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生的人珍藏記憶
七十年代生人趕上的末班車
是最後一撥兒對這句話耳熟能詳的人——“保護視力,眼睛保健操現在開始。”;
是最後一撥兒享受過品質最佳的國產動畫片的人——《九色鹿》我們看一回感動一回,《大鬧天宮》讓我們初具審美情趣,《沒頭腦和不高興》寓教於樂,《哪吒鬧海》豪氣沖天;
是最後一撥兒男女生明明互生好感,卻故作嫌惡狀,在課桌上刻“三八線”的人;布袋先生首藏
是最後一撥兒學校開會冷場有事沒事就開唱“沒有花香,沒有樹高”的人;
是最後一撥兒在接受計算機啟蒙教育時,才見識過BASIC語言的人;
是最後一撥兒有過小時候要到別人家看電視,死活賴著不肯回家的人;
是最後一撥兒過六一節還必須穿白襯衫、藍長褲、白球鞋的人;
是最後一撥兒和泥巴、過家家、彈彈子、拍畫片,背著軍用水壺,揣著茶葉蛋春遊的人;布袋先生首藏
是最後一撥兒在小學勞動課上還去打掃廁所、捉蒼蠅老鼠的人;
是最後一撥兒用過糧票、布票、油票、拎著瓶子打過醬油,自己生火烤過地瓜,集煙紙、拿報紙做過風箏的人;
是最後一撥兒看過黑白小人書《岳飛》、《丁丁歷險記》、《烈火金剛》,看過五遍以上《少林寺》的人;
最後一撥兒記得花仙子、藍精靈,《大西洋底來的人》,《尼爾斯企鵝旅行記》,唱過“七大馬力十大神力啦拉拉鐵臂阿童木”的人;
是最後一撥兒玩推鐵圈、吃小豆冰棍、看5分錢一場電影的人;
是最後一撥兒學過女排的“拚搏精神”,在筆記本上寫過“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喜歡過程林的《酒干倘賣無》、朱曉琳的《那一年我十七歲》的人;
是最後一撥兒讀過金庸、古龍、三毛、席幕蓉蓉、北島、汪國真、王朔、錢鍾書、張愛玲的人;布袋先生首藏
七十年代生人的尷尬
尷尬一:最愛把大學生稱為“天之驕子”。好不容易千軍萬馬過了獨木橋,還沒嘗出“驕子”的滋味,碩士、博士、MBA就鋪天蓋地了,小小一個本科又算什麼!
尷尬二:1997年,全國取消福利分房,那個時候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剛剛參加工作。
尷尬三:被計劃經濟教育成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走出校門哪兒都開始講究個性和創意了。
尷尬四:美好的生活屬於誰呢?二十年前“屬於你,屬於我,屬於我們八十年代的新一輩”,二十年後,無論老一輩還是新一輩,誰都沒把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放在眼裡。布袋先生首藏
尷尬五: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在六十年代人眼裡是叛逆的一代,而在八十年代出生的人眼裡,他們和四五六十年代的人一樣,統統落伍了。
尷尬六:出生在一個講理想的年代,卻不得不生活在一個現實的年代。
七十年代生人的可愛
從沒認為挨打是家庭暴力 一個1975年出生的哥們兒說:“沒挨過打的童年時殘缺的。”這話立刻引起我們五彩繽紛的回憶。對他們來說,挨打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與家庭暴力無關。那是父母一時恨鐵不成鋼的衝動,屁股挨完幾鞋底,全家人依然其樂融融。所以七十年代的人吃的了苦,享的了福,能屈能伸,很有韌性。布袋先生首藏
早戀只默默地發生在心理 那時候的早戀很單純,一個眼神、一首歌、一張紙條足以心領神會,當時最驚世駭俗的行為是公然拉手。而且,老師家長圍追堵截式的批評也不能動搖他們的情竇初開,七十年代生人的早戀是感動。
賣勁的寫信,癡心的等待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懂得哪種疊信紙的方法代表意思、心心相印或暗戀你。因為他們的大一基本都是在寫信中度過。寫信和等待是複雜的情緒,也是充滿想像力的行為,絕不是鼠標和鍵盤所能完成的。
心中思想總圍著傳統美德 那時誰都寫拾金不昧的作文,見到什麼小圖釘、小螺絲都交給老師,好像老師是雜貨店老闆。還有助人為樂的題材,老盯著老爺爺老奶奶過馬路,然後衝上去拉一把,殊不知自己冒冒失失地讓人家更提心吊膽。那時候,孩子真是孩子,不像現在的孩子激素吃多了,發育提前,連心理都少年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