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答案:選項B
選項B:儒家經典著作
小貼士:今天,我們評價某個人的品性的時候,常常說「某某很正經」,「某某不正經」,這裡的「正經」是「正派莊重」的意思,那麼,這個詞最初是怎麼造出來的呢? 「正經」一詞最早見於東晉葛洪《抱朴子·百家》:「正經為道義之淵海,子書為增深之川流。」其中的「正經」是指「正式的經書」,而「子書」是指「諸子百家之書」。這裡,「正經」的本義是指儒家的經典著作。漢朝時共有五部儒家著作被列為正經,唐朝時增至九部,五代時增至十一部,南宋時增至「十三經」。這「十三經」分別是《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清乾隆時期,為了大力弘揚儒教,便把「十三經」經文鐫刻在石頭上,阮元又合刻《十三經註疏》,從此,「十三經」之稱及其在儒學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十三經」作為儒家文化的經典,其地位之尊崇,影響之深廣,是其他任何典籍所無法比擬的,所以,稱儒家的這十三部經典著作為「正經」,言外之意,其他的典籍都是不正派的「歪經」。口語中的「正經」一詞即是由此而來,取其「正派莊重」的意思。有個成語叫「一本正經」,其出處也是來自於此,本來是指一部合乎道德規範的經典,後用以形容態度莊重嚴肅,鄭重其事,有時含諷刺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