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對15-54歲人群的最新調查顯示,每5個北京人裡,就有一個胖子!然而煩惱還不止於體重,讓人眼花繚亂、難以抉擇的減重方法才是真正的煩惱。從開始的西藥減肥,到後來流行的減肥茶,再到近兩年的減肥膠囊、減肥針劑、減肥食品、減肥療法、減肥磁光等等,林林總總的減肥理念總是層出不窮,讓人無所適從。
肥胖率大幅增長
中國成人超重率為22.8%,肥胖率為7.1%,估計現有超重和肥胖人數分別為2億和6000多萬。大城市成人超重率與肥胖率分別高達30.0%和12.3%,兒童肥胖率達8.1%。
這是去年10月,衛生部副部長王隴德公佈的最新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現狀的調查數據。該數據與1992年全國營養調查資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
而在北京,中小學生的肥胖率近年來大幅上升,已從1991年的10.61%上升到2002年的18.17%,平均10個孩子裡就有1到2人是小胖子。15—54歲的北京人中屬「肥胖」的占14.6%,「嚴重肥胖」的占5.1%,二者合計達到19.7%。肥胖和嚴重肥胖人數合計達到93萬人。
就性別方面而言,女性偏多,占51.6%,比男性高出3.2個百分點;中老年佔多數,38.7%的人在35歲—44歲,30.6%的人在45歲-54歲,兩者合計占69.3%;其中主要是中等文化人口及中低收入者。
「由於超重人數比例較大,預計今後肥胖率仍將會有較大幅度增長。如果不及時控制預防的話,在未來20年內,恐怕難以扭轉上漲趨勢。」肥胖問題專家、中國保健學會肥胖病研究會理事長翁維良教授擔心地說。
減肥不是體形說了算
「你的體形是梨形,看起來偏胖,如果減減肥,身材會更標準……」李萍去做美容時,美容師這樣建議。本來沒覺得胖的李萍,在美容師的勸說下,加入了減肥行列。經過兩個多月的減肥,體重從115斤成功減到了102斤,體形漂亮了,但李萍卻增加了頭暈、貧血的毛玻
「該減肥的沒去減,不該減肥的卻一個勁兒地減,這就是我們的減肥怪狀。一個人是否肥胖,不能憑感覺來判斷,而應該以醫學上的肥胖標準來衡量。」中國中西醫研究院博士生導師、肥胖症研究會李春生教授指出。
而減掉多少,也不是體重說了算。山東濰坊藝術學校的吳碧嬌因為減肥,造成各種臟器功能嚴重衰竭,死亡時身體已「瘦得連聽診器都沒地方放了」。對於吳碧嬌來說,她的減肥不僅減掉了脂肪,也減掉了原本健康的身體。
「減掉多少脂肪,95%以上的人都只在意體重的變化。其實,用體重減輕了多少來衡量減肥的效果,這是不準確的。」翁維良解釋說,減肥過程實際上是對人體綜合作用的過程,減掉的不僅僅是脂肪,還可能是肌肉。這從體重變化是看不出來的。
控制飲食減肥會反彈
「減肥要從控制飲食開始。我減過幾次了,也換過幾家美容院了,當時挺有效的,可一正常吃飯就又反彈了,而且反彈得更厲害了。幾個月天天吃減肥餅乾和水果,一看到好吃的,真的是忍不住就想吃。」屢次減肥半途而廢的張小姐說。
「減肥不一定就要節食,關鍵是要科學的飲食,這是很多減肥人都忽略的問題。」翁教授針對此現象,又是當頭一棒。
生活方式是減肥之本
比如,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合適的每天植物油的攝入量是25克,而調查顯示北京居民每天植物油的攝入量是83克;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每人每天攝取食鹽6克,而我國目前人均日攝取量在20克左右;每天數億在單位食堂就餐的人都是在「瞎吃」,因為集體供餐單位幾無營養師;城市居民畜肉類及油脂消費過多,而穀類食物消費偏低,鈣、鐵、維生素等攝入普遍不足;13億中國人對吃什麼才算健康、怎樣吃才能健康這一問題,居然大多數都搞不清楚。
改變不良生活方式,科學膳食,不僅是肥胖人群面臨的挑戰,同樣也是所有國人都面臨的挑戰。而我們因為不會吃飯,卻面臨著營養缺乏與營養結構失衡的雙重挑戰。
肥胖,作為一種「社會問題」正在對我們構成威脅。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5年04月09日 第三版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