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最近幾年,一個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乃是國內的比較文化研究界,彷彿一夜之間便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熱鬧態勢——不但大量專業論文紛紛出爐,百花齊放;而且諸多比較文化研究所在各大高校遍地開花,枝繁葉茂。讓人一下子便體悟到何謂「國際化」之於「文化研究」的巨大滲透力與影響力。然而,作為普通閱讀者,細觀這些並非沒有含金量的文化比較專論,大多都缺乏趣味性,不免令人望而生畏,可望而不可即。 也許,在生產比較文化「產品」的作者群體中,金文學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兵」,但就是這個專攻中、日、韓三國文化研究的學者,使普通讀者也走近了比較文化研究。金文學何許人也?名字聽起來,倒頗有幾分朝鮮族風味,而他本人,也確實是出生在中國大陸的朝鮮族第三代,兒時起便以漢語、朝鮮語為雙料母語。經過四年的日本文學專業深造後,又一路東渡至日本,修成博士。這樣一個任教於日本高校,以比較文學、比較文化及人類文化學為專攻方向的朝鮮族中國人,繞過了學界流行已久的中世紀歐洲與唐宋文明的學理性比照,拋開了對古典主義、文藝復興、明清詩學的不休糾結,一路直殺回「老家」,寫出了他學術生涯中的第十一本比較文化研究專著《東亞三國誌:中、日、韓文化比較體驗記》(中信出版社2006年1月版)。 做比較文化,一如寫長篇小說,最忌閉門造車。而金文學的「特殊身份」,加上他四十幾年之中於三國間不斷奔走遷移的感性生活經驗,以及京都大學、廣島大學的兩度博士求學歷程鑄就的理性分析研究能力,使得這本《東亞三國誌》以近五十個主題,涵蓋了中、日、韓三國從文化、歷史到生活,甚至性愛觀等幾大類內容的比較解讀,林林總總,不一而足。韓國年輕人為什麼能領導化妝著裝時尚?為什麼日本人會給世人留下吝嗇冷漠的印象?三國民眾在面對卡拉OK這一大眾娛樂時,表現出怎樣不同的性情與姿態?面對生死抉擇的時刻,三國之人有怎樣大相逕庭的反應?翻開《東亞三國誌》,似乎每一篇隨筆的題目中便隱藏著一個言簡意賅的答案,比如《化妝美的差異》《「AA制」文化贊否論》《玩兒文化的力學》《生的美學、死的美學》等等。 如果你還有那麼一點點「文化實用主義」的傾向,這本書倒可讓你不時會意一笑。金文學以他獨特的比較技巧,教你一眼認出三國人的絕招,傳授與三國的陌生人打交道的套路——當然,如果你正在商海遨遊,那麼,深入詳盡地瞭解日韓民族的國民性,則是於東亞商戰中立足的重要法寶。 身為教授的金文學創作《東亞三國誌》,並不是站在一個客觀的視角去綜合、分析、總結,而是親身參與,處處有「我」,以第一人稱寫三國、談三國、侃三國,不時伴隨著一些個人化的情緒、感觸。因了作者的現身說法,更因為那些具體可感的真實遭遇,將這本書說成是一本遊記隨筆也不為過。比如《與三國女性的戀愛體驗》中,作者不但大方「貢獻」出了自己與三國女友交往中略帶傷感的小故事,並戲將中、日、韓三國女子性格特徵中的火爆氣質以「大蒜」、「芥末」、「辣椒」做比。一句「日本女性服務好,沒有怨言;韓國女性服務好,有怨言;中國女性服務不好,又有怨言」雖只是玩笑之言,卻也道破了三國女性脾性上的迥異。由於在三國的高等學府中均有遊學經歷,作者的關注視野,也便超越了人們的日常經驗。於是,便有了《東大、漢大、北大廁所文化考》這看似「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文化」研究:說日本人,廁所裡所談的政治與性往往糾纏在一起;說韓國人,直率袒露,想說就說,廁所裡有「漢江大橋倒了,永豐百貨塌了,泳三(金泳三)何時垮台呢?」的「大逆不道」;而一些中國同胞「秉承」現實主義的人生信條,於是北大的廁所裡,便出現諸如「不管黑女白女,抓住老外就是好女」的揶揄之言。 為了更形象化地說明三國人的差異性,《東亞三國誌》還配以二百多組精挑細選的圖片,既有歷史資料圖畫,也有極富設計感的現代攝影。而其排版使用的字體也不能不提:2004年初創的博雅宋,拉寬了文字,在視覺上大有將漢字從方塊的禁錮中釋放出來的愉悅感,看起來十分舒服。 形式上再多的創新,畢竟也只是外在要素,內容的精煉才是一本書成功的關鍵。一如封底的文字所言,《東亞三國誌》「比較生活、民族、文化,以小見大;縱論中國、韓國、日本,入木三分」——其文風不可不謂詼諧而充滿機趣:「關於吵架,韓國人光吵不動手,是儒教式的;日本人只動手不吵,是武士式的;中國人又吵又動手,是充滿謀略的立體戰」;「中國是大陸德行,圓滑世故,雍容大度;日本是島國德行,心胸狹窄,細緻認真;韓國是半島德行,自尊心強,心懷『怨恨』」。作者這種親和輕鬆的口吻,很容易讓其「文化研究專家」的「精英身份」於瞬間淡化。所以,無須正襟危坐,更無須戰戰兢兢地把這本書當作一份比較文化的博士論文,大可貫徹古人所云的「三上」讀書法——枕上、廁上或馬上(車上),放肆地看,自在地讀。當然,以上皆是笑言,沒有半點對作者的不尊,實在是這本《東亞三國誌》,能讓人不時笑出聲來,拍案大叫:有趣!如果閱讀的地點選在了安靜的圖書館或肅穆的書房——倒真有些不太適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