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星
分布地區
除西北、西藏外,大部分省區都有分佈,日本、朝鮮也有。
形態特征
塊莖扁球形,直徑24厘米,頂部扁平,周圍生根,常有若干側生芽眼。鱗芽45,膜質。葉常單1,葉柄圓柱形,粉綠色,長3050厘米,下部3/4鞘筒狀,鞘端斜截形;葉片鳥足狀分裂,裂片1319,有時更少或更多,倒披針形、長圓形、線狀長圓形,基部楔形,先端驟狹漸尖,全緣,暗綠色,背面淡綠色,中裂片無柄或具長15毫米的短柄,長315厘米,寬0.75.8厘米,比側裂片幾短1/2;側裂片長7.724.2(31)厘米,寬(0.7)26.5厘米,向外漸小,排列成蠍尾狀,間距0.51.5,厘米。花序柄長3055厘米,從葉柄鞘筒內抽出。佛焰苞管部圓柱形,長3.28厘米,粗12.5厘米,粉綠色,內面綠白色,喉部截形,外緣稍外卷;簷部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寬2.58厘米,長49厘米,下彎幾成盔狀,背面深綠色、淡綠色至淡黃色,先端驟狹漸尖。肉穗花序兩性和雄花序單性。兩性花序:下部雌花序長12.2厘米,上部雄花序長1.53.2厘來,此中雄花疏,大部分不育,有的退化為鑽形中性花,稀為僅有鑽形中性花的雌花序。單性雄花序長35厘米,粗35毫米,各種花序附屬器基部粗511毫米,蒼白色,向上細狹,長1020厘米,至佛焰苞喉部以外之字形上升(稀下彎)。雌花球形,花柱明顯,柱頭小,胚珠34,直立於基底胎座上。雄花具柄,花藥24,白色,頂孔橫裂。漿果黃紅色、紅色,圓柱形,長約5毫米,內有棒頭狀種子1枚,不育胚珠23枚,種子黃色,具紅色斑點。花期45月,果期79月。 附:1.本種為我國分佈廣泛,形態多變的林奈種。葉裂片多少和大小往往與塊莖的年齡和生境條件的好壞有關。居中的3個裂片寬度可變化在15.8厘米之間,長度7.731厘米之間;裂片數目少則9枚以下,多則2125枚;形態自倒披針形,倒長圓披針形,長圓披針形至寬僅1厘米左右的線狀長圓形,通常是,東北和華東的標本倒披針形的多,至湖南、四川、廣東則趨於狹長,變為長圓形或線狀長圓形。花序大小、附屬器的長短粗細均有類似的變幅。 2.過去的研究者注意到雌雄同株這一現象,但未發現本種同時有雄花單株的雄性花序以及偶有僅含少數中性花的單性雌性花序,因而,他們一遇到本種的雄株,便認為是另一種植物A. kwangtungens Merr.(模式Levine 3565,廣東曲江,原描述附屬器長約10厘米,而中山大學所藏的同號標本上附屬器長20厘米);A. ambiguum Engl.(模式Henry 5508,湖北巴東)、A. stenospathum Hand. Mazt.(模式采自廣東龍頭山)、A. limprichtii Krause(模式產江蘇句容寶華山)都是這樣的雄株。還應指出,本種佛焰苞在花蕾時期席捲成圓柱形,給人以細狹的印象,附屬器細,直伸出佛焰苞簷部以外,A. stenospathum即屬這一時期的雄花序(據模式照片),待到盛花時節,佛焰苞和肉穗花序的形狀、大小、顏色都不超出本種範疇,而作為A. stenospathum的主要特徵即行消失。 3.Nakai (in Icon. pl.Asiae Orient. Tab. 79. 1939)謂每個子房有胚珠35, 「下垂」,圖示胚珠從室頂懸垂,與天南星屬基本特徵(基底胎座,胚珠直立)矛盾,亦不符合本種的實際情況。我國標本每子房有胚珠34,通常1枚發育成種子,均直立,珠柄明顯,基底胎座。 4.江蘇、江西、福建、湖南、四川、貴州等地標本曾被Merrill等人鑒定為A. thunbergii,後者附屬器中下部有疣縐或毛,上部毛髮狀,極細長,產日本。 5.中藥「天南星」在古代本草中有兩種。《名醫別錄》和《嘉祐圖經本草》中敘述的即為本種,陳藏器本草拾遺記載的又是一種,現稱一把傘南星A. erubescens。明清以來, 「天南星」的原植物已較混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錯誤地把「天南星」和「虎掌」合二為一,易名為「虎掌南星」,這裡除天南星和一把傘南星外,還包括半夏屬的虎掌Pinellia pedatisecta. 吳其濬的《植物名實圖考》也重複了李時珍的錯誤。近代藥用「天南星」原植物種類更不斷增加,各地不同,包括天南星屬多種植物,並有犁頭尖屬 Typhonium、半夏屬Pinellia植物,共計不下20種。
生長習性
海拔2700米以下,生於林下、灌叢或草地。
栽培繁育
暫無信息
主要病蟲害
園林用途
塊莖含澱粉28.05%,可制酒精、糊料,但有毒,不可食用。入藥稱天南星,為歷史悠久的中藥之一,能解毒消腫、祛風定驚、化痰散結;主治面神經麻痺、半身不遂、小兒驚風、破傷風、癲癇;外用治療瘡腫毒、毒蛇咬傷、滅蠅蛆。用膽汁處理過的稱膽南星,主治小兒痰熱、驚風抽搐。近年來用鮮南星製成南星陰道栓劑或南星宮頸管栓劑治療子宮頸癌有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