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讀後感 <<永別了,武器>>作者海明威是位思想特立獨行,觀察視角敏銳的作家.用一種冷靜的筆調描寫戰爭,描寫人性的硬朗一面的海明威.他人生的最終結局卻選擇了自殺.對此不思其解,隱隱的有些對他的鐵性形象大打折扣.對他的文章也提不起興趣了.一個人對自己的生命都可以漠然忽視,那麼他的作品中體現的生命力不會是海市蜃樓嗎?年少時不喜歡消沉,更喜歡月朗星稀,風花雪月,陽光明媚的文章小說. 時隔多年,再次拿起了海明威的書.年紀漸長終於感知了生命及人生的不可抵抗性.對別人的反抗感到了瞪大眼睛後的驚訝! 海明威小說中的文字讀起來很美.特別是景物描寫非常的令人神往,即使是戰爭也不可改變大自然季節的變換. 他描寫的戰爭讀起來讓你回味又回味! 最普通的士兵及軍官其實都是戰爭中的棋子,你根本不清楚你為何而戰,不清楚周邊的軍情.只是一味的一級聽一級... 其中有段讀起來最為鬱悶:當命令撤退時,主人公弗雷德中尉在過擁擁擠擠的大橋時,被所謂的戰地警察拉出去,要把撤退士兵裡的軍官槍斃的情景. 就在我們走到他們對面以前,他們又拉出一個人來.我看見那個人.他是個中校.他們用手電筒照他的時候,我看到他袖子上花邊框裡的星星.他的頭髮已經灰白,身材又矮又胖. 我留神看軍官們正在審訊的那個人.他就是他們從縱隊裡拉出來的那個胖胖的個頭小的頭髮灰白的中校.那些審訊的人是能開槍打人而自己不會挨子彈的那種意大利人,他們具有一切所需要的效率,冷酷和剛愎自用. "你屬於哪個旅?" "哪個團?" "你知不知道一個軍官應該跟他的部隊在一起?" (都亂桃子了,上哪找自己的部下去呀.這是我讀過想的.) 中校一一告訴了他們. 這就夠啦.另一個軍官說. "讓那些野蠻人踐踏祖國的神聖土地的,就是你和像你這樣的人." "對不起."中校說. "就因為像你這種背叛行為,我們才失去了勝利的果實." "你參加過一次撤退沒有?"中校問道. "意大利決不會撤退." "如果你們要槍斃我,"中校說"那就請立即槍斃我,不必多問了,這種審問很愚蠢."他畫著十字.軍官們湊在一起交談.一個軍官在拍紙簿上寫著什麼. "他丟棄了自己的部隊,命令立即予以槍決."他說. 讀到這裡深深厭惡戰爭,也為戰爭中無知的人氣憤. 頭髮都灰白了,應是老人了,戰爭的失利和一個或者說幾個低級軍官有關嗎?撤退不是命令嗎?而且撤退時還有德軍的進攻,阻擊.(((( 不能在寫了,再寫好似寫論文了哦.收筆了.))))))) <<紅與黑>> 很長很長時間以前讀過<<紅與黑>>的簡介.但不為簡介所吸引.那時的心裡還全然是正常的情愛觀,不認為人間的情可以超越現實. 但,人在不同時期看不同的書;有時同一本書也要不同時期來讀,看來真的是對的. 其實<<紅與黑>>還有一小部分沒讀完呢,但忍不住想傾述.也可能全讀過會有個更全面的認知,但真的想說哦. 因為作者描寫的主人公是如此的讓我神往.不是他的愛情,不是他初與瑞那夫人澀澀的愛戀,一種少年不知情何物,為以解情而為之的狂熱;也不是後來與馬特爾小姐的戀情. 看過小說的評語,都是重在對他的向上謀生手段的不認可上.這些也不是我讀過神往之處. 我欣賞的是他的博學.更有他迷惑時的內心掙扎. 他一方面受少年時地位的和家庭的影響,產生了極度的自卑心理.但一方面他又處處顯示著自己超人的才學.他想得到別人的欣賞與認可.他的向上的機會有機緣的巧合,但更多的也應是他的才能已經受到了眾多人的賞識.是他努力的結果. 如果一個人想抱怨命運,首先應抱怨自己的時間都用在了哪裡.沒有耕耘哪來的收穫?每個人都有對自己的自責.也都有為自己失落開脫的理由. 其實向上爭取並不是過錯.世上有幾人可以真的出世?都想出人頭地,都想更有做為.這中間的過程有人可以清白的獲取? 後半部還沒有讀完,也不好說他後期的經歷. 但真的欣賞理解他的迷惑中的自責與自責中的茫茫然.因為他年青才會不成熟不老練與不圓滑. 但成熟,老練與圓滑是與這個世界妥協,是順應了社會的產物. 也可能全書讀過後,還會有其它的感想. 終於下午全看完了全書.怎麼感覺有點急然收筆呢? 而且高峰期是那麼的短暫.好似作者不希望於連太過得意.