫升,日服3~4次(10歲以上兒童每次10毫升,10歲以下每次5毫升,2~3歲每次2.5毫升)。觀察數百例,平均治癒率為95%以上,體溫平均1~2日降至,正常,裡急後重平均2~5日消失,大便平均2~4日恢復正常,一般不致引起便秘。據臨床及實驗觀察,紫皮蒜較白皮蒜殺菌及抑苗作用強,新鮮的比陳舊的效力好。對用大蒜保留灌腸治療的130例急、慢性菌痢患者,治療後行乙狀結腸鏡檢查,病變完全恢復正常者126例(96.9%),平均時間為6.3日,證明大蒜灌腸治療在促使遠端結腸病變癒合方面有特殊效果。此外,據實驗室觀察,痢疾桿菌在大蒜培養基中,經較長時間後對大蒜的適應能力便逐慚增高,並產生明顯的抗藥性;至於痢疾患者在應用大蒜口服或灌腸治療中,尤其是較長期的治療中能否產生抗藥性,尚需進一步觀察。

2治療阿米巴痢疾
用10%大蒜浮游液或大蒜浸出液70~100毫升(37~38℃)作保留灌腸,每日1次,6次為一療程。同時每日取紫皮生大蒜一顆,分三次生食。治療100例,平均住院時間為7天,治癒率88%,實踐證明,紫皮大蒜較白皮大蒜效力大。治癒病例,為了防止復發,在症狀消失後,仍須繼續食紫皮蒜1~2月。

3防治流行性感冒
用10%大蒜溶液(含普魯卡因0.5%)每4~6小時肌肉注射10毫升,對散發性單純型流行性感冒有較好療效,有些病例在48小時內體溫即完全恢復正常。採用10%大蒜汁(內加3%普魯卡因)每日滴鼻3次,每次6~8滴,連用3天,可起到預防作用。

4防治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一在預防和對帶菌者的治療上曾採用不同劑量分組觀察,效果顯著。甲組:成人在進餐時服生大蒜6克(16歲以下減半),每天1次,連服3天。乙組:成人每天10克(16歲以下減半),吃後用2%鹽水漱口,連服3天。甲組1500人,服藥前帶菌陽性率為15%,服後第4天降至1.3%。乙組275人,服藥前帶菌陽性率1.81%,服藥後第4天全部轉陰。另有未服大蒜者200人作為對照,觀察26天,帶菌陽性率由1.5%增至3%;服大蒜後繼續觀察15天,陽性率逐漸降低至零。二用於治療,以10%大蒜蒸餾液(加0.5%普魯卡因稀釋)肌肉注射。5歲以內首次劑量5~10毫升,以後每6小時5毫升。5~10歲首次10~15毫升,以後每6小時10~12毫升。11~15歲首次15~20毫升,以後每6小時10~20毫升。15歲以上者,首次20毫升,以後每6小時20毫升。治療84例普通型患者,全部治癒(其中2例復發,經再用大蒜液治療而愈)。療程平均7.6天,體溫恢復正常平均3.7天,頸強直消失平均5.1天,克氏征轉陰平均5天,腦脊液恢復正常平均6.1天。治療中未見局部或全身反應及血尿現象。

5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
以大蒜液靜脈點滴治療乙腦17例,除1例重症患者在神志轉為清醒、一般情況好轉而體溫遲遲不降時加用抗菌素外,其餘均未用任何抗菌素,只輔以脫水劑、鎮靜劑及退熱療法,少數加用了激素。結果16例痊癒,未遺留嚴重後遺症;另1例重症患者昏迷高燒,於入院後一天死於呼吸衰竭。治癒病例,神志恢復時間3天以下4例,3~5天7例;體溫恢復正常時間3天以下3例,3~5天6例,6~8天3例,9~12天3例,13天以上1例。用法:5%大蒜液成人每日80毫升,小兒20~40毫升,分二次靜脈滴注。據臨床觀察,大蒜液能較快的控制病情發展。對入院時神志恍惚、煩躁及寒戰高熱的患者,經治療只有少數進入全昏迷,大多數於1~2天停止發展,很快清醒穩定。療程短,且很少發生合併症。

6治療大葉性肺炎
用大蒜糖漿15~20毫升,每4小時服1次(一般用10%,也有用100%的)。治療9例,6例治癒,3例效果不滿意。治癒病例體溫恢復正常時間為1~3天,症狀及體征於熱退後均迅速改善或消失。X線胸部複查,均在3~6天後陰影逐步減退或消失。

