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不應是替罪羊
小麗的家庭其樂融融。令人覺得特別「溫馨」的是,每當看看他們一家三口出門時,人們都會投以會意的一笑,原來他們都是大胖子。爸爸媽媽喜歡吃香的、甜的,小麗也跟樣照吃不誤。爸爸媽媽不去運動,小麗也樂得在家歇著。現在,小麗的肥胖程度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其實,小麗母親也深知肥胖對人的身心健康的危害和帶來的煩惱,不想讓女兒像足父母,但最後也只能落下一聲慨歎:「看來肥胖還是會遺傳的!」
肥胖的確會遺傳。有研究表明,父母體重正常者,其子女肥胖的幾率約為10%,而父母中1人或2人均肥胖者,其子女肥胖的幾率分別增至50%和80%。但專家認為,關於遺傳導致肥胖的基礎目前尚未完全明瞭,相反,肥胖家庭中共同的生活方式(如對食物的偏好、體力活動少等)對肥胖的影響超過遺傳因素。
值得提出的是,西方一些飲食習慣進入中國後,吃麥××、肯××等高熱量、高脂肪食物成為時尚,把高糖飲料當成白開水喝,再加上平時活動少,肥胖也就成為不可避免的事實。已有專家提出:中國應當控制美式快餐在國內的迅速發展,而提倡相對有益於健康的中餐。
成功人士的無奈
一位開小商店的朋友曾對我訴苦:「每每挺著將軍肚的人一進門,看到他們氣喘吁吁的樣子,我就擔憂起來。我不是擔心他們的身體,而是擔心我櫃檯上的玻璃,因為他們一靠近櫃檯,不是先急著回答我要買什麼,而是擦把汗,把他們的肚子放在櫃檯上歇看,放鬆地舒一口氣後才來回答我……」
啞然失笑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一個成功男士的自我打趣:「再回首,背影已遠走,今後不會再有健康的體魄,煩惱要向誰訴說,多少傷病和悔悟,曾在大吃大喝中迷醉,現知道清清淡淡才健康……」雖詼諧,卻難掩無奈。
腹內型肥胖比例大是中國人肥胖的最大特點,臨床上來減肥門診最多的也就是這些將軍肚患者。他們大多是生意人,因為經常在外面大吃大喝,不愛運動,上下樓坐電梯,出門不是汽車就是摩托車,長年累月的能量積累,就出現了讓人憂慮的肚腩。
美國有位學者曾對將軍肚進行過長達5年的實驗研究,發現腹腔脂肪細胞一旦形成,便會產生與其他部位細胞所不同的行為,似乎顯得比其他部位的「夥伴」更加活躍。由此可見,將軍肚必須及早消去,否則會成為諸多現代文明病的不祥前兆。
生育和肥胖不是雙胞胎
如果推阿新為廠花的話,兩年前不會有人反駁。可如今的阿新,真是「懷孕弄人」,身材來了個翻天覆地的變化。水蛇腰變成了水桶腰,婀娜多姿成了笨拙多「脂」,這一切都是妊娠惹的禍。十月懷胎,分娩後,阿新一下胖了10多千克。月子過後,更上一層摟,又重了5千克多……
產後肥胖,對於愛美的女性來說,是個難以克服的難題。研究發現,懷孕期間孕婦的腦垂體會出現生理性增大,導致分泌的激素量增多,使孕婦的體重增加。這種體重增加直到產後也不能完全恢復。專家認為,生育與肥胖並不是同時降臨的雙胞胎,產後肥胖的外部因素起著相當大的作用。
產後肥胖的外部因素大概有以下幾種:1妊娠期孕婦攝入能量過多。2坐月子期間體力活動量太少,頓頓大魚大肉。3怕體形改變,不願意給嬰兒哺乳。其實,哺乳可消耗大量脂肪和蛋白質,促進體形恢復。4生育後飲食量和分娩前一樣多,發胖的可能性必然也增大。
關於引起產後肥胖的內在機制尚未完全明瞭。在產後肥胖出現後,減肥就很難有效果了,這種現象已引起醫學家們的關注。但不管怎麼說,消除外部因素的影響,對減少產後肥胖發生的作用是不可否認的。
肥胖已成為世界範圍的流行病,全球約有10億人因體重超重而面臨疾病的危險,其中約有2.5億名肥胖患者。由於肥胖可伴發心血管、呼吸、消化系統疾病等以及代謝、骨關節疾病,因此肥胖已成為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
肥胖症的病因涉及到許多因素,大致可分為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兩大類。多數情況下為兩者不同程度地共同參與致病,稱為單純性肥胖。此外,肥胖可作為某些疾病的臨床表現之一,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等,稱為繼發性肥胖。在採訪中,專家一再強調,國人肥胖的最大原因是不良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並告誡,國人勿重蹈西方覆轍。
肥胖的原因各有不同,後果卻是相同的。看到一個個「肥仔」、「肥妹」、「肥佬」、「肥婆」們氣喘吁吁苦不堪言時,我們不禁在想,是不是自己也超重了呢?我胖到何種程度了?是否覺得身體發福就是胖了?