那時的法律不太明白,瑞那夫人也沒被於連槍殺呀,為何還要處死他呢?而且不是有馬特爾小姐的急急奔走疏通嗎? 斯湯達這時寫得有點急了吧?不會是沒錢了想速速換稿費吧? 呵呵.這麼說斯湯達不會讓他不得安息的生氣吧?))))))) 不過通篇讀過之後仍不失為優秀作品. 不過文學名著真的很有它的魅力.歷經時間的考驗仍灼灼生輝. 人類的思想真偉大,人類的智慧真了不得.可惜我是凡人,但可以讀這麼多的優秀作品,也很自豪哦.))))))))))) 讀<<百年孤獨>> 第一次讀哥倫比亞作品.剛讀沒幾頁. 想必名著之所以能經受時間的考驗,定有它的閃光點.浮光掠影也罷,仔細研讀也罷.能有這許多的優秀作品可讀,總是幸福的感覺. <<百年孤獨>>看的真的是艱難哦,如果是以前早扔一邊不讀了,但現在總想清楚它之所以能成為名著的閃光點. 初讀感覺是人物眾多,無主角與次角之分.帶點神秘與愚昧.現在也沒讀出作者想說什麼問題.我也太笨了哦((((((((( <<百年孤獨>>.加西來.馬爾克斯用18年時間創作了這部小說,由此也可以看出這本書的精細之處. 這本書讀起來總有種模糊的感覺.時時交雜著幻想,宗教,神話,傳說等等.人名的重複也讓讀起來有如雲山霧罩. 全文的格調是深沉的瘖啞的基調.讓人深思生與死過程的繁瑣. 文中人物並無鮮明的主次之分.因為每個人都是這部歷史特定時刻的主角. 僅以我看後的感觀,烏蘇拉.伊瓜朗是這百年歷史長河的見證人.她與她的後代共七代人的歷史是由她恐怖的生有小豬尾巴的家族史開始,到最後生出小豬尾巴的最後一位奧雷良諾被螞蟻侵食. 她是位性格堅強的女性.無論在家族原始時期辛苦勞作,到家族興盛之時的高山遠矚及至家族頹廢之時仍在苦苦掙扎. 她的生命是頑強漫長的. 她身上的母性光輝也是那麼的奪目. 她孕育了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在他不屈不擾的武裝起義之時,始終作他堅強後盾. 在上校對戰爭最狂熱之時的瘋狂舉動,又時時的想勸導他麻木敏感的神經,並為他感到痛苦. 在上校對戰爭厭倦時,亮出了她母親的胸懷關心他,讓他四處遊走的心回歸了家. 如果說男人在攪動歷史,那麼他們身後的女人是柔韌的聯繫歷史. 烏蘇拉的簡單勤勞和菲南達的理想化貴族化持家都是在家這方寸之地.然而她們不但使家族的生命力得以繁衍,而且也是家族歷史的主心骨. 這本書看下來真不輕鬆!((((((( 讀後感 <<老人與海>>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通篇的格調是生命的極致伸展. 於老人來講,他熱愛海.但他更愛魚!否則不能八十多天連條大魚都沒打到.他是在用自己衰老的年紀與最大的魚斗.或者說在挑戰自己的耐力極限. 時光總是催人老.當我們一天天老去了,可是心還是停留在曾經的輝煌時刻,不相信鏡中的自己是真實的自己. 所以老人在與海中的大魚斗.一種生命的競爭! 而我們確過多的苦苦的與時間斗與生存的環境斗! 掙脫一些,壓制一些~~~~ 欣賞文中的這句話: 老頭兒用他那雙日曬風吹的,堅定的,慈愛的眼睛望著他. "你要是我自個兒的孩子,我就會帶你去冒一冒險了."他說."可是,你是你爸爸的,是你媽媽的,你搭的又是一隻交了好運的船." "現在去拿沙丁魚好嗎?我還曉得從什麼地方去拿四條魚食來呢." "今天我自個兒還有剩下的.我把它們放在盒子裡用鹽醃上了." "那麼我弄四條新鮮的來吧." "一條,"老頭兒說.他的希望和信心從來沒有消失過,現在又像微風初起的時候那樣的清新了. "兩條,"孩子說. "那麼就兩條吧,"老頭兒答應了."可不是偷來的吧?" "偷我也願意,"孩子說."我可是買來的呢." "謝謝你,"老頭兒說.他真夠天真的,在自己謙卑的時候一點也不以為奇.但是他知道他已經變得謙卑,他知道這不是恥辱,而且給真正的高傲也沒有帶來損失. 海明威的句子裡處處有這樣的閃光點.讀過後令人思索. 現實中我們不也是謙卑的嗎? 老人雖說終於憑借頑強的意志力戰勝了很大很大的鯊魚.但最後上岸時卻只剩下了魚的骨架. 他時時在想著如果那個小孩子在就好了,時時想如果在有些有用的工具就好了.... 人可以戰勝一條極大的魚,但與許多的魚斗還是會敗下陣來. 