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和副傷寒的傳染源和主要的防疫措施
傷寒和副傷寒有哪些傳染源?各有什麼流行病學意義?
傷寒和副傷寒傳染源為病人及各類帶菌者,其中健康帶菌者和慢性帶菌者流行病原意義更為重要。
1、病人:病人在整個患病期間都有傳染性,以病程2~4周傳染性最強,少數病人在潛伏期即有傳染性。
2、帶菌者:1潛伏期帶菌者:即在臨床症狀明顯出境前排菌。2恢復期帶菌者:即在臨床症狀消失後仍有2~3月的排菌過程。3健康帶菌者:即無病史(可能為亞臨床感染)而間歇排菌。4慢性帶菌者:即病後三個月仍繼續排菌者。慢性帶菌者危害最大,不易被發現,特別是接觸食品、食堂、兒童工作的慢性帶菌者,是最危險的傳染源,要有流行病學意義。
傷寒和副傷寒主要的防疫措施是什麼?
預防和控制傷寒的有效對策是採取以切斷傳播途徑為主導的綜合性防疫措施,平時應掌握疫情動態,發現多發,暴發疫情時,流行病學醫師必須親赴現場進行流行病調查,根據疫情性質、範圍、流行強度、主要傳播途徑及流行因素,從客觀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開展防治工作。
1、平時以搞好飲食衛生、飲水衛生、環境衛生和帶菌者搜索、治療、管理為主要措施。
2、當散在病例出現後,應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和做好疫源地處理。同時加強個案流行病學調查,作好病家消毒指導,對密切接觸者查便、投藥預防。
3、當發現多發或有流行趨勢和暴發疫情時,應迅速找出引起流行原因,及時採取針對性措施,控制擴散與流行,特別是採取就地集中隔離治療病人的措施。
4、對重點人群有計劃,按規定進行免疫接種;在傷寒地方性流行地區,各國使用傷寒死菌苗進行預防取得一定效果,但接種反應問題(局部紅腫、疼痛、發燒、頭痛等)至今尚未解決,因此在人群中難以落實和推廣,直接影響了易感人群的接種率,從而影響了接種效果。
5、帶菌者的檢索與治療:對下列人員就進行檢索、治療與管理。
1凡從事飲食、副食、食品加工、自來水廠、牛奶廠、托幼保教及炊管人員,每年結合體檢進行糞便帶菌者檢查3次。
2對上一年傷寒患者複查便檢3次;
3患者周圍密切接觸者應便檢3次;
4對膽石症患者手術時作帶菌檢查。
6、流行病監測:國內外傷寒的傳入與輸出,已成為各國監測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們不僅要注意國外疫情的傳入,各地區間也要通報疫情。包括傷寒發病分佈之特點,病原菌耐藥及噬菌體形別等,以利各地分析疫情動態,追究傳染源、傳播途徑與流行因素,為控制傷寒流行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