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和理解,是指對他人的不幸遭遇產生共鳴,能設身處地理解他人此時的思想、感情和需求,並給予及時的關心、安慰、支持等情感援助。有人說,看一個人道德、情操和待人接物的修養如何,只要看他怎樣對別人的不幸做出反應就可以判斷。面對他人的不幸和困難,是為他焦急,為他解難,還是冷漠甚至幸災樂禍,就能充分顯示一個人的精神境界。一個人的情感修養,直接表明其道德教養程度;道德教養決定著一個人同情和關心他人的願望及能力。我們都應該對他人的困難和不幸,送上一顆同情與理解的心。
同情不是憐憫,或者說不僅僅是憐憫。任何人在遭受不幸時都需要同情,但不是任何人都需要憐憫。有許多自尊心很強的同學是很少向人訴說自己的困難與不幸的。因此,僅僅是憐憫的表示,非但不能為他解除痛苦,反而使他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但是很少有人會對出於真誠同情的幫助予以拒絕。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將同情分為兩種。一種是出自感情的衝動,看到別人的不幸後本能地感到難受,這種同情雖出於善心,但於事無補;而另一種是伴隨著冷靜與理智的真正同情,有幫助的方法,行動上的反應,有貫徹的毅力,還有持久的耐性。只有在機智靈活、不屈不撓的情況下,一個人才能真正幫助別人,才能做到捨己為人。而這樣的同情才是別人真正所需要的。所以說,同情不僅僅是憐憫,它是一種在理解基礎上的同感。只有懷著深切的關心,抱著與人為善的態度,才能有真誠的同情,才能有助人的願望和行動。真正的同情是有效的良藥,它醫治的不僅是別人當時的痛苦,還會平復以往生活留下的創傷,會帶來同情者與被同情者感情上的一致性,為建立友誼打下堅實的基矗
北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