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鱗耳蕨
分布地區
產陝西南部、甘肅(康縣、文縣)、台灣(台南、台中、嘉義、宜蘭)、四川(四川盆地邊緣)、貴州北部、雲南、西藏東南部。阿富汗東北部,印度南部,克什米爾地區至印度東北部緬甸、斯里蘭卡、日本也有分佈。
形態特征
植株高4895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或斜升,密生線形棕色鱗片。葉簇生;葉柄長1632厘米,基部直徑2.03.5毫米,黃棕色,腹面有縱溝,密生線形、披針形和較大鱗片,大鱗片卵形、卵狀披針形和寬披針形,二色,中間黑棕色,有光澤,長達13毫米,寬達5毫米,先端尾狀,邊緣近全緣;葉片矩圓狀披針形,長3263厘米,近基部寬1022厘米,先端漸尖,能育,向下略變狹或不變狹,下部能育或僅12對羽片不育,二回羽狀;羽片1726對,互生,略斜向上,具短柄,披針形,先端漸尖,向基部不變狹,基部不對稱,近基部羽片長612厘米,寬1.32.8厘米,一回羽狀;小羽片916對,互生,具短柄,矩圓形,長0.81.6厘米,寬0.40.7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上側具弧形耳狀凸,邊緣近全緣或具極淺鋸齒,齒端具短芒或少數大型個體具長芒,羽片基部上側一片最大,具深缺刻;小羽片具羽狀脈,側脈68對,二歧分叉,明顯。葉草質,上面生極少數、下面生較多短纖毛狀小鱗片;葉軸腹面有縱溝,背面密生棕色線形,披針形鱗片和較大鱗片,大鱗片卵狀披針形,二色,中間黑棕色,具光澤,長達8毫米,寬達2.5毫米,先端具尾狀尖頭,邊緣具不規則小齒;羽軸腹面有縱溝,背面生線形、棕色鱗片。孢子囊群每小羽片46對,主脈兩側各1行,中生,生於小脈末端;囊群蓋圓形,盾狀,邊緣不規則齒裂。染色體2n=164。
生長習性
生海拔12003400米的山溝、溪邊、河谷林下的巖壁,石隙或濕地。
栽培繁育
暫無信息
主要病蟲害
園林用途
暫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