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吊雲杉
分布地區
為我國特有樹種, 產於湖北西部、陝西東南部、四川東北部、北部平武及岷江流域上游、甘肅南部白龍江流域。
形態特征
喬木,高達30米,胸徑達1米;樹皮淡灰褐色,裂成不規則的鱗狀厚塊片固著於樹幹上;大枝平展,樹冠尖塔形;側枝細而下垂,一年生枝淡黃色或淡褐黃色,有毛或無毛,二、三年生枝褐黃色或褐色,漸變成灰色;冬芽常為卵圓形及卵狀圓錐形,稀頂芽圓錐形,側芽卵圓形,芽鱗排列緊密,褐色,先端鈍,小枝基部宿存芽鱗緊貼小枝,不向外開展。小枝上面之葉覆瓦狀向前伸展,兩側及下面之葉排成兩列;條形,扁平,微彎或直,長12.2厘米,寬11.5毫米,先端尖或微尖,上面有2條白粉氣孔帶,每帶有氣孔線57條,下面光綠色,無氣孔線。球果矩圓狀圓柱形或圓柱形,成熟前綠色,熟時褐色或微帶紫色,長612厘米,寬2.53.8厘米;中部種鱗倒卵形或斜方狀倒卵形,長1.42.2厘米,寬1.11.3厘米,上部圓排列緊密,或上部三角形則排列較疏鬆;種子連翅長約1.2厘米。花期45月,球果910月成熟。 J. W. Wright將麥吊雲杉P. brachytyla (Franch.) Pritz.及P. ascendens Patschke, P. pachyclada Patschke, P. sargentiana Rehd. et Wils. , P. complanata Mast.歸為一類,稱為「麥吊雲杉復合種」 (見Forest. Science 1 (4): 33. 1955)。我們研究了P. brachytyla (Franch. ) Pritz. 的模式標本R. P. Farges 806的四個同號標本(采自四川城口大巴山區),這些標本的球果有倒卵形、上部圓的種鱗,也有斜方狀倒卵形、上部三角狀的種鱗,顯然這四個同號標本不是從一株樹採集的。從A. Frarichet發表Abies brachytyla Franch. 的原始記載看來,是根據種鱗倒卵形,上部寬圓的標本描述的。據 E. H. Wilson記載,在湖北西部及大巴山區生長的這種麥吊雲杉的樹皮是灰褐色,粗糙,深裂成不規則矩圓形的厚片。他還記載油麥吊雲杉P. complanata Mast.的樹皮是淡灰色,淺裂成不規財的較薄塊片固著樹幹上。我們在四川西部觀察了P. complanata Mast., P. ascendens Patschke, P. sargentiana Rehd. et Wils.這三種模式標本原產地的樹木。我們認為樹皮灰褐色,深縱裂,裂成矩圓狀厚片,球果成熟前呈綠色的是麥吊雲杉P. brachytyla (Fanch. ) Pritz. (P. ascendens Patschke與P. sargentiana Rehd. et Wils.應屬於麥吊雲杉);而樹皮灰色或淡灰色,淺裂成不規則的較薄塊片,球果成熟前呈紅褐色或深褐色的是油麥吊雲杉P. brachytyla var. complanata (Mast.) Cheng ex Rehd., 兩者的上述形態差異是穩定的。至於小枝顏色的深淺,無毛或有毛,冬芽卵圓形或圓錐形,球果大小,種鱗上部圓或微尖,或呈三角形,先端尖或截形等形態性狀,均有或多或少的變異。 O. Stapf根據球果種鱗上部寬圓或窄尖建立麥吊雲杉的兩個變型:"f. batisquama Stapf"和"f. rhombisquama Stapf". 我們認為球果種鱗上部寬圓或窄尖, 在麥吊雲杉及油麥吊雲杉中均有一系列中間類型,只能視為形態的變異,不能據以作為分種或分變型的依據。因此O. Stapf分立的上述兩個變型應予歸並。 關於P. brachytyla (Franch.) Pritz.和P. complanata Mast.的分類問題,我們認為兩者的主要區別僅在樹皮的顏色、裂片的形狀和球果成熟前的顏色不同,這些差異只能作為建立種下等級的依據,將後者改為變種的意見較為自然。兩者在四川西部生於同一地方,也可能在湖北西部、陝西東南部、四川東北部及西南部、雲南西北部也有類似的分佈,有待今後野外觀察鑒別之。
生長習性
生於海拔15002900米(間或至3500米)地帶。江西廬山有栽培。為喜光、淺根性樹種,稍耐蔭,在氣侯溫涼、濕潤、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黃壤或山地棕色森林土地帶,生長良好。
栽培繁育
暫無信息
主要病蟲害
園林用途
木材堅韌,紋理細密,比重0.52。可供飛機、機器、車輛、樂器、建築、傢俱、器具及木纖維工業原料等用材。在其分佈區內,宜選作森林更新或荒山造林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