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東京審判讀後感 共有範文三篇
範文一:
《東京審判》——國人必看。為什麼?衝著它的名字,想著它的內容,就足以讓我、讓很多國人湧現出一種莫名的憤恨和愛國的衝動。就在前半個小時,我還在電影院裡默默的體會著這部電影。現在,在剛回到家的第一時間,我沒有做任何事,只是打開電腦,開始記錄我的感受和思考。這是值得留下的記憶。
總體來說,這是一部讓我比較失望的作品。在看片花的時候,幾個主角義憤和激情的演說辭讓我對它非常的期盼。然而,在親身坐在電影院中用心感受的時候,整個過程卻只有一種木漂於水的輕浮感。明知道這些歷史足以讓人的心感到壓抑和刺痛,但是這些歷史的負重卻堵塞在咽喉處,缺少一種毀滅性的打擊力量,讓這些負重瞬間超重,或者甚至可以慢慢沉澱——然而,沒有!!!整個過程中,感受不到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主義以及其伴隨的殺戮、血腥給人帶來的悲痛和憎恨,感受不到各國對歷史事件激辯的碰撞和爆破,感受不到罪惡受到懲罰以及和平得以彰顯的快感和激動。
總而言之,缺乏——震撼力。
影片是從中國法官梅汝?H的角度作為切入點,將整個庭審過程中的一些節點作為重點,還穿插了中國記者和日本記者之間的戀情,某些日本人的覺悟,某些日本青年對戰爭的曲解、對中國的仇恨心態以及報復行為,日本老兵在戰爭後留下的陰影以及悔恨,日本女性在戰爭中響應國家號召被侮辱後的恐懼等等。
印象比較深的重點情節:一是庭審剛開始時梅汝?H對審判座次的據理力爭;一是兩醉酒日本人被美國司機開槍打死的情景;一是溥儀的作證;一是美國法官對東條英機的盤問,以及東條英機最後死硬承認如果可能還會將侵略戰爭繼續進行的醜惡嘴臉;一是日本老闆娘被子彈打死時的情景;最後是對死刑進行投票的情節。
然而,讓我不太滿意的恰恰就是這些重點情節。這些情節並沒有深化和細膩,無法讓人將感情投入,甚至是我這個滿懷激憤、時刻準備投入情緒的觀眾都無法將感情沉澱下去。整個影片中其實時刻都存在爆發點,況且有劉松仁和曾江這兩個老牌的實力巨匠的存在,根本不用擔心他們無法將這些情緒表達出來。然而,不知是編劇的原因還是導演的原因,這些情緒激動的演員卻在闡述一些空洞的說辭,完全沒有力度。這就好像朝你打過來一個大拳頭,讓你顫抖,讓你恐懼,但是打到身上卻沒有想像得那麼痛。
不知道是否導演的角度太過客觀,卻又極力的想用情緒來煽動觀眾,以至於在影片的拍攝中產生一種情緒上的矛盾。整個影片中貫穿的真實的歷史膠片,以及不斷出現的字幕,使得這部影片更像是一部紀錄片。讓人有一種被人搔你癢癢但是又無法發笑的難受感覺。似想爆發,卻如鯁在喉。上,上不去;下,下不來。
還有一點也存在著失誤,那就是整個情緒的導線都是集中在中國法官身上。中國法官力爭座次問題,中國法官說服大家贊同死刑,似乎整個的審判都是中國人在主導,都是中國人在利用大多數的權力來對日本進行鎮壓和報復。這樣容易誤導觀念,誤導情緒。
在演員方面:首先,溥儀的出場應該是一個爆發點。在這個情節上,應該是讓溥儀用平靜而樸實的語氣訴說讓別人氣憤和窩心的事實,但是溥儀的表現更像是在做秀,有很著跡的偽君子的圓滑和無賴;其次,「小偷」和尚的回憶,情緒激憤是對的,但是他回憶的內容還無法讓別人感受到切身的疼痛和顫慄,應該換個內容並且繼續細膩;再次,美國律師對東條英機的盤問是很不錯的一個部分,有情緒也有內容;還有就是那個日本辯護律師,讓他的辯護詞更為卑鄙和狡猾一點,也許效果會更好……類似的小角色還有很多,但是都有一個總體上的毛病——沒有細膩和深化,只是粗線條的描繪和表演者的衝動肯定是無法讓人有情感上的共鳴。
不過,這些的表演者實力還是值得肯定的,除了朱孝天在演技上有些欠缺之外,其他人,包括小角色的表現都比較到位。而且,這些演員從外形到氣質和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比較符合,在選角上沒有太大的參差,可以表揚。
