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松
分布地區
原產於美國東南部阿拉巴馬州,佛羅里達州等地,分佈於台灣島、美國東南部以及中國大陸的江浦、福建:閩侯、廣東:廣州、江西:吉安、江蘇:南京、桂林、台山、湖北:武漢、浙江:安吉、安徽:涇縣、廣西:柳州、香港等地,如今已由人工引種栽培。由於在香港廣泛被種植,因此與台灣相思,紅膠木並稱為「植林三寶」。
形態特征
常綠大喬木,樹皮灰褐色,縱裂成鱗狀大片剝落,枝條每年生長3~4輪,小枝粗壯。冬芽紅褐色,粗壯,圓柱狀,先端漸窄。針葉2針一束與3針一束並存,長18~30厘米,粗硬,深綠色,有光澤。球果常2~4個聚生,圓錐形,有梗,鱗盾肥厚,鱗臍瘤狀,種子卵圓,略具3稜。花期3月中旬,果熟翌年9月。喬木,在原產地高達30米,胸徑90厘米;樹皮灰褐色或暗紅褐色, 縱裂成鱗狀塊片剝落;枝條每年生長3-4輪,春季生長的節間較長,夏秋生長的節間較短,小枝粗壯,橙褐色,後變為褐色至灰褐色,鱗葉上部披針形,淡褐色,邊緣有睫毛,乾枯後宿存數年不落,故小枝粗糙;冬芽圓柱形,上部漸窄,無樹脂,芽鱗淡灰色。針葉2-3針一束並存,長18-25厘米,稀達30厘米,逕約2毫米,剛硬,深綠色,有氣孔線,邊緣有鋸齒;樹脂道2-9(-11)個,多內生;葉鞘長約1.2厘米。球果圓錐形或窄卵圓形,長6.5-13厘米,逕3-5厘米,有梗,種鱗張開後徑5-7厘米,成熟後至第二年夏季脫落;種鱗的鱗盾近斜方形,肥厚,有銳橫脊,鱗臍瘤狀,寬5-6毫米,先端急尖,長不及1毫米,直伸或微向上彎;種子卵圓形,微具3稜,長6毫米,黑色,有灰色斑點,種翅長0.8-3.3厘米,易脫落。
生長習性
濕地松原產美國南部溫暖潮濕的600米低海拔地區。濕地松,適生於夏雨冬旱的亞熱帶氣候地區。對氣溫適應性較強,能忍耐40℃的絕對高溫和-20℃的絕對低溫。在中性以至強酸性紅壤丘陵地以及表土50~60厘米以下鐵結核層和沙黏土地均生長良好,而在低窪沼澤地邊緣尤佳,故名,但也較耐旱,在乾旱貧瘠低山丘陵能旺盛生長。抗風力強,在11~12級颱風襲擊下很少受害。其根系可耐海水灌溉,但針葉不能抗鹽分的侵染。為最喜光樹種,極不耐陰。在我國北緯32度以南的平原,向陽低山均可栽培。
栽培繁育
種子繁殖
主要病蟲害
播種、扦插繁殖。種子易散落,應及時採摘球果。種子應沙藏處理,幼苗出土慢不整齊,易遭鳥害要注意預防。本著「預防為主」的原則,每隔10天噴一次0.5~1.0%波爾多液或1000~1200倍多菌靈溶液;苗木黃化可適當追施磷肥每畝10公斤,噴灑0.5%硫酸亞鐵溶液。
園林用途
濕地松蒼勁而速生,適應性強,材質好,松脂產量高。中國已引種馴化成功達數十年,故在長江以南的園林和自然風景區中作為重要樹種應用,是很有發展前途的。可作庭園樹或叢植、群植,宜植於河岸池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