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勞師遠征的德軍重兵集團在巴黎郊外馬恩河遭遇重挫—— 馬恩河會戰為德國戰敗埋下伏筆 「日子一天天過去,對時間的消逝已經麻木,進攻、防禦、反擊交替,屍體在塹壕間
在國際學術界,有不少學者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世界性問題提出了一些引人關注的看法。在頗有影響的《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第十二卷中,作者在第一章和第六章裡,都一再提到「第
緬因州特納——一百年前的今天,奧匈帝國的大炮和多瑙河上的炮艇開始向塞爾維亞開炮,一場災難性的大戰就此打響,在接下來四年半的時間裡,這場大災難將以一切你能想像到的方
薩拉熱窩是被奧匈帝國佔領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首府。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在鄰近塞爾維亞邊境進行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的軍事演習。這一天是塞爾維亞和波斯尼亞聯軍1389年被
卡扎拉地理位置位於托布魯克以西75公里的地域,是英軍在利比亞佈置得最後一道防線。卡扎拉會戰就發生在這裡,這場著名的戰役是隆美爾一生最大膽的決定,在敵眾我寡,軍事實力
毫無疑問,德意志人種族優越感和對大空間概念的追求在某個階段到達如癡如醉的地步,彷彿只有日耳曼人才是延續世界的動力,如果不能得到整個世界,德意志就無法生存。這種思潮
19世紀末,快速崛起的德國與另一個新興國家美國迎頭相撞,為清除「攔路虎」,德國曾計劃遠征美國。「德國戰艦炮轟曼哈頓,德軍士兵湧上紐約街頭……」——聽起來有點天方夜譚
1793年從科西嘉回來的一等中尉拿破侖,回到了他的炮兵團,駐地在尼斯。他的老首長的兄弟讓·德·泰伊當團長,讓拿破侖當他的副手,讓他負責構築海岸炮台的防禦工事 就在此時,法
我們曾得知,1914年9月6日,600輛巴黎出租車挽救了法國免於災難。 它們運送了6000名官兵增援前線,以使法國和英國軍隊得以進攻在巴黎東側平原(現在是巴黎迪士尼樂園所在地)犯下大錯
第一次世界大戰過去後,喜歡搞「名將排行榜」的軍史家們開始評選「一戰中最出色的英國陸軍將領」,結果在歐洲主戰場與德軍拚命的英軍司令弗倫奇、黑格等人紛紛下馬,而在次要
歷史沒有如果,但是英國一位歷史學家偏偏喜歡如果歷史。在他看來,每一個歷史事件都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從這個角度來看,現在的歷史基本上也就是一系列的意外構成的。這位歷
土耳其人把他們在達達尼爾海峽的防衛力量都集中在離愛琴海最近的12海里處。在海峽入口處的4個要塞裡有27門炮,在上游12海里最窄處的11個要塞裡有88門炮。在這兩個要塞群之間的陡
提起一戰與二戰,總讓人覺得德國是孤軍作戰。一戰前夕,德國有兩大盟友--意大利與奧匈帝國。可是,意大利在大戰之際,就被對方陣營誘惑而變換了門庭。而奧匈帝國,為歐洲五強
經濟是一個國家的生命,經濟決定政治;衰敗的經濟無疑是英國推行綏靖政策的歷史動因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經濟一片蕭條,即使是戰勝國的英國,直接損失達120億英鎊
阿列克謝·阿列克謝耶維奇·布魯西洛夫(1853.8.31-1926.3.17),俄國騎兵上將,蘇軍高級將領。畢業於貴胄軍官學校和騎兵軍官學校。曾任騎兵軍官學校校長、禁衛騎兵師師長、步兵軍軍長、
由分裂走向統一,是德意志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但怎樣實現統一?由誰來領導?建立什麼樣的國家?按傳統的說法有兩條道路,即革命和王朝戰爭。但是小編覺得實際上,
預言家和寡頭 十九世紀末,機槍、飛機、無線電和汽油發動機剛剛完成實驗,軍隊尚未完全放棄拿破侖時代的戰術時,布利奧赫的專家團隊就預測出了未來二十世紀的戰爭進程,並且幾
1917年初,被一戰拖累至崩潰邊緣的俄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與此同時,反戰的情緒也在迅速蔓延。終於,在這一年的3月8日(俄歷2月23日)爆發了「二月革命」,俄國人民推翻了帝
在回顧戰爭史時,很多人往往只關注於戰場上真刀真槍的對抗,卻未曾想到,決定戰爭走向的,有時也許是某個微不足道的人。事實上,在太平洋戰爭的轉折之戰——中途島戰役中,這樣的事情
1917年秋,英國所有學校教室和童子軍營帳內都貼上告示,內容是:「同學們,童子軍們,請你們行動起來,迅速收集七葉樹果實(類似板栗的樹生果實)。此事關係戰爭勝敗,國家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