另外,影片的畫面與畫面之間的銜接有不連貫感,有些地方甚至是有斷裂的跡象。比如對東條英機審判的那個場景,鏡頭對準了東條英機的頭頂處,似乎定格了一般,然後下一個畫面就直接切到了美國律師的臉上,如果從頭頂處往下推進,再緩慢過渡到律師的臉上,效果會很好。不知道導演怎麼會有這麼大的疏漏,顯然監製和剪切的工作沒有做好,或者至少也是做得不夠。
總而言之,鄙人認為這部影片原本應該拍得比現在的更精彩,演員的表現總體上還是不錯的,音效也還是有份量的,畫面還算精緻;但是劇本顯然沒有寫到位,該入的不入,該出的倒是出的很開;導演、監製、剪切也有很大的欠缺。整部片子看下來,真的很平靜,還會有一種很窩囊的感覺。不過,這部影片的意義以及本意還是好的,我也很希望用電影這樣的宣傳手段將歷史的真相揭露到國際社會面前。不過類似作品的後繼者真的要好好思考一下劇本的深度和力度問題,不要再浪費這些優秀的實力演員。
最後,考慮到配音的不真實性,鄙人覺得還是再重看一遍原聲片比較好,也許沒有加工過的聲音會比配音後的更有震撼力。 東京審判讀後感 範文二: 「我不是鬥士,我是法官,中國的法官」梅汝傲的名言。 其實那段歷史我想只要是中國人,就不會不知道。剛剛從電影院看完《東京審判》,耳邊還迴響著梅汝傲那些激昂的話。 第一次讓我震撼的,是當所有法官,堅持中國法官的座位要排在英國以後,梅汝傲把本子一關,頭也不回的離開會議室。從梅汝傲身上體現了中國人的骨氣。但是梅汝傲也有過無奈,有過彷徨,他在自己的房間裡抽著煙,雖然他用「威脅」的方式,來說服大家,必須證明中國的位置,但是命運,不一定掌握在自己的手裡。最後的勝利,當然是屬於梅汝傲的。所有法官去遠東軍事法庭綵排的時候,梅汝傲走在一群外國法官中間,他很堅定的坐在了應該屬於中國人的位置上。 第二次讓我震撼的是當對戰犯實行不實行死刑的時候,梅汝傲把一杯水砸碎在地上,開始了他的說服工作。當他打開信封裡的投票紙,把筆拿起來,在「YES」上重重的勾了一個圈,然後把投票紙放回信封裡,疊好信封,最後投入投票箱。這是他作為中國法官,中國人,所做的一切。當最後的票數為5比5的時候,所有的人都緊張了,其中也包括梅汝傲。當最後從主法官口中念出「YES」的時候,梅汝傲勝利了,他輕輕的閉上眼睛,他如釋重負。
「我只能說,我盡力了。」這是本片最後梅汝傲說的一句話。 我覺得這部片子拍的很不錯,特別是在軍事法庭裡的戲,那種刷的聲音,很有震撼力。那幾個日本演員,真的演的很好,坐在我旁邊的幾位老人家,都說他們像真人。松哥演當然一個字形容「棒」。幾乎全部的英文台詞,雖然我聽不懂講什麼(當然,下面有中文翻譯),但是能聽的出,松哥花了很大的時間在這方面。不過唯一的缺憾就是,裡面松哥只有的幾句中文,是用的配音,配音人的聲音,本人不敢恭維。 東京審判個人覺得是一部很有教育意義的電影,如果對那段歷史不瞭解的人,可以去看一下,但是有不足的就是,內容還不夠多,可能因為時間關係,很多東西,只能走馬觀花,不能把東京審判全部呈現在大家面前。《東京審判》無法承受之重:對日本右翼說「不」…
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是不可忽視的篇章:1946年5月3日,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日本東京開庭審判東條英機等28名戰犯,歷時近兩年零七個月,開庭818次,法庭紀錄萬餘頁,出庭作證的證人達419人,出示文件證據4000多件,判決書長達1213頁,東條英機等7名甲級戰犯被判處絞刑,荒木貞夫等16人被判終身監禁,東鄉茂德等2人被判有期徒刑(其他其3人或病死或發瘋),史稱「東京審判」。時隔60年後,青年導演高群書將此事件搬上螢幕,《東京審判》成為國人關注的焦點話題。 從整體來看,《東京審判》是部大歷史小架構的影片。影片以二戰結束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28位日本戰犯艱難的審判過程為大背景,重現各國法官和檢察官等國際法律人士經過漫長的努力、權衡後將東條英機等7名日本二戰元兇送上絞刑架上的歷史,由此構成了影片的主線,貫穿始終。