人在獨處時會把自己想得很高大,會戰勝很多假想中的事物.但現實裡卻是處處得小心翼翼.得依賴很多的人很多的憑借才可以達到成功! << 安吉拉的骨灰 >> 剛剛讀完這本書.有笑更有淚. 很佩服作者的寫作心境.也可能人生換個角度考慮,就會發現一種樂觀,鳳凰涅磐後的達然. 原想在網上找到這本書摘抄幾段令人感動和開心的片斷,但是怎麼找也沒找不到原文.看來只有我自己一個字一個字的往上敲了.(((((( 這本書是作者的回憶錄.用貌似輕鬆幽默的筆調講述苦難的童年及青少年時期.在他的筆下死已不是壓抑的黑暗而是那種社會的必然更可能是種真真切切的解脫.親情也讓位於飢餓,善良的本性也屈服於飢寒交迫. 全書貫穿著冷,病,餓,和成長中的困惑還有來自他人眼中的漠視和內心的自卑.這麼多壓抑著小小的弗朗克.麥科特的心靈. 文中有段弗朗克得傷寒住進醫院後與患白喉的帕特裡夏在相鄰的兩個病房裡用聲音交談的片斷. 帕特裡夏說,她床頭有兩本書.一本是詩集,她喜歡這本;另一本是英國簡史,問我要不要看.她把它交給每天拖地板的謝默斯,他再帶給我.他說:"我本不該從一個白喉病房帶東西到另一個傷寒病房,病毒到處飛,還夾在書裡.如果你得了傷寒又染傳上白喉,人們就知道是我的責任,我就會丟掉飯碗,只好到大街上端著缸子賣唱.~~~~" 看來病魔也壓不住人的求知的慾望.雖然最後帕特裡夏死了,但她卻給弗朗克的精神世界帶來了一束光而不是每天單純的渡時間.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空虛!!! 爸爸走了家裡的環境越發堅難.就是所住在那麼臭氣熏天的破房子的要交的租金也沒有了. 媽媽回到樓上的"意大利",坐在爐火邊,想著有什麼辦法湊齊一周的房租,先不管那些欠款啦!她想喝杯茶,可是沒有柴禾燒水,只能等馬拉齊從兩層樓之間的間牆裡抽塊木板.媽媽說:"反正木板快掉啦,不如劈劈當柴燒."我們用一部分木板燒茶,其餘部分還留著明天早晨用,可今天晚上,明天白天,後天等等用什麼呢?媽媽說:"再從牆上抽下一塊木板吧,只一塊,不能再多.兩個星期以來她一直這樣說.直到最後只剩下大梁了.她警告我們不要動大梁,否則天花板和整個房子都會倒塌. 哎呀,我們可不能碰大梁啊! 她去找外婆.屋裡很冷.我拿起斧子朝一根梁走去.馬拉齊為我加油,邁克爾拍手叫好.我拉動那根橫樑,天花板咯吱咯吱響噹噹,接著天花板帶著灰泥,石板和雨點掉在媽媽的床上.馬拉奇說:"上帝,我們都活不成啦!"邁克爾在屋子裡來回跳,一面叫著"弗朗基把房子弄塌啦! 弗朗基把房子弄塌啦!" ..... 媽媽看見自己床上到處是泥灰和石板,便揪住自己頭髮哭喊:"怎麼辦啊?"她大聲訓斥我不該碰大梁.外婆說:"我去通知租房辦公室,讓他們來修好,不然你們都會淹死的!" 不一會兒,她和收租的一塊來了.他說:"上帝啊!另一間屋子在哪兒?" 外婆說:"什麼屋子?" "我租給你們樓上兩間屋子可有一間不見了,那間屋子在哪兒?" 媽媽說:"什麼屋子?" "原來樓上有兩間,現在只有一間.中間的牆呢?原來有堵牆,現在沒有牆了.我記得很清楚中間有堵牆,因為我記得很清楚這裡有兩間屋子.說吧,那堵牆哪兒去啦?那間屋子哪兒去啦?" 外婆說:"我不記得中間有堵牆,而且因為我不記得有牆,我就也不記得還有間屋子." "你不記得?可我記得.我干房東代理已經40年,從來沒有見過這種事.上帝啊,真沒有辦法!你一轉身,他們就不交租,而且牆和屋子一下子就沒啦!我要你們告訴我牆到哪裡去啦!你們把那間屋子弄到哪裡去啦!" 媽媽轉身對我們說:"你們誰記得有堵牆?" 邁克爾拽拽媽媽的手:"說的是我們用來燒火的那堵牆嗎?" 收租人說:"親愛的上帝啊,我也太過份啦!不交房租,我怎麼向文森特爵士交差?滾出去,我現在叫你們滾出去!一周以後我再來,我再敲敲這個門.可我不想看到任何人在裡面.你們統統滾蛋,再也不要回來!你們聽明白了嗎?" 文中還有段描寫弗朗克的媽媽因為肺炎住進了醫院,幾個小孩子被媽媽的姐姐接過去照料幾天.這幾天於弗朗克是那麼的不自由. 如果你去別人家,即使是媽媽的姐姐家,你也不知怎麼是好.別人告訴你把嬰兒留在過道,把嬰兒抱到廚房;但你到廚房以後又不知該怎麼辦了,這畢竟不是你的家,姨媽隨時都可能對你大喊大叫,或朝你腦袋來一拳頭 她把大衣脫下放到臥室,你呢?