怎麼知道自己肥胖了?
肥胖是指機體脂肪總含量過多或局部含量過多(分佈異常),體重增加,並對健康造成一定影響的現象。肥胖分全身性肥胖和局部性肥胖兩大類。測定方法分為測定總體體脂和局部體脂兩種。由於人種的差異,目前全世界尚未有統一的肥胖診斷標淮,各個國家根據各自的流行病學制定了不同的標準,在我國亦是如此。
總體重超標多少才算肥胖?
測定總體重的方法有很多種。有可自行操作的,也有借助醫療儀器的。自行操作的有兩種:標準體重和體重指數(BMI)的測定。
標準體重測定的方法很簡單,即標準體重(千克)=身高(厘米)—105。您可經常測量,以監測體重的動態變化。
實際體重在根據公式計算出的標準體重的±10%內屬於正常,大於20%為肥胖,20%-30%為輕度肥胖,30%-50%為中度肥胖,大於50%為重度肥胖。
BMI是世界衛生組織(WH0)推薦的國際統一使用的肥胖分型標準,其缺點是不能反映局部體脂的分佈。BMI=體重(千克)/身高(米),在亞洲地區,BMI以18.5-22.9為正常,23-24.9為超重,大於25為肥胖。通過上述初評後,如果您確屬肥胖,就請醫生為您做人體脂肪含量測定檢查。隨著科技的發展,近年來一些大醫院採用生物電阻抗法,可較精確計算出人體總體脂肪含量。操作很簡單,被測者只需赤腳站在儀器上面,儀器就會自動打印出多項指標,如體脂含量、體重、體重指數等,相當方便實用。人體體脂含量隨年齡段有所變化,一般來說,35歲以前,正常人的體脂含量在27%以下;35歲以後,體脂含量有一定的增加,但不會超過29%,超過即為異常。一般來說,體重超標,即可確定為肥胖。
局部脂肪堆積,算肥胖嗎?
有人也許會問:「我體重並不超重,看上去也不胖,但某個部位的脂肪特別多,比如有將軍肚,這算不算肥胖?」
對於某些職業運動員,體重超標但脂肪不超標,不能算是肥胖,當然,這是範圍很小的一部分人。反過來,即使體重不超標,但如果檢測發現脂肪含量超標,其發生心血管、代謝等疾病的危險程度就會增加,因此,應把將軍肚、象腿、肥臀等也作為肥胖的治療對象。
在流行病學調查中發現,局部性肥胖在肥胖患者中所佔的比例遠比全身性肥胖高。於是,測定機體脂肪的區域性分佈就成為一個相當重要的臨床問題。目前,臨床上測定局部體脂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腰圍、臀圍及腰臀比值 這是可由讀者自己操作的一種方法:受試者垂直站立,雙足分開25-30厘米以使體重均勻分佈,取腋中線(腋窩的中間劃一條直線)、肋骨下緣與髂前上脊(可在下腹部外側模到、向外突出骨)連線中點來測量腹部周徑(即腰圍)。臀圍是臀部最大的周徑。
腰圍大於90厘米(男)或85厘米(女)為肥胖。正常人腰臀比值小於0.9(男)或0.8(女)。超過比值為中央性肥胖,又稱為腹內型或內臟型肥胖在我國,雖然BMI數值高的人數不多,單局部脂肪堆積或分佈異常的人數卻相當龐大,具體來說,就是矮胖型、蘋果型的人特別多。這種現象已經引起專家們的重視。
超聲(主要是B超)B超能進行各部位的脂肪厚度的測量,明確診斷肥胖類型:內臟型肥胖和皮下肥胖。並可在治療過程中觀察質量;觀察療效。此外,皮褶厚度測定、CT和核磁共振(MRI)也是測量脂肪厚度的方法之一,但目前較少使用。
可見,要想知道自己是否肥胖,不能單靠想當然,而需要嚴格的科學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