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之有道

日常生活健康小常識,健康生活小常識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食之有道

食之有道,能養身治病;食之無道,則可傷身致玻正如醫聖張仲景所說:「若得相宜則益體,害則成疾」。因此,我們必須合理配膳,講究「食」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做到食飲相宜,調養脾胃,防病治玻這就要求人們應充分注意以下八大要素:

一是「熟食」:以熟食為主,是我國人民歷來的飲食習慣。高溫煮食,可以殺菌消毒,利於消化吸收。熟食還可以增進美味,去除惡味,使對人體不利的成份分解化合,或揮發掉,或轉化為對人體無害的物質。同時確保食物內部的有效營養成份釋放出來,適口可食,有利於營養衛生。

二是「配食」:配食,即對飲食進行凋配,使其更科學合理,更有益於人體健康。飲食調配,理應與中藥配伍一樣,要按規矩、循準繩、無偏過,方可有益於身心。配膳中,應當注意主糧與雜糧的搭配、葷食與素食的搭配、寒性與熱性食物的搭配、五味恰當的搭配等等,達到營養平衡,還要注意烹調方法,否則就有可能降低食物的營養價值,影響機體多種營養素的供給。《黃帝內經·素問》早就明確提出了 「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萊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配膳原則。食物搭配還應注意食物之間也存在著「配伍禁忌」。配伍不當,輕則削減食物的營養成份,重則能使人致玻

三是「節食」:古醫書《素問》提出「飲食有節」、「無使過之」的觀點。節食主要指每次進食的數量,從維護健康角度看,要求應控制飲食進食量,以不過量為宜。關於節食的論述,古人有很多精闢的見解。如「食求無飽」、「不欲過饑,饑則敗氣」、「食戒過多,勿極渴而飲,飲戒過深」等。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節食還具有抗衰老和延年益壽之特殊功效。

四是「博食」:所謂博食,就是不偏食、挑食,對一切食物原料以及酸、甜、苦、辣、鹹各種味道都去品嚐食用,而不要有所偏嗜。現代營養學要求人們博取食物,混合飲食,營養互補。我國醫藥學歷來就認為,食物有濕、熱、涼、平、鹹、苦、甘、辛,以及補、瀉(散解)等氣(性)味之分。如果生活中長期對食物有所偏嗜,就會使人體的營養失去平衡,導致疾病的產生。因而只有豐富多彩的膳食,才有可能從各種食物中獲得平衡而足夠的種種養分,以滿足機體對脂肪、蛋白質、糖、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物質的需要。

五是「生食」:我國人民歷來有生食瓜果蔥蒜的習慣,但生食範圍狹窄。經現代營養保健專家反覆研究證明,生食某些食物有種種好處。一般的瓜果蔬菜經過高溫燒煮,包括維生素在內的許多營養成份都將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生食則無此弊端,可列人生食範圍的瓜果蔬菜種類極其豐富,只要洗滌乾淨並經消毒,一般於人體無害。營養保健專家對目前許多地方盛行的生食海鮮,則不予提倡,因生食海鮮可導致種種寄生蟲病和傳染玻

六是「熱食」:注重熱食,同中醫飲食保健有關。中醫認為人之熱腹不宜承受過多的冷食,讓熱臟腑去暖冷食,於人體無益。即使在盛夏,也不大主張冷飲。因為冷食有害人的健康,。加重胃炎、肝病等病情,並會引起新的病患。尤其是體虛老人,更不宜食用生冷之物。但是,古人也認為,熱食應有限度,喜食過燙食物者,對健康也有弊,特別是過燙食物是食道癌的誘因之一。

七是「時食」:古人主張先饑而食,先渴而飲,關鍵是適時。也就是說,不要等到十分飢渴時才飲食,講究飲食要定時、定量,否則會引致疾病的發生。如果飲食缺乏時間性,有的人整天零食不離口,必然會使胃不斷受納和消化食物,而得不到休息,久而久之就會引起消化功能失常,出現食慾減退和胃腸疾玻另外,飲食、配膳、調味也要講究時食,這是我國四季分明的飲食特點。

八是」藥食」:我國自古有「藥食同源」的說法,認為一般食物可人藥。藥食,就是利用食物預防和治療疾病,即人們通常所說的飲食療法。《本草經集注》中曾將「果菜米食」列為藥物的一個種類專門加以論述。在有關醫著中,對什麼食物治什麼病,什麼食物預防什麼病,什麼食物利於人體哪一部分,什麼食物有禁忌等等都有記載。

健康小常識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
每日黃歷
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