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以為,沙眼顧名思義是風沙吹入眼中而引起的。其實沙眼是由於衣原體感染引起的一種結膜和角膜的慢性炎症性眼病,因患病後瞼結膜粗糙不平形似砂粒故名沙眼。其傳播與患者的衛生習慣、居住環境、營養狀況、醫療條件等因素密切相關。衣原體感染結膜後潛伏期約為5~12天,多發生於兒童及少年時期,患者早期可無不適感覺,僅於體檢時才被發現,病情發展後多數沙眼有流淚、畏光、癢澀感、異物感、燒灼感和乾燥感等症狀,分泌物粘稠、結膜充血顯著、乳頭增生、濾泡形成或瘢痕形成。少數嚴重的沙眼可引起很多嚴重的後遺症與併發症,如瞼內翻及倒睫、瞼球粘連、慢性淚囊炎、實質性結膜乾燥症、角膜潰瘍等,此時則出現明顯刺激症狀,視力也可不同程度地受損。
典型的沙眼在臨床上容易診斷,輕型早期病例則較困難,易與其他結膜病相混淆,因為乳頭濾泡並不是沙眼的特異性改變。1979年中華醫學會眼科學會決定,沙眼的診斷依據為:
1上穹窿部和上瞼結膜血管模糊充血,乳頭增生或濾泡形成,或二者兼有。
2用放大鏡或裂隙燈角膜顯微鏡檢查可見角膜血管翳。
3上穹窿部和上瞼結膜出現瘢痕。
4結膜刮片找到沙眼包涵體。在第一項的基礎上,兼有其他三項中之一者可以診斷為沙眼。
我國將沙眼分為三期。
第Ⅰ期:進行期即活動期,上穹窿部和上瞼結膜有活動病變(結膜血管模糊、充血,乳頭增生,濾泡形成,有角膜血管翳);
第Ⅱ期:退行期,自瘢痕開始發現至大部變為瘢痕,結膜有活動病變,同時出現瘢痕;
第Ⅲ期:完全結瘢期,結膜僅有瘢痕,而無活動病變,無傳染性。
第Ⅰ、Ⅱ期沙眼按病變嚴重程度又分為輕、中、重三級。
輕度者即活動病變佔上瞼結膜總面積1/3以下;
中度者活動病變佔上瞼結膜面積的1/3~2/3 範圍;
重度者其活動病變佔上瞼結膜2/3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