抱著嬰兒等著下一個命令.如果你向前面或向邊上邁一步,她就可能出來問你到哪裡去.而你呢?不知道怎麼回答,因為你自己也不清楚..... 所以最後馬拉奇不堪忍受逃出了這個房頂有麵包吃的地方.原來餓與自由是平等的地位. 這本書非常值得一看.與最欣賞的狄更斯的作品有一曲同工之處.都是人性在浴火過後的鳳凰般的超然.苦難也不全是黑暗,這裡也有亮點. 小女很小但她也喜歡讀這本書.等她讀完了,也讓她寫篇讀後感,看看她眼裡的這本書吸引她之處~~~ <<茶花女>>----激情與真情的碰撞 薄薄的薄薄的一本書,載不動載不動如此火熱的火熱的情感.一百多年過去了,而鮮活的情感還流淌在讀過這本書的每位讀者心裡. 原來愛情可以如此忘我的燃燒~~ 瑪格麗特是位美麗天資聰穎極有個性的妓女.出生貧困,為生存而來到巴黎,卻不幸倫落風塵. 在她生病時,只有深愛她的阿爾芒露出了心痛難過不安的情緒.在如此情感面前,瑪格麗特這位十二歲之前天天被母親責打久失親情友情關心的弱小女子,用文中的話說"我的真情只為一隻小狗波動過.因為在我咳血時,它用一雙猶傷的眼睛望著我,而當它失去時,我傷心了很久..."被深深打動了. 金錢在淡出,美好的真性在復甦.似乎陽光終於衝出了烏雲的籠罩.然而人世間總有如此多的殘規禮教,總有如此多的仁義之士為了所謂的他人的利益來規勸主人公. 何是對何是錯? 難道真的是成全他人的前途犧牲自我就是對的嗎?這句話在茶花女最終離世時,她體悟到了.她如此說"早知我只有一年的生命,為何我要放棄,為何不選擇快樂的在心愛的人溫情的一握中離別這戚涼的世界?"而她還是太善良了,她不敢想永久的與阿爾芒過著世外的粗茶淡飯的生活.即使她曾如此的設想過. 通篇小說的文字是激情的敏感多情騷動的.是熱戀中的人兒的語言. 對阿爾芒的印象他應是位出色的冷靜的有才華的青年.(因為用他的話說---為了維持情人的地位,他在不舉債的情況下,去冷靜的賭.賭給我的感覺應是狂熱的,失去控制的,有如吸食鴉片的感覺.而他卻能冷靜淡然.從這裡能看出他性格的一面.) 環境與人真是相輔相成.人依賴環境,困惑在環境裡不能自拔.而人要改變環境跳出固有的圈子卻是難如其難. 當公爵曾經把清淡的生活送給瑪格麗特時,她卻已經適應不了這種生活.曾經的繁鬧喧囂與冷清空虛成了對比.她任性的放縱的點燃了自已... 愛情既然是種情緒,它就有來時也會有消退之時. 當阿爾芒瘋狂的想著與心愛的人再見一面之時,不惜遷墳親見. 面對森森白骨,面對香消玉殞的殘肢他驚呆了,他也終於放下了那種刻骨銘心之戀. 西線無戰事 (德)雷馬克 打出這個書名時,指尖彷彿感受著心的沉重. 這本書不是一種控訴,不是一份自白.它只是試圖講述那樣一代人,他們縱使逃過了炮彈,最終還是被戰爭毀滅了. 雷馬克開始寫作他大戰結束以來一直醞釀、構思的小說《西線無戰事》。完全利用業餘的晚上,他僅僅花了六個星期就把小說寫成了.這就是我們今天讀到的版本. 本想在網上找出這本書的電子版,可以把影響我心情的片斷呈現在這裡.但是網絡中充斥著全是關於<< 西線無戰事 >>影片的簡介.什麼是好萊塢的一部早期軍事題材片,片長兩小時半,是美國電影史上一部經典作品。它榮獲了1930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也許這個時代視聽效果的流傳要遠遠高於平面文字的閱讀.也許西線無戰事是因有幸能與"好萊塢""奧斯卡"這樣的字眼才能被更多的人瞭解其主體內容. <<西線無戰事>>可以說是本自傳體的小說.作者由於控訴了罪惡的戰爭,反動勢力的極端恐慌。他們攻擊作家在對待第一次世界大戰問題上採取反英雄主義態度。在他們看來,這種軍事衝突中表現出來的個人英雄主義正是錘煉國家社會主義精神的熊熊烈火,因此,他們不能容忍有人竟敢對這個納粹神話挑戰。1931年,這本小說列入納粹黨的"黑名單",成了典型的被禁書之一.這世上曾有多少優秀的作品被禁呢?1933年5月10日,納粹分子開始在柏林焚燒被禁的書,他們一邊把禁書拋向熊熊大火,一邊喊著"焚燒格言"."反對在文學上背叛世界大戰中的士兵,為了本著真實精神教育人民,我把埃裡希.馬裡亞.