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晨鐘暮鼓
【拼音】chénzhōngmùgǔ
【成語故事】洛陽附近龍門石窟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在長約一公里山崖上,共雕刻佛像近十萬尊,藝術水平最高的是奉先寺,寺內供奉的是盧捨那佛,高17米。杜甫作《游龍門奉先寺》描寫僧侶的晨鐘暮鼓生活:“天闕象緯逼,雲臥衣裳冷。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剩”
【典故】朝鍾暮鼓不到耳,明月孤雲長掛情。唐·李鹹用《山中》詩
【釋義】暮:傍晚。佛教規矩,寺裡晚上打鼓,晚上敲鐘。比喻可以使人警覺醒悟的話。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比喻令人警悟的話
【近義詞】暮鼓晨鐘
【成語造句】
◎如沒有不時傳來的晨鐘暮鼓,民族打擊樂的穿插〞點染〞,又很難為清幽的詩境憑添一股典雅的田園古風。
◎山角有座千年古剎,香煙繚繞,隨白雲揮灑,晨鐘暮鼓,伴江水飄散。
◎(悵然若失)只恨我那些文字,不能如晨鐘暮鼓,驚醒普天下村人市媼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