7治療百日咳
服用20%大蒜浸出液(加適量食糖,5歲以上每次15毫升,5歲以下酌減,每天8~10次,治療201例,10天痊癒者占60%,15天痊癒者占26%。一般在服用3~4天後,症狀即見好轉,痙攣性咳嗽和嘔吐逐漸停止。曾有用大蒜植物殺菌素的揮發性部分作吸入療法,治療110名不同發展階段的病孩,其中60%病孩經6次治療後,臨床症狀停止進展,治療10天即完全停止咳嗽,且不再復發.用法:將生大蒜頭2~3個搗碎,盛在清潔乾燥瓶內,囑病孩把嘴唇貼附瓶口,每分鐘經嘴作15~20次深吸氣,並經鼻作15~20次深呼氣,每次持續15分鐘,每日2次,療程為5天。一法用生大蒜30~40克搗爛裝瓶加塞,用氣球作加壓吸入,每日1次,每次15分鐘,7~17夭為一療程,治療100例,對卡他期的療效為100%,痙攣期63.9%,恢復期40%。

8治療白喉
用去皮生大蒜3~5克,置75%酒精內浸3~5分鐘,放入消毒器皿中搗爛如泥狀。取2x2厘米消毒紗布墊塗上蒜泥約1~2克,貼於患者雙手"合谷"穴,繃帶固定。經4~6小時,局部可有痛癢及灼熱感,8~10小時,表面出現水泡,用消毒針刺破拭乾,塗以龍膽紫液,消毒紗布包紮,防止感染。治療16例(9例找到白喉桿菌),其中4例同時加用青黴素,均獲痊癒。一般敷藥B~10小時後咽喉病灶即明顯縮小以至消失,偽膜逐漸脫落,乃至痊癒。

9治療肺結核
採用大蒜液氣管內注射。全療程分為六個階段,每階段治療5日(每日1次注射10毫升),休息2日,集菌法驗痰(療程結束時作痰培養)。藥液濃度第一階段用1%,以後每個階段依次遞增為2%,3%,4%、5%及6%。若病人中途不能耐受高濃度時,可依其能耐受之濃度注射。適應症:支氣管結核新鮮空洞,痰結核菌陽性者,切肺、胸改、填充術後痰仍陽性者。相對適應症:雙側慢性纖維空洞、支氣管結核,以及作為準備手術的慢性纖維空洞型患者的術前用藥(先消滅或減少細菌,防止支氣管結核)。禁忌症:心臟病,肺氣腫具有劇咳者,氣喘病,高血壓病,普魯卡因過敏者,對大蒜臭氣特殊厭惡者。觀察17例,治療前均經各種抗癆藥長期應用效果都不滿意,特別是痰中結核菌不能轉陰,經注射大蒜液後,痰陰轉者12例;有空洞者13例,閉合4例,縮小3例,無改變6例。治療中有少數病例出現發熱反應,一般在38℃左右,經加用青、鏈霉索滴入後退熱。此外有報告用4%大蒜液10毫升作環狀軟骨下氣管內注射,或鼻導管滴入,每週6次,1個月為一療程。治療肺結核空洞60例,其中慢性纖維空洞型3例,亞急性血行播散型1例,浸潤型46例,經1~4個月觀察(滴入次數為25~100次),空洞閉合者25例,縮小者23例,無變化者2例,無一例惡化。其中以薄壁空洞療效較好。50例中治療前痰菌陽性者34例,滴入蒜液後,18例轉為陰性。另有少數病例採用3~5%大蒜液,每次10毫升以膠管作氣管插入滴注,對厚壁空洞患者亦收到滿意效果。也有採用大蒜加白芨治療肺結核的報道:法將生紫皮蒜約30克,去皮放入沸水中煮1~1.5分鐘撈出,以表面熟裡面生為合適,再取粳米1兩,放入煮蒜水中煮成稀粥,待粥成,再將蒜放入粥內。另用白芨粉1錢和入蒜粥同吃,或食粥後,再服。以上為1次量,每天早晚各1次。療程平均為3個月.病灶吸收時間最短1個月,最長4個月。治療肺結核40例,病灶大部吸收者22例,部分吸收者16例,無變化2例,惡化1例;其中有空洞者12例,閉合6例,縮小1例,無變化3例,惡化2例;其中痰菌陽性者11例,陰轉10例。初步觀察,以滲出性為主之病灶療效較好,混合型病灶次之,乾酪及增殖病灶為主者又次之。對結核空洞以早期可逆性空洞療效較好,晚期病例療效不滿意。

