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正在走向死胡同
有識之士呼籲,要拯救電視劇。目前不但電視劇需要拯救,整個文藝界都需要拯救,因為一切為了錢的創作,編導,拍攝,演出,正在把整個文藝界引向一條死胡同。人民群眾對此十分不滿。電視劇的問題特別明顯一些。從《亮劍》中反映出來的創作手法,即塑造主要正面人物時刻意加上一大堆缺點,使主要正面人物變得不好不壞,又好又壞,使一個解放軍高級將領連一個好戰士的覺悟也沒有,從而製造所謂「轟動效應」,以達到抬高收視率的目的。這一手法,不是《亮劍》編導的發明,在《激情燃燒的歲月》,《歷史的天空》等電視劇中早已使用過了。而《亮劍》用得更明顯一些。任何一個觀眾都會發出疑問:李雲龍這樣一個對抗上級,屢犯紀律,滿口粗話,酗酒打人的人物,怎麼可能是解放軍的高級將領呢?批判了正面人物「高大全」令觀眾感到不可信,就一定要象《亮劍》那樣糟蹋正面人物嗎?如果解放軍指揮員的品質還比不上國民黨指揮官,那麼請問《亮劍》編導:打敗國民黨還有什麼意義?顯然,這樣的創作思想和創作手法,廣大人民群眾是決不會贊同的。也許起初群眾會感到好奇,沒多久就會對此厭惡的。
我們的電視中放映的電視劇又如何呢?封建帝王的宮廷戲佔了一大塊。從康熙皇帝到成吉思汗,從漢武帝到唐太宗,似乎每一個皇帝都可以搞個三,四十集的連續劇。《康熙微服私訪記》和《鐵嘴鋼牙紀曉嵐》幾乎成了六十年代的紅寶書,時時看,天天看。那些封建王朝的清官倒成了完美無缺的好人,真要把飾演李雲龍的演員李幼斌氣死!有的警匪劇把一個個案件原封不動地搬上熒屏,迎合一部分人對案件好奇的心理,卻把一套套作案手法教給了潛在的罪犯,使公安偵破工作的難度越來越大。有的電視台實在沒有電視劇可放,就把許多年前放過的壓在倉庫裡的電視劇拿出來放,如《烏龍山剿匪記》,人家看過好幾遍了,都背得出來了,你還要放,還會有多少收視率?說是要對青年一代進行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和引導,這些年來竟連一部進行這方面教育引導的好電視劇也沒有!說是要關心少年兒童的成長,這些年來也沒有看到一部好好的少年兒童題材的電視劇出現在熒屏-----以上問題的產生,無非是金錢至上的觀念貫串著電視劇的創作,編導,拍攝,放映的全過程。只要用「他們為了錢」來檢驗,就可以看懂他們的一切了。
我們的戲劇音樂會歌舞等等又怎樣呢?首先,它們實行的是高票價,幾百元到一兩千元的高票價把人民群眾趕出了劇場,這些文藝項目已經不屬於人民群眾。由於金錢的驅動,某些在電視中播出的戲劇音樂質量相當低劣,不少演員在錢和藝術良心兩方面的選擇中選擇了錢。文藝作品來源於生活,而我們的演員對生活的體驗越來越少,因為他們的精力集中於為自己買別墅買高檔轎車把孩子送往國外。有些在電視中播出的情景喜劇,演員相同,情節雷同,噱頭相似,叫人看了根本笑不出來,反而感到厭煩。還有,一個三,四流的演員就有能力購買高級別墅高檔轎車,生活待遇超過大學教授。生活太好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在這種條件下的演員們還會刻苦鑽研藝術提高演出質量嗎?
在金錢至上,金錢拜物教廣為流傳的社會大氣候下,文藝界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並不奇怪。如同教育界,醫療衛生界,房產界一樣應該進一步深化改革。文藝界有許多優秀的演員,如近年去世的常香玉傅彪,不但有高超的藝術天才,而且有很強的人格魅力,他們留下的精神財富值得演員們好好繼承。如果用「諱疾忌醫」的態度對待進一步深化改革,那就只會在死胡同裡越陷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