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先賢們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們的言論揭示了不少人生哲理,被奉為至理名言。但是,如今我們耳熟能詳的一些千古名句,其實存在著被斷章取義、以訛傳訛的誤讀現象,背離了先人們最初的意思,然而其影響卻很深遠。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此語出自莊子之口,意思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識卻是無限的。這句話不知激勵了多少代讀書人寒窗苦讀,現在我們還經常可以在學校、圖書館裡看到這句話。然而,莊子作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張清靜無為,順其自然,為何他會如此積極?翻開《莊子·養生主》,果真發現了其中的玄機,原來這句話後面還跟著一句話:“以有涯隨無涯,殆己!”翻譯過來就是說如果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知識,就會搞得精疲力竭。莊子隨性自由,灑脫不羈,他認為人吃飯飽了就成,穿衣不凍著就行。同理,讀書做學問也應如此,學以致用就好,無用的學問即使學了意義也不大。
相濡以沫
這個成語估計連小學生都會用,多形容夫妻之間同甘共苦,互相扶持。如今只要是相處融洽的兩口子,人們都會用這個成語來評價他們,無數夫妻也把它當作了婚姻生活的座右銘。不過,此語雖出自莊子之口,但莊子他老人家似乎並不認同。且看《莊子·大宗師》裡的句子:“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口句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意思是有一條泉水干了,兩條魚被困在裡面,為了生存下去,它們彼此從嘴中吐出泡泡來濕潤對方的身體,互相扶持,互相依賴。與其在死亡邊緣互相扶持,還不如各自找到一條水路,開開心心地回到廣闊的江河湖海,回到各自的天地,彼此相忘,自由自在。莊子以平靜淡定的口吻來借物喻人,表達他一種無牽掛的心靈境界,也難怪在他的妻子去世後,他還能擊缶而歌了!
以德報怨
這個成語出自聖人孔子之口,指用恩惠和美好的品德回報別人的仇恨。許多人在品讀此語時都十分佩服孔老夫子的境界,覺得這句話體現了孔子的思想核心——“仁愛”,即使別人對不起自己,自己也要對得起人家,其實這卻歪曲了孔子的本意。《論語·憲問》記載:“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孔子認為,如果以德報怨的話,那麼以什麼來報德呢?可見,孔子主張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絕非以德報怨。
存天理,滅人欲
此語由宋代理學大師朱熹提出,在朱熹之前,理學家們把“天理”解釋為形而上的封建倫理綱常,將“人欲”等同於人們的生活慾望和物質利益要求,把天理與人欲對立起來,要求人們放棄生活慾望,遵守封建倫理,於是一些人也就認為朱熹這句話具有很大的負面作用,甚至還有人覺得這句話有禁慾主義的傾向。其實朱熹對天理和人欲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說:“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可見在朱熹那裡,人欲指的是私慾,是指那些超出了正當要求以及違反了社會規範的慾望,與人的正當慾望並不等同。朱熹反對驕奢淫逸,強調人們應追求自然健康且情趣高尚的生活。
當然,被誤讀的千古名句不僅僅只有這幾句,然而值得思考的是,我們應如何正確地理解和運用古代先賢的名言妙語。因為,學習品味古人的言論不僅有利於提升自身對人生對生命的感悟,而且也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尊重與繼承。 (摘自《牛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