十治療傷寒、副傷寒及副傷寒甲帶菌者
一大蒜片2克,每4小時1次(亦可用大蒜酊,用量按片劑折算),服至體溫正常後繼續用藥7~9天。療程9~16天。治療傷寒,副傷寒甲及副傷寒乙共12例,除1例並發腸穿孔外,其餘11例在給藥後12~72小時體溫開始下降,體溫降至正常平均為94.5小時,臨床症狀及體征亦隨體溫下降而改善或消失。初步認為大蒜的降熱效果並不次於氯(合)黴素。二用100%大蒜液(含1%普魯卡因),行穴位或並用肌肉注射。注射穴位為:天樞、氣海、足三里、關元、中脘、下脘、大腸俞、小腸俞等,輪換應用,每次10毫升,分5~6個穴位注完;肌肉注射,每日1次(10毫升),兩側臀肌分注。注射局部有時有輕度刺激症狀,但不影響治療。治療6例副傷寒甲帶菌者,其中2例單用大蒜液穴位注射,治程分別為10、11天,於治療後第3天大便培養,均轉陰,以後連續培養7、9次均為陰性。另外4例除穴位注射外,並加用肌肉注射,治程分別為11、18、11、20天;分別於治療後3、6、8、13天大便培養,均轉陰,連續培養8、8、4、8次,亦為陰性。上述病例於出院後4~6個月複查大便,除1例陽性外,余均陰性。

⑾治療黃疸型傳染性肝炎
用100%大蒜低壓蒸餾液作穴位注射,取穴依次為:肝俞、脾俞、足三里、天樞、氣海、關元、中脘、下脘、大腸俞、小腸俞等。每天注射1次,按病情輕重,每次取4~8穴,每穴注射1.O~1.5毫升,每天總量為5~10毫升。治療50例,黃疸在4天以內消失者21例,1周內消失者12例,2周內消失者9例,最晚的至第7周消失。主要症狀消失時間,最短者2天,最長者24天,以1周內消失者最多。一般治療2天後食慾即見明顯增加。肝腫大的消失最快者4天,最長者38天。少數伴有腹水的患者,腹水消失日期為12~14天。肝功能的恢復較慢。

⑿治療急性闌尾炎等
取生大蒜4兩,芒硝1~2兩,共搗爛如泥,另取生大黃粉1~2兩用醋調成糊狀備用。治療時以右下腹壓痛明顯處或麥氏點為中心,先蓋一層直徑大於10厘米的細紗布以保護皮膚,然後將大蒜、芒硝泥攤在細紗布上(約10x8或12x12厘米大,厚約2~3厘米),敷於其上,上面再蓋一層細紗布,使上下兩層細紗布粘住,再覆蓋紗布墊一塊,以膠布或腹帶固定。2小時後去藥,用食醋洗淨皮膚,改敷大黃醋糊劑,覆蓋紗布墊如前,8~10小時後揭去大黃醋糊劑。敷後24小時如不見效,可重敷1~2次。經治急性闌尾炎200餘例,有效率在90%以上,復發率在10%左右。本法對急性單純性闌尾炎、早期蜂窩組織炎性闌尾炎,效果較顯著;對闌尾膿腫和老年體弱不能耐受手術者也可應用;對壞疽性闌尾炎效果差。在外敷大蒜泥的同時,如再配合中藥內服,則效果更好。此外,大蒜合劑外敷又曾用於肺炎、盆腔灸、軟組織膿腫、肝硬化伴腹水感染等疾患,能加速炎症吸收、減輕患處疼痛;在治療急性腎功能衰竭尿閉和腎絞痛、尿路小結石的病例中,也能取得一定成效。但上述疾病在外敷大蒜合劑的同時,應配合其他治療措施,如對肺炎、盆腔炎,可加用中藥銀黃、四季青注射液或抗菌素,腎絞痛可伴用阿托品,急性尿閉用甘露醇靜脈滴注等。

⒀治療化膿性軟組織感染
在感染部於局麻下切開或擴創後,用10%大蒜浸液(2/3)加入0.25~0.5%普魯卡因溶液(1/3)沖洗膿腔,再用蒜液紗布條充填,次日交換敷科。據50例觀察,絕大多數病人經治療1~2次後,膿腔與創面可完全清潔,無膿性分泌物,逐漸出現肉芽組織,再用油紗布條交換敷料1~2次,即可癒合。蒜液放置不宜過久,超過6日即失效。