同時,影片隱去了遠東大審判時世界波瀾壯闊的政治風雲際會,缺少時代的宏圖壯卷,將故事僅僅設定在法庭、會議室、酒店、芳子家等有限的空間展開,重中之重的法庭對峙與辯論雖然有鬥智鬥勇、驚心動魄的震憾效果,但運鏡比較單一,反覆採用淡出淡入的切換。 在劇情的設計上,影片穿插了《大公報》記者肖南和日本姑娘和田芳子、日本青年北野雄一三人之間的愛恨情仇,構成了影片的輔線,通過各個人物最終的命運,完成對政治戰爭的詰問與反思。山口正夫的妹妹山口纓子響應政府號召從軍服務卻成了日本侵華軍人洩慾的工具,北野雄一的弟弟本來是一個純潔的小孩卻變成了殺人魔王,山口正夫戰後人性復現自殺未遂卻死於日本民族激進分子槍下,戰爭令和田芳子為情所困最終死在喜愛自己的人的槍下,所有這些將戰爭對平民百姓的戕害和對社會的荼毒表現得極為透徹。 不過,對於《東京審判》這樣一部帶有強烈民族色彩和濃厚政治話題的影片來說,從人文思想作出分析顯然不如挖掘與影片相關的現實和歷史更具有價值。 首先,影片輔線中的數個人物具有現實的象徵意義。他們看似與常人無異,實則可看作是當今日本國內多種對華勢力(團體、派別)的代表。謝君豪飾演的日本憤青北野雄一充滿著對中華民族的仇恨,大和民族狹隘的怒火甚至讓他喪失了起碼的理智與人性,這與當今在日本國內興風作浪、煽動仇華情緒、散佈反華論調的「大日本誠流社」、「大日本同志會」、「日本關東軍」、「防共挺身隊」、「憂志會」等右翼團體的所作所為血脈相承。曾志偉扮演的山口正夫是一個戰後返回日本的參戰軍人,目睹並親身參與了對中國的侵略和對中國平民的屠殺,戰爭消煙漸漸散去後未泯滅的人性讓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反思自己的罪行和錯誤,甚至面對中國人下跪謝罪,此類人因反省戰爭而對中國人有負罪心態,因而在後來致力於中日友好,成為當今對華友好派別的一部分。酒店中的女店員是世代期求中日友好、排斥和遠離政治戰爭的日本人民的代表,他們同樣受著極端右翼分子的誤導與威脅。 觀影前後,我一直在想這樣一個問題:「遠東大審判」是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是中華民族半個世紀抗擊日本侵略的總結陳詞,對於這麼一個具有深遠意義的歷史題材為什麼直到今日得以以光影的形式呈現呢?仔細分析,《東京審判》實際上是中日關係發展現狀的一種影視化的歷史訴求。 回顧逝去半個多世紀的中國歷史,不難發現並沒有出現以影視形式再現這一題材的時機與需求。新中國成立之後,與社會主義改造、打破西方敵對勢力的封鎖、大躍進、文化大革命、農村聯產承包、國企改革等國內大勢對應的是中日民間交流的不斷加強、中日正式建交、中日關係良勢發展、高層互訪建立友好合作夥伴關係,在抗日題材的影視方面基本上延承的是政治意識主導下的樣板戲:「地道戰」、「地雷戰」、「鐵道游擊隊」,等等。即使是近些年「意識形態之手」放鬆了對藝術創造的政治管束後,中國電影人關注的依然是諸如《太行山》之類的抗日戰爭本身的題材,對於「東京審判」這樣具有歷史定論定性的題材一直沒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然而,當歷史的車輪駛進二十一世紀之後,隨著小泉內閣的上台,日本保守右翼勢力日益猖獗。從日本政府炒作停止向中國經援,挑起與中國東海石油之爭,到日本高官散佈中國威脅論,呼應美國反對歐盟對華武器解禁;從日本給予李登輝入境簽證到日美發表聯合聲明「協防台灣」;從日本政府接管釣魚島燈塔,到政府審定的美化侵略、否認南京大屠殺與慰安婦的存在之教科書出爐;從日本官員散佈中日戰爭是「由於中國挑釁」而爆發的論調,到日本眾議院通過執政黨提出的「戰後60週年決議」,公然將「殖民統治」和「侵略行為」詞句刪除;這一系列針對中國的惡意挑釁,為中日關係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也在中華大地上從民間到官方有了再一次需要讓日本人正視那段侵華歷史的心理情緒與需求。