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蘇的功效,水蘇的作用及食用方法

中草藥大全,中草藥名稱大全,中藥名稱大全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水蘇的功效,水蘇的作用,水蘇的副作用

水蘇
(《本經》)

【異名】芥蒩(《本經》),雞蘇(《吳普本草》),香蘇、龍腦薄荷(《補缺肘後方》),芥苴、勞蒩(《別錄》),野紫蘇、山升麻、烏雷公、朋頭草、陳痧草(《湖南藥物誌》),水雞蘇(江西《草藥手冊》)。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水蘇的全草。

【植物形態】水蘇
多年生草本,高約30厘米。莖直立,方形,通常不分枝,四稜粗糙。葉對生;有短柄;葉片長橢圓狀披針形,先端鈍尖,基部心臟形,或近圓形,邊緣有鋸齒,上面皺縮,脈具刺毛。花數層輪生,多數集成輪傘花序,頂端密集成頭狀;萼鍾形,5齒裂,裂片先端銳尖刺;花冠淡紫紅色,簡狀唇形,上唇圓形,全緣,下唇向下平展,3裂,具紅點;雄蕊4,2強;花柱著生子房底,頂端2裂。小堅果倒卵圓形,黑色,光滑。花期夏季。
生於田邊、水溝邊等潮濕地。我國南方各地均有野生。

本植物的根莖(水蘇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採集】7~8月采收,曬乾。

【性味】辛,微溫。

1《本經》:"味辛,微溫。"

2《別錄》:"無毒。"

3江西《草藥手冊》:"酸澀,微溫,有小毒。"

【歸經】1《本草求真》:"入腸、胃。"

2《本草再新》:"入肺經。"

【功用主治】疏風理氣,止血消炎。治感冒,痧症,肺痿,肺癰,頭風目眩,口臭,咽痛,痢疾,產後中風,吐血,衄血,血崩,血淋,跌打損傷。

1《本經》:"主下氣,辟口臭,去毒,辟惡。"

2《別錄》:"主下氣,殺谷,除飲食。主吐血、衄血、血崩。"

3孟詵:"熟搗生葉,綿裹塞耳療聾;又頭風目眩者,以清酒煮汁一升服,產後中風服之彌佳;煮汁洗頭,白屑不生。"

4《日華子本草》:"治肺痿,崩中,帶下,血痢,頭風目眩,產後中風及血不止。"

5《本草圖經》:"主諸氣疾及腳腫。"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品0.5~1兩);搗汁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研末撒或搗敷。

【宜忌】《本草從新》:"走散真氣,虛者宜慎。"

【選方】1治感冒:水蘇四錢,野薄荷、生薑各二錢,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2治痧症:水蘇五錢,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3治風熱頭痛,熱結上焦,致生風氣痰厥頭痛:水蘇葉五兩,皂莢(炙,去皮、子)三兩,芫花(醋炒焦)一兩。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後荊芥湯下。(《聖惠方》)

4治吐血及下血,並婦人漏下:雞蘇莖葉煎取汁飲之。(《梅師集驗方》)

5治鼻衄血不止:生雞蘇五合,香豉二合,合杵研,搓如棗核大,納鼻中。(《梅師集驗方》)

6治血淋不絕:雞蘇一握,竹葉一握,石膏八分(碎),生地黃一升(切),蜀葵子四分(末、湯成下)。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和葵子末,分溫二服,如人行四、五里久,進一服。(《廣濟方》)

7治暑月目昏多眵淚:生龍腦薄荷葉搗爛,生絹絞汁點之。(《聖濟總錄》)

8治腫毒:鮮水蘇全草,搗爛,敷患處。(《湖南藥物誌》)

9治蛇虺螫傷:水蘇葉研末,酒服並塗之。(《易簡方》)
中草藥大全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
每日黃歷
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