雷馬克的作品扔到大火裡!" 好似一派紅小兵的舉動啊.瘋狂的失去理智及分析能力的一群走狗. 雷馬克後來說:"我既不是猶太人,在政治上也不左傾。當時的我也跟今天的我一樣:是個戰鬥的和平主義者." 一本何樣的被禁的書?一本僅僅用六個星期完成的著作,為何讀起來是那麼的沉重? 下面敲擊出的片斷文字及感想,僅為我也為能讀到的朋友勾起一點回憶一點理性的共鳴!! 全連一百五十人撤回時,正好在最後那一天,數量大得嚇人的英國重炮和加農炮向我們發起突然襲擊,對準我們的陣地一直狂轟猛炸,因此我們遭受了十分慘重的損失,生還的還剩八十幾個人.撤離前線,首先希望安穩地睡一大覺;在前線,我們基本上沒有睡過什麼覺,一連熬了十四天,時間長得我們受不了了. 自從我們來到這兒,早年的生活早已失落掉了,沒費我們多少絲毫力氣.我們還沒有紮下深根,戰爭就把我們給沖走了.以一種特殊的,憂傷的方式被改造成粗俗的人,. 當他去看望受傷的克默裡希時,他異常瘦弱,真像是個小孩子.他躺在那兒,到底是為了什麼呢?全世界的人都應當打這張床邊走過去,說道:"那是弗蘭茨.克默裡希,十九歲半,他不想死去.就別讓他死吧!" 忽然間克默裡希開始呻吟起來,喉嚨裡發出陣陣咯吱咯吱的響聲. 我一下子蹦了起來,跌跌撞撞的奔到外面,問道:"醫生在哪兒?醫生在哪兒?" 我看見一件白色罩衫,便一把把它抓住了."快來,那是弗蘭茨.克默裡希快要死了." 他擺脫糾纏,問一個站在旁邊的醫院護理員:"那是哪一個?" 他說:"二十六號病床,一條大腿給截掉的." 他怒吼道:"這我怎麼知道啊,今天我已經截掉過五條腿了!"他將我一把推開,對那個醫院護理員說:"你去照料一下吧."便一溜煙跑到手術室去了. 我跟那個護理員一路走著,氣得一個勁兒發抖.那個人瞅著我說:"今天早晨從五點鐘起,一個手術接著一個手術簡直發了瘋,我跟你說,光是今天,已經死了十六個你們那位是第十七個.總共或許要有二十個咧---" 我頭暈腦脹,突然發現什麼也做不了.我再也不想吵罵,那樣一點意義也沒有,我真想一頭栽倒,永遠爬不起來. 我們站在克默裡希的床邊.他已經死了.那張臉仍然濕漉漉的流淌著淚水.眼睛半開著,顏色黃蠟蠟的像是用舊了的角質鈕扣.--- "你打算把他的東西給帶走嗎?" 我點點頭. 他接著又說:"我們必須立刻把他搬走,我們需要這張床.外面,他們都還躺在地板上呢." 這就是一個年輕的生命死去的過程~.他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這些年輕的大孩子有著天真的一面.受鼓動而參軍.幻想著宣戰應當是一種民間的節日,買門票,用樂隊,彷彿鬥牛一樣.然後在競技場上兩國的部長將軍們,穿著游泳褲,拿著棍棒,最好讓他們自己去決個勝負.誰也沒死掉,他的國家就算勝利.這種做法要比現在的安排簡便多了,更加公道,現在是讓不應該打仗的人去拚個死活了. 一戰期間,德國在戰爭中也是個侵略者的面目,如果說是為了保衛祖國不為外侵,那麼死也是種捍衛.人的野心何其大呀!!! 一朝縫上一個顯示軍階的條紋,或者佩上一柄軍刀,完全就似換了一個模樣,倒似吞下了混凝土似的." "那是由於軍服的原故."我揣測道. 譬如說,假使你訓練一隻狗吃土豆,後來你又拿一塊肉放在它面前,它還是把肉抓走了.,這是它的本性.況且,假使你給一個人一點兒權力,他也會這樣干;他也會將它抓走的.它完全是一回事,因為人在本質上首先也是一頭牲畜,只是可能正像塗著黃油麵包一樣,他把自己裝飾得首道貌岸然一點罷了." 戰爭讓人死亡,痛苦,迷離,錯亂而身處安全島的人是無法體會的.這本書比海明威的<<別了,武器>>要更真實的表達一種戰爭真正的情緒.那是來自最底層士兵的情緒.他們不想通過戰爭陞官發財,只想著如何活著回家.不想著學業,想著今後的生活.而經歷過這種折磨人的戰爭他們又對任何人與事漠不關心了,投入不了其中. 最讓我感動的流淚的是保羅休假回家這段---- "保羅,"她叫道,"保羅---!" 我點頭示意,我的背包跟欄杆扶手磕碰了一下,我的步槍才夠重呢. 她把一扇門打開了,喚道:"媽媽,媽媽,保羅回來啦." 我不能再往前走了.媽媽,媽媽,保羅回來啦. 我往牆上一倚,手裡抓著鋼盔和步槍.