於是,針對日本官員公然否定國際法庭對日本戰犯的審判之公正性的電影自然而然地浮出水面。 所以說,《東京審判》無疑是順應大勢和滿足民族內心渴望的時代作品。導演為此也將重點放在審判本身,通過對國際檢察團與日本戰犯及其律師團針鋒相對的辯論的影視化還原,以鐵一般的證據證明遠東大審判結果的合理性和歷史真相的不容否認性。不難看出,當代日本右翼勢力所持的論據與六十年前日本戰犯與律師團的言詞大同小異,在影片中駁倒後者也就是在現實中對前者的有力批駁。 《東京審判》以審判戰犯為核心和基礎,最終將立足點放在了日本政要與「靖國神社」這一現實關係之上。影片最後以字幕的形式交待了「東京審判」之後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對於日本戰犯的種種「處理結果」,清清楚楚道出了將東條英機等戰犯的靈位移到靖國神社的事實。很顯然,這是對小泉不顧中國反對一次又一次地參拜「靖國神社」的回擊:歷史事實無可辯駁地證明東條英機等人是發動侵華戰爭的元兇,是殺害中國平民的罪人,作為政府首相參拜「靖國神社」自然是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的狂妄舉動。 不論是導演身負重債拍片的義舉,還是影片所承載著的民族意願,不論影片本身激情四濺的法庭論戰,還是影片再現無法忘卻歷史的藝術價值,《東京審判》都是一部值得讓觀眾送上掌聲的電影。但是,對於那段沉痛的歷史來說,僅僅靠《東京審判》這樣的影片是遠遠不能承載的,它(們)遠遠不能真正讓大和民族認清歷史的真相,遠遠不能讓大和民族反思過往的淘天罪行。 今年5月2日,日本《朝日新聞》公佈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有70%的日本人不知道東京審判的內容;在20歲至30歲這一年齡層,10人中只有1人知道;有17%受訪者根本沒聽說過東京審判。這是多麼令中國百姓驚愕的結果,這又是多麼令中國人民沮喪的現實?在我們心中無法抹去的傷痕,卻在傷痛製造者的後代們中間是那麼的無足輕重?日本人對於侵華歷史的冷漠從重可見一斑。對於連「東京審判」都不知道的日本民眾,一部名為《東京審判》的電影又怎麼會讓其正視過往的歷史?又怎麼能讓其相信遠東大審判的公正性呢? 再看看當前小泉對華的強硬政策,如果說以前選擇8月13號或17號參拜「靖國神社」還算有所顧及的話,那麼今年一意孤行地提前於8月15日參拜「靖國神社」的事件完全是對受害國赤裸裸的蔑視與挑釁。在中日兩國關係陷入建交以來的最低谷時,我們怎能企求用一部電影去換回日本人正視歷史的態度呢?以何種態度何種理念對待日本這樣一個為「恥感文化」所誤導的近鄰,也是每個中國人在看完《東京審判》後應該思考的問題。 在審視這個問題之前,請允許我講述這樣一個故事:「一位中國大陸學生和數位台灣學生留學日本,在歷史課上,日本教員提出了甲午戰爭的合理性,數位台灣學生沉默不言,大陸學生卻與教員進行針鋒相對的爭論,並怒而出走,自此再也不上歷史課,誰料學期末考試,數位台灣學生成績都不合格,大陸學生卻順利通過。」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日本人自卑、變態、欺軟怕硬的心理。除此之外,相信大家都還能清楚地記得小泉在2005年5月9日世界各國政要參加的俄羅斯衛國戰爭勝利60週年慶典上緊跟美國總統布什時的奴才嘴臉。美國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在其名著《菊與刀》中深入分析了日本民族的精緻心靈和侵略意識兩大特徵。事實上,臣服強者欺凌弱者同樣是大和民族的本性。大唐盛世時期,日本人謙虛向中國學習,敬大唐如師長;20世紀美國主宰地球成為「世界的警察」,日本人唯美是從,甘作小弟。