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櫟 柞木,柞櫟,蒙櫟,鑿刺樹,冬青 Quecusmongolica 殼斗科 櫟屬

花草树木植物百科查询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蒙古櫟

蒙古櫟 柞木,柞櫟,蒙櫟,鑿刺樹,冬青
  • 別名:
  • 柞木,柞櫟,蒙櫟,鑿刺樹,冬青
  • 學名:
  • Quecusmongolica
  • 分類:
  • 落葉喬木
  • 科:
  • 殼斗科
  • 屬:
  • 櫟屬
  • 花期:
  • 4-5月
  • 生態性狀:
  • 喜光植物
  • 觀賞性分類:
  • 觀花植物,觀果植物

蒙古櫟

分布地區

主要分佈在中國東北、華北、西北各地,華中地區亦少量分佈。在俄羅斯、日本、蒙古及朝鮮半島有分佈。

形態特征

落葉喬木,高可達30m,胸徑達60cm。樹冠卵圓形。樹皮暗灰色,深縱裂,小枝粗壯,栗褐色,無毛,幼枝具稜。葉常集生枝端,倒卵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長7~20cm,先端短鈍或短凸尖,基部窄圓或近耳形,葉緣具深波狀缺刻,具7~10對圓鈍齒或粗齒,幼時沿葉脈有毛,後漸脫落,僅背面脈上有毛,側脈8~15對;葉柄短,僅0.2~0.5cm,疏生絨毛。花單性同株,雄花序為下垂葇荑花序,長5~7cm,軸近無毛;雌花序長約1cm,有花4~5朵,但只有1~2朵花結果。總苞杯狀,包果1/2~1/3,壁厚;苞鱗三角狀卵狀,背部呈半球形瘤狀突起,密被灰白色短絨毛;堅果單生,卵形或長卵形,長2~2.3cm,逕1.3~1.8cm,小枝粗壯,栗褐色,無毛。葉長集生在枝端,倒卵形,長7-20厘米,先端鈍圓,基部窄或近耳形,緣具深波狀缺刻,側脈8-15對,僅背面脈上有毛;葉柄短,僅2-5毫米,疏生絨毛。堅果卵形;總苞淺碗狀,鱗片呈瘤狀。花期5-6月;果9-10月成熟。地下萌發,子葉柄長約3毫米,淡綠色。幼莖綠色,有白色平伏毛,老則稀疏。不發育的初生葉6—8,最初兩片對生,以後則為互生,披針形,褐色,發育葉互生,倒卵狀橢圓形,或矩圓形,長4.8--8.5厘米,寬2.8—5.5厘米,有粗而尖的缺齒,葉上、下主側脈有白色細毛,柄長約2毫米,有白色的細毛,托葉線形,綠色。根頸莖5毫米,主根發達,側根細,平展,黃褐色。

生長習性

喜光樹種,在側方庇蔭條件下,高生長較快。適應性強,耐火,耐乾旱瘠薄,耐寒性強,能耐-50℃低溫。喜溫涼氣候,喜中性至酸性土壤,通常生於向陽乾燥山坡。深根性,主根發達,不耐移植。

栽培繁育

1、整地作床整地作床從9月中旬開始,整地深翻30cm,揀出草根、石 蒙古櫟塊,春播在秋翻後於翌年春耙地,每667平方米施有機肥1.5t。翻地時進行土壤消毒每667平方米施4kg硫酸亞鐵,防治地下害蟲,每667平方米可施2.5kg辛硫磷。然後每平方米施入熟好的農家肥5kg,作床高20cm,床面寬1.1m,步道40cm。為防治苗木病害,每平方米用5g溶液噴灑床面,用藥5d後播種。2、育苗地要選擇在地勢平坦、排水良好、土質肥沃、pH值5.5~7.0,土層厚度50cm以上的沙壤土和壤土。3、種子采收後用50℃~55℃溫水浸種15min或用冷水浸種24h,同時將漂浮的不成熟、蟲蛀種子撈出,也可以用敵敵畏熏蒸一晝夜進行殺蟲處理。秋播種子消毒處理後即可直接播種,效果良好;春播種子在冷室內混沙(種沙比為1︰3)催芽,每週翻動一次,隨時檢出感病種子並燒掉,翌年春播種前一周將種子篩出,在陽光下翻曬,種子裂嘴達30%以上可播種。4、種子調製及播種種子精選後,放到涼爽濕潤的庫裡貯藏。種子貯藏要因地制宜,通常有下列三種貯藏方法。

主要病蟲害

栗實像鼻蟲(CurculiodavidiFairm):成蟲體長7-9毫米,赤褐色或黑色而有灰黃色鱗毛嘴細長,腿節棍棒壯下面有一齒突。幼蟲在種子內蛀蝕,種子在外面看不到柱孔,僅有一小黑點,受害種子不成熟往往早落,如有三頭以上幼蟲為害,一般都失去芽力。特別在種子堆積期間,溫度升高,幼蟲蛀蝕嚴重。1、溫水浸種將種子放進55度溫水中浸泡10分鐘,或在50度的溫水種浸泡15分鐘,無影響。也可用於溴化甲蒸熏,當氣溫在23度時每立方用藥37.4克.熏蒸40小時,殺蟲率可達100%。2、二氧化碳熏蒸:將種子放秘室內或密封容器內,在溫度25度以下每立方用二氧化碳30毫升處理20小時,殺蟲率在95%以上,對種子發芽無影響。也可用於溴化甲蒸熏,當氣溫在23度時每立方用藥37.4克,熏蒸40小時,殺蟲率可達100%。3、成蟲盛發期可用90%敵百蟲1,000倍液噴殺。4、幼蟲未爬出櫟實前,收集並清除早期脫落的櫟實。殺蟲率很高,且不影響種子發芽,浸種後2天陰乾後才能貯藏。

園林用途

蒙古櫟是營造防風林、水源涵養林及防火林的優良樹種,孤植、叢植或與其它樹木混交成林均甚適宜。不但需要保護,還可以進行人工培植。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落葉喬木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