我用盡渾身力氣把它們緊緊握著,可就是一步也動不了,樓梯在我眼前消失了,我用槍托撐在腳邊撐起我的身體,把牙齒狠狠地咬緊,可是我一個字也吐不出來,我姐姐的一聲呼喚竟使我一下子有氣無力,什麼事也做不成,我苦苦地掙扎著,本想露出一點微笑,說句話,可就是什麼也說不出來,所以我只好站在梯級上,又悲愁,又困惑,不由得一陣劇烈的痙攣,而且不禁地,淚珠兒撲簌簌從我腮幫上不停滴落下來了. 我想保羅在回到家見到親人的那一刻,他就不再是軍人身份,而是一個委屈的想回家痛哭的孩子了.就似小時在外面受了委屈想回家尋求溫暖躲避的那種心情吧? 啊,母親呀,母親!你還把我當做一個小孩子,為什麼我不能把我的頭靠在你的膝蓋上,痛痛快快的哭一場呢?為什麼我一直要自己很鎮定堅強?我也何嘗不想痛哭一場,得到一些撫慰,其實我比一個小孩子也大不了許多,衣櫥裡仍然掛著我那短小的童裝褲,那也僅僅是前些年的事,為什麼全都過去了呢? 我坐在這裡,你躺在那兒,我們有許許多多的話要訴說,可就是怎麼也說不出來呀. 在前方,我對什麼都不在意,而且往往不存任何希望;以後,我已經無法做到這一點了.我原本是一個兵士,而現在,卻只成了種種痛苦的堆積體,為我自己,為我母親,為那無法安慰而又毫無止境的一切而產生的痛苦的化身. 我壓根兒就不應該回來休假. 想說而說不出,想哭卻要壓抑~~~保羅在這個安全的地方找不到共鳴,也不想透露內心的茫然.想不出今後想不清眼前發生的事,他感到無力的感覺! 當他自我獨處時,面對著自然景觀又恢復了人性中最純真最單純的一面. 可是最最美麗的,要數那栽著一排一排樺木的樹林.它們的色彩不時地變換.這會兒,樹幹閃出一塊純淨的白色,而在它們中間,軟綿綿地,輕飄飄地掛著樹葉那柔和的青綠色;過一會兒,一切又都變成了帶著淡黃色光澤的藍色,原來從樹林邊緣掠過一陣灰白色的微風,把綠色都給抹去了;可是,不一會兒,當一朵雲彩遮住了太陽的時候,有一處地方那顏色又深了起來,差不多轉成了黑色.而這團陰影,活像幽靈似的這會兒穿過那暗淡的樹幹,飄過荒野徑直漂往天邊,這時候,那些樺樹便重新挺立出來,如同白旗桿上輝煌的旗幟,樹上還有那被秋色塗染的殷紅的金黃的葉片. 我常常面對著輕柔的光芒和透明的陰影的嬉耍,悠然神往,幾乎連口令聲都沒有聽到;一個人只有孤零零的時候,才會開始認真欣賞大自然,熱愛大自然. 當看到戰爭究竟是如何產 生的這段時,我也好奇. "大多是由於一個國家嚴重地侵犯了另一個國家,"阿爾貝特答道,帶著輕微的驕傲神情. 於是恰登裝出十分迷茫的樣子."一個國家?這我可不理解.德國的一座山不可能去侵犯法國的一座山.或許說一條河流,一片樹林,一塊麥田,都不可能去昌犯別人家的." "你是真的那麼愚蠢,還是故意捉弄我呢?"克羅普喃喃地抱怨著說,"我根本不是那樣說的.一個民族侵犯了另一個民族..." "那麼在這裡,根本就沒有我的事兒,"恰登答道,"我自已並不覺得有人侵犯了我." "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吧,"阿爾貝特有點氣惱地說,"這根本不是由你這樣的鄉下佬來決定的." "這麼說,我就馬上可以回家去囉,"恰登固執地說,我們大家都笑了. ........ 戰爭是每個國家的領導人決定的,但他們只指揮不參與進入前線.前線沖充的全是普通的士兵,讓可惡的戰爭由這些個領導人來親力完成吧.人創造社會價值不同,加速歷史發展的速度也不同.可能更多的普通人放入古代與近代還是現代其思想觀,價值力都是停止不動的.但他們要求生命的自然性公平的存活力也要受制於他人.那麼我們為何而活?僅為了充當這所畏戰爭的炮灰嗎?僅為了受欺壓嗎?僅為了活而活嗎? 戰爭成就英雄或是梟雄,但別忘了那光輝形象後面有多少血流成河的故事!!有多少哭涕的淚水,有多少青春的身軀!!! 保羅最後也沒有逃出這場戰爭,當初只是一年的兵最後他卻在這死亡的戰爭中整整延息了三年的命.他永遠安息了,一九一八年十月,他陣亡了,那一天,整個前線一片死沉沉,靜悄悄的,戰報上將這一切僅概括為:西線無戰事. 一個普通士兵死於無戰事???因為他拔動不了整個大局.無論他的胸膛有顆多麼熱烈跳動的心,無論他的頭腦有多少熱愛自然,珍惜生命,關愛親情友情,極端地厭惡戰爭卻都無法逃離這該死的戰爭. 