⒁治療慢性化噥性中耳炎
用20%大蒜乳劑(蒜汁20毫升,研細阿拉伯膠5克,鹽酸普魯卡因2克,混合均勻成膠狀液,然後緩緩加入蓖麻油75毫升,隨加隨沿一個方向研磨,至成淺黃色乳糜液為止,貯冰箱中,可保存1周)滴耳,治療45例(單純型38例,壞死型6例,膽脂瘤型1例),治癒38例,好轉3例,無效4例。治程中未發現不良反應.有1例患者耳膜緊張部前下方發生小穿孔,經滴藥3日後流膿停止,8日後穿孔變小,1月後複查穿孔已癒合。此外,有報道採用大蒜內皮做鼓膜修補術,曾獲得滿意效果,但病例不多,尚待進一步觀察。

⒂治療沙眼
鮮紫皮大蒜去外皮,洗淨搗成泥狀,用消毒紗布包裹擠出蒜汁,盛在消毒瓶中密閉備用。另以烏賊骨去殼,磨製成3厘米長鴨嘴形小棒,高壓消毒備用。操作方法:先用0.5%地卡因滴入結膜囊內,1~2分鐘後,用瞼鉤反轉上瞼並固定,使穹窿部結膜完全暴露,以烏賊骨棒輕輕磨擦肥大的乳頭和濾泡,使其表面微破,摩擦既要徹底,又不可傷及深部組織及正常結膜面。再用消毒鹽水棉球將血液及濾泡內容物拭淨,然後在結膜面上塗擦蒜汁,放回眼瞼。兩眼一般同時治療。1周後複查,如未癒,即進行第2次治療。共治療沙眼患者1256人,治癒率在60%以上,有效率97.9%。

⒃治療萎縮性鼻炎
用40%大蒜液或50%大蒜甘油塗布鼻腔,每日3次,3~4天後即見效果。或以50%大蒜甘油用消毒棉花製成大蒜油棉栓,均勻鋪蓋鼻腔各個部分。半小時後取出,6~12次為一療程。須持續進行三個療程。

⒄治療牙質過敏
將大蒜搗碎,取一小塊置過敏點(酸痛點),用齒料充填器在酒精燈上燒至微紅,迅灼牙面上之蒜泥,稍壓幾分鐘,痛感即消失。一般採用上法2~3次即可見效。

⒅治療滴蟲性陰道炎
用50%大蒜甘油明膠栓劑,於陰道沖洗後置2枚(每枚1.2~1.5克)於陰道內,每日一次,療程7天。共治404例,治癒者11.3%,有效者75.2%,復發者9%,無效者4.5%。

⒆治療阿米巴原蟲性陰道炎
用鮮紫皮大蒜3~4瓣,放在消毒缽中,加生理鹽水I~2毫升,研成泥糊狀備用。陰道用1:5000過錳酸鉀溶液灌洗清潔後拭乾。尿道口塗上消毒甘油。使用陰道窺器,將蒜泥先填塞於陰道穹窿、子宮頸然後到陰道壁,15分鐘後抹去所有大蒜泥.4例患者經1~6次治療,陰道分泌物的阿米巴原蟲即轉為陰性,治療7~10天後,潰瘍粘膜即光滑癒合。

⒇治療黴菌感染
用大蒜製成100%注射液,成人每天20~50毫升(兒童酌減),加入葡萄糖鹽水中行靜脈滴注,治療各種黴菌感染20例(隱球菌腦膜炎1例,肺部黴菌感,染16例,消化道黴菌感染4例),顯效14例,有效5例,無效1例。又有用10%大蒜糖漿內服,1歲以內3~5毫升,2歲以內5~8毫升,每日3~4次(治療10天後無效者改用他藥治療),同時配合服用多種維生素,治療40例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小兒消化不良,痊癒38例,無效2例。

(21)治療頭癬
以30%大蒜汁油膏,30%大蒜粉油膏及大蒜泥三種制劑,共治122例頭癬患者,治癒、顯效及一般有效者計81例(66.4%),無效者36例,加重者5例。從臨床觀察和檢查結果來看,大蒜對鐵銹色毛菌所致的頭癬,療效較為顯著。

(22)治療蟯蟲病
取新鮮大蒜,每兩加水200毫升,微火煮爛,紗布過濾,裝瓶中備用。選用大號注射器接上導尿管,吸取煎液灌腸。每次注入10~15毫升,於下午4~5時或8~9時進行。治療2~9歲兒童154例,在治療1次後的第3天和第7天,分別採用肛拭鏡檢蟲卵,陰轉率為76.3%。
中草藥大全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
每日黃歷
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