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惑之年
【注音】bùhuòzhīnián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孔子在魯國政壇受排擠後,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經歷衛、鄭、陳、晉等地碰壁後,在蔡國閒居,面對困窘的生活,孔子與弟子們談起自己的經歷,說他從30歲開始立志弘道,經歷不惑之年以致現在,感慨萬千……宰予立即過來安慰孔子。
【典故】《論語·為政》有“四十而不惑”的說法。
【釋義】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為40歲的代稱。
【用法】作主語、定語;形容人到四十歲能明辨事理
【相近詞】人到中年
【相反詞】豆蔻年華
【成語造句】
◎可是最近二年提拔的正研究員年齡都在五十歲以上,最大六十一歲,最小也有四十五歲,副研究員多數在四十五歲以上,最大已年過花甲,最小也達不惑之年。
◎皇天終不負苦心人,在接連失利後,沈家本仍堅持應試,終於在1883年考取進士,功名成就;這一年,沈家本已是四十二歲,過了不惑之年,由此可見,沈家本求取功名之路多麼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