嫉妒狄更斯栩栩如生的描寫 段段續續讀過四五本狄更斯的作品. 有很早以前的<<霧都孤兒>>還有<<大衛·科波菲爾>>,<<老古玩店>>,<<雙城紀>>還有剛讀過的<<遠大前程>>,將要讀的<<艱難時代>>等. 他的作品讀起來很容易進入那時的時空. 例如<<遠大前程>>的開篇就是那麼的引人入勝. 我父親的姓是皮利普,而我的教名是菲利普。在我幼年時期,無論是皮利普還是菲利普,我既發不出這麼長的音節,又咬字不清,只能發出皮普。所以,我乾脆就把自己叫做皮普,以後別人也就跟著叫我皮普了。 我說皮利普是我父親的姓,那是有根據的,因為我父親的墓碑上刻著他的姓,而且我姐姐也這麼說。我姐姐嫁給了鐵匠喬·葛奇裡,現在是葛奇裡夫人了。至於我,從來沒有見到過父親和母親,也沒有看到過他們兩位的照片(其實在他們的時代還不知道什麼是照片呢)。最初在我的想像中也有父母親的模樣,那是根據他們的墓碑字形亂造出來的。我父親墓碑上的字體使我產生了一個奇怪的想法,認為他是個方方正正。胖胖墩墩的黑皮漢子,有一頭的黑色鬈發。再看看墓碑上鐫刻的另外幾個字。「及上述者之妻喬其雅娜」,我又得出一個幼稚的結論:我的母親臉上生著雀斑,而且體弱多病。在我父母的墳邊,整齊地排著五塊小小的菱形石碑,每一塊大約有一英尺半高。這就是我五位小兄長的墳墓。在這大千世界的現實鬥爭中,他們早早地放棄了求生,一個接一個離世而去。此情此景,使我萌生出一種類似宗教情感的信念,堅信我的五位小兄長一生出來就雙手插在褲袋裡,面孔朝天,而且從來沒有把手拿出來過,和現在躺在墓中的樣子相同。 很多優秀的作品我是要一而再,再而三慢慢讀過來的.而讀他的作品卻是不間斷的讀完. 在這裡還是只說我讀過的作品的感覺吧. 「他的一些簡介裡的什麼「其作品廣泛而深刻地描寫這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鮮明而生動 地刻畫了各階層的代表人物形象,並從人道主義出發對各種醜惡的社會現象及其代表人物進行揭露批判,對勞動人民的苦難及其反 抗鬥爭給以同情和支持。但同時他也宣揚以「仁愛」為中心的忍讓寬恕和階級調和思想。「 如果按照這些標準來讀書,那麼讀書就失去了樂趣. 僅僅是因為這水的清澈清涼是必須的所以才更喜它. 狄更斯作品從少年至現在吸引我的一直是他的兒童心.他擅於描寫可憐的,糟懂的,而又本性向上的小孩子心態.用第一人稱描寫孩子的心態是那麼的生動感人. 佩服狄更斯的文采,喜歡他的作品的廣闊的視野,但更嫉妒他可以纖細入微的描寫. 看看下面這段: 我簡直怕得要命,給弄得頭暈目眩,禁不住用雙手把他緊緊抓住。我對他說:「請你大發慈悲吧,讓我的身體直起來,再這樣說不定我會吐出來,身體一直我就會聽清楚你講的究竟是什麼了。」 於是他猛力地把我一推,使我滾到地上,這一滾似乎連教堂都跳了起來,而且跳得比屋頂上面的定風針還要高。然後,他又抓住我的兩臂,把我提到墓碑的上頭,直坐在上面,而他卻繼續講著那些令人恐懼的話。 讀他的作品比讀一本童話書要來的真實.但卻獲得一樣的心境.滿足對就是這種想法.感覺生活就在你身邊.只要努力只要一直保持一顆向上的心靈,生活就會回贈你所要所求的. 如果讀過<<霧都孤兒>>,<<大衛·科波菲爾>>,還有<<遠大前程>>的朋友,會發現狄更斯是那麼的喜歡兒童. 兒童的心靈是清澈的如一汪清泉,兒童的語言是稚嫩的如枚枚小青杏,兒童的想法是單純的如天上的彩虹. 而能把兒童的心理描寫出色而又避開老套的如蜜糖樣的童話作品的痕跡,目前我僅發現有狄更斯. 契訶夫的<<萬卡>>也很不錯.但他更至力於尖銳小品. 最近也有看國內的歷史類小說,人物傳記.但隱隱的感覺這方面說我的感想有些班門弄斧.好在這裡僅是我記錄讀書筆記的地方,也就不怕貽笑大方了.^_^ 在讀中國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張亞新94年發表的長篇歷史人物傳記<<曹操大傳>>全書約50萬字.不可說不是篇巨著. 作者是位主要從事古典文學,特別是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主講過《漢魏六朝文學》、《先秦兩漢散文》、《古代文論專題》等課程. 