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答案:
宇航員在太空進行艙外活動,完成飛行器的對接、貨運、飛船裝卸、失效部件的更換、衛星營救等工作,無疑標誌著人類在航天發展史上已開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然而,宇航員在太空行走時,他們的生命很容易受到高能質子、銀河宇宙線、太陽電磁等輻射的威脅,並隨時可能遭到太空垃圾中的碎片和流星體的撞擊.為此,本世紀六十年代,科學家為太空探險者設計了一種「臍帶」方案.宇航員穿著艙外活動的宇航服,由「臍帶」與艙內生命保障系統相連,不斷地進行供氧和空氣循環調節,宇航員的活動全由艙內人員遙控.
但是,這種「臍帶」方式較簡單,而且太空活動範圍有限,容易發生纏繞事故,.因而,航天專家又進行了新的研究和設計.
1984年,美國兩名宇航員不拴繩索離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並在太空「行走」了1個多小時.他們採用的背包式宇航服技術要求相當高,由通風循環、水冷卻循環、冷卻散熱器、供氧、測控、姿態、顯示等系統組成,能夠防輻射、耐高低溫,具有高強度、多功能等性能,從而保證宇航員在太空能靈活自如、安全穩妥地進行工作.而有趣的是,宇航員穿著這種服裝出艙,實際上就成為一顆「人體衛星」,說是在太空「行走」,其實在飄行,當「人體衛星」完成使命後,便可自行控制飛回艙內.
當然,運用背包式生命保障系統進行太空作業,必須絕對穩妥,萬無一失,一旦出了偏差,回不到航天器內,宇航員將真的成為「人體衛星」.所以,宇航員出艙前要經過嚴密細緻的檢查,確保安全.如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第5次飛行時,原安排宇航員出艙活動,臨行前突然發現背包式宇航服故障,中止了出艙計劃,從而避免了一起「人體衛星」飄離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