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獨善其身
【注音】dúshànqíshēn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孟子勸宋勾踐到別國去遊說仁學。宋勾踐向孟子請教如何遊說。孟子說:“尊崇儒道,樂於仁義。君子為人,窮困時不要失掉仁義,得志時不要失去理智,這樣窮困時能獨善其身,自得其樂,得志時能兼顧天下的利益。”
【出處】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解釋】獨:唯獨;善:好,維護。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養好自身。現指只顧自己,不管別人。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個人修養
【近義詞】自得其樂、潔身自好、自私自利
【相反詞】助人為樂、捨己為人、見義勇為
【其它使用】
◎中國人講究〞獨善其身〞,〞每日三省吾身〞,即通過自我的修煉來保持心靈的平衡,和西方文化相比,我國傳統文化是內斂的,含蓄的。
◎人們往往安於支配、樂於支配,不需要太多的稜角,不需要有工作的創見,在個性上就提倡〞修身養性〞、〞收斂身心〞,〞滅人欲〞,〞窮則獨善其身〞,把這些作為行為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