出版過《六朝樂府詩選》、《江淹集校注》、《曹操大傳》、《漢魏六朝詩:走向頂峰之路》、《唐詩精選》等專著. 曹操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愛才惜才. 書僅讀了四分之一,對這個段落很有感觸.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從小就是位頗聰明反映敏捷.有經典的孔融讓梨的故事.獻帝都許不久,名士孔融即接受徵召,到許都做了地位較高的將作大匠. 孔融崇尚儒學,博涉多覽.但他自以為智慧超群,才能卓異,當世豪俊都不如他,常以安邦定國為已任,但志大才疏,華而不實,從未辦成什麼大事.把提建議往往脫離實際.孔融對禰衡卻很器重,但是不是文人都有些持才視傲呢?禰衡對曹操召見很無禮,故然不可以趨炎附勢但你依附了曹操,你靠他而生存,所求為何呢?曹操想見見令孔融特地上表推薦的禰衡,他卻稱病不肯前往,而且還在背後不斷譏諷曹操.孔融責備後從中調解,第二次去見曹操卻是故意日暮才來.只見他身穿布單衣,頭頂粗葛巾,手持一根三尺木棍,往大營門口一站,以杖擊地,大罵曹操.氣得曹操對孔融說:"禰衡這小子,太不識抬舉!我要殺他,不過像殺一隻麻雀,.想到他有些虛名,不肯殺他,怕遠近的人們會以為我沒有容人的肚量.現在我把他送到劉表那裡去,看看會怎麼樣!" 禰衡到荊州後,劉表開始很看重他,案牘文章都要經由他審定.但禰衡與劉表左右人處不好,這些人在劉面前告他的狀,說他一面說劉表仁義,即使周文王也不過如此;一面又說劉表遇事不能決斷,最終成不了氣候.劉表聽後,感到恥辱,不能相容,於是將他送到性情急躁的江夏太守黃祖那裡去.而黃祖最初也是很看重禰衡的,之子黃射與他相好.但後來,在黃祖大會賓客時當眾出言不遜,黃祖呵責他,他反以罵言相對.黃祖大怒,命拖出杖責,他仍大罵不止,終於被黃祖一怒之下殺死,年僅二十六歲. 禰衡有才而終不為社會所容,應當說是悲劇.但他自身的性格弱點應當說也是突出的.其人狂傲自大,目空一切,刻薄不饒人,得罪他不行,不得罪他也未必就行,比他差不行,不比他差也不行,名士脾氣大發作. 他對曹操的政治軍事舉措及個人品德,為人處事似乎也沒有什麼不滿意,他自己似乎並不代表什麼正義力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曹操的地位比他高,別人趨之若鶩他偏不買這個賬,突顯自己的特立獨行. 曹操對他的敵對情緒和行為應當說是採取了一再忍讓的態度,禰衡總是處於攻拋,而曹操總是處於守勢.實在忍無可忍心了,將他遣送出境是處置這件事情的最好辦法,如將他繼續留在許都,只能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對穩定當時局勢和建立曹操人個的權威都是不利的. 如果將曹操同劉表,黃祖比較一下,曹操較為克制和寬容的態度就更容易看出.禰衡對劉表既沒有當眾羞辱,更沒有當眾大罵,但他卻不能為劉表所容.被告發的那幾句話,並不一定是他說的,就算是他說的,也是讚揚與貶損一半對一半.劉表素有寬和愛士的名聲,把他往那裡送,是想對他的寬和作一次考驗,用意雖然狡黠,但還說不上惡毒.劉表明知黃祖性急,卻要將他往那裡推,讓乾柴去碰烈火,卻是存心要讓禰衡難堪了. 看來曹操也僅是人不是神,容人之心也待商榷.但他從人的角度也如此做也算是可以了. 看了這段就想,文人的才能與這個社會到底是何種作用?曹操殺楊修,並不重用孔融,排斥禰衡,但對身邊謀事重用備至,我們這個社會最需要的是何種人物呢? 我對文中本書王洪先生的序中這句話咀嚼再咀嚼,想必孔子先生再世,對曹操會是極之不屑的.但以魏代漢之事,如以今人眼光來看,漢室氣數已盡,新興王朝興趣,正是歷史興替之正道,有何不可?而曹操的思想策略方面正是對正統迂腐官方儒學的一種衝擊.正是這種"唯才是舉"的精神,這種"周公吐哺"思賢若渴的精神戰勝了吳蜀的重要原因之一.曹操的謀略手段,不但可做為商海博戰取勝的法寶,對現今位高者有何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