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顙魚的功效,黃顙魚的作用及食用方法

中草藥大全,中草藥名稱大全,中藥名稱大全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黃顙魚的功效,黃顙魚的作用,黃顙魚的副作用

黃顙魚
(《食療本草》)

【異名】鱨(《詩經》),揚令、黃頰魚、黃鱨魚(陸璣《詩疏》),黃魚(《醫學入門》),黃櫻(《醫林纂要》),黃骨魚(《本草求原》),黃刺魚(《隨息居飲食譜》)。

【來源】為鮠科動物黃顙魚的肉或全體。

【動物形態】黃顙魚
體長約20厘米以上,腹面平直,體後半部側扁,尾柄較細長。頭大且扁平,吻短,圓鈍,不突出,上下頜略等長。口大,下位,兩頜及口蓋骨上有絨毛狀齒帶。眼小,側位,眼間距隆起。須4對,鼻須末端可伸至眼後,上頜須1對,末端可延至胸鰭基部,頤須2對,較上頜須短。鰓孔大。全體裸露無鱗。側線完全。背鰭Ⅰ,6~7,位於胸鰭的後上方與腹鰭的前上方,有硬棘,棘後緣有鋸齒。胸鰭Ⅰ7,硬棘前後緣均有鋸齒,前緣為36~47個,後緣為11~16個。臀鰭條21~25。脂鰭末端游離,較臀鰭短,並與之相對。尾鰭分叉。體呈黃色;背部黑褐色,體側有寬而長的黑色斷紋;腹部為淡黃色,尾鰭上下葉各有黑色的縱紋。
生活於江河、湖泊中,白天棲於湖水底層,夜則浮於水面覓食。產卵期一般在4~5月間。分佈長江、黃河、珠江及黑龍江等流域。

本動物的頰骨(黃顙魚頰骨)、皮膚分泌的粘液(黃顙魚涎)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性味】甘,平。

1《日用本草》:"甘,平,有小毒。"

2《東醫寶鑒》:"性子,味甘,無毒。"

3《醫林纂要》:"甘鹹,平。"

【功用主治】利小便,消水腫,敷瘰疬。

1陶弘景:"醒酒。"

2《日用本草》:"祛風。"

3《綱目》:"煮食消水腫,利小便;燒灰,治瘰疬久潰不收斂及諸惡瘡。"

4姚可成《食物本草》:"主益脾胃和五臟,發小兒痘疹。"

【用法與用量】內服:煮食。外用:燒存性研末調敷。

【宜忌】1《日用本草》:"發風動氣,發瘡疥,病人尤忌食之。"

2《綱目》:"反荊芥。"

【選方】1治水氣浮腫:黃顙三尾,綠豆一合,大蒜三瓣。水煮爛,去魚食豆,以汁調商陸末一錢服。(《醫林集要》)

2治瘰疬不問破與未破:黃顙魚破開,入蓖麻子二、三十個在肚內,以綿縛定,於廁坑內放,冬三月,春、秋二月,夏一月,取出,洗淨,用黃泥固濟,文武火煨帶性,爛研末,香油調敷。(《普濟方》)
中草藥大全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
每日黃歷
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