即便是二戰時期日本的主戰場在中國,戰後(乃至今天)相當部分日本人如《東京審判》中醉酒的兩個日本軍人挑釁梅汝璈時所言:「支那豬,我們是被美國打敗的,不是你們中國!」 如今的日本政壇已是右翼勢力抬頭、軍國主義死灰復燃,中國人民要捍衛民族尊嚴,讓日本人真正承認、徹底反思侵華歷史,唯一的方法就是將自己塑造成象美國一樣的國際巨人。因為,唯有強者才能讓日本低頭並屈服。如何成為國際巨人,偉人早已告訴我們唯一的出路:發展才是硬道理。 謝晉老先生認為:《東京審判》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看的電影。的確如此。《東京審判》關乎的是一段中華民族不可也無法忘卻的記憶,是每個中國人必須牢記的歷史。但是,電影無法承受歷史與現實之重,在看完這部影片之後,我們更應該清楚怎樣才能阻止歷史悲劇重演! 東京審判讀後感 範文三: 使我能得見此片。片子結構緊湊,情節曲張有度,伴隨著富有吸引力的畫外音,將我們帶到那個錯綜複雜的時刻。
影片以日本遭受原子彈襲擊為開始(心裡暗爽),便很快進入了一個小高潮,梅法官和肖南外出是遇到兩個喝醉酒的前日本軍人,他們不停的叫囂著,「是美國人打敗了我們」「支那豬滾出我們的國家」,並向手拿槍支的司機挑釁,被忍無可忍的司機當場擊斃,這只是一個開端,卻非常巧妙的揭示了當時問題的複雜。日本軍人和民眾對中國的蔑視和敵視必然會給審判工作帶來巨大的阻礙,何況我們的檢查組只有幾個人。
果然,在隨後的發展中,日本的龐大的辯護律師團發出了挑釁,置疑遠東國際法庭法官的合法性,要求在美利堅合眾國的最高法院進行審理,如此的無視國際法則,即使美國庭長都無法容忍,勃然大怒,援引盟國最高指示強行壓制了日本的氣焰。剛剛鬆了一口氣的法官們馬上又面臨了又一塊硬骨頭,被告席上的日本戰犯拒絕認罪,或裝瘋賣傻(火大的很),或一言不發,或強詞奪理,丫丫的,這些傢伙要是坐在我面前,我非有槍斃了他們,沒槍掐死他們不可。幸好我們的檢查官和大律師皆百戰精英,以確鑿的證據,犀利的言辭,靈活的語術將這些糞坑裡的石頭一一砸碎,看著他們低下昂起的頭顱,著實大快人心。
那個環境輕鬆的小酒館,那個極端困惑迷茫的北野雄一,那個喊著「狗日的日本鬼子」的和田正夫,那個倒在槍口下卻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的千葉,以及那個和田正夫殺掉的從未出現的北野弘二,讓人憤怒,讓人思索,讓人感慨,讓人悲涼。
進入判決階段,一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和一句極富湖南特色的地方方言「只要打不死我,老子就要站起來」,濃重的壓抑,激昂的鬥志充斥了熒屏,一個砰然摔碎的水杯,一個不大的投票箱,緊緊揪住了我的心。儘管早已經知道了答案,但我依然不知所措。「NO」「NO」「YES」「NO」「NO」「YES」「NO」,我的心已經開始發涼了,失望,不,絕望已經開始浮現於眼前,11個法官如果按這個頻率出現,中國將沒有任何的機會,「YES」「YES」「YES」「YES」,MY GOD!我從未想過有一天有一刻我會喜歡這GNY的英語。漫天的烏雲突然消散了,心裡別提多敞亮了,真有撥雲見日,花開月明之感。痛快!
我們應該牢牢記住這些名字:土肥原賢二、松井石根、廣田弘毅、東條英機、武籐章、板垣征四郎、木村兵太郎,記住並永遠把他們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以警示我們,警示後人。
而今,這些曾經給中國人民,給亞洲人民造成深重苦難,巨大損失的惡魔們卻被供奉到了日本的靖國神社,供其朝拜,這種公然給戰爭罪犯招魂的行徑是對正義的褻瀆,公理的踐踏,我們要時刻保持警惕,警惕那曾經肆虐在我們家園的野獸再次回魂,危害世人。老少爺們們,鼓起勇氣,澎湃血液,隨時準備給那些野獸以致命的一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