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的功效,香蕉的作用,香蕉的副作用
香蕉
(《綱目拾遺》)
【異名】蕉子(《桂海虞衡志》),蕉果(《本草求原》)。
【來源】為芭蕉科植物甘蕉的果實。
【植物形態】甘蕉(《南方草木狀》)
多年生草本,高3~7米,具匐枝。莖直立,由粗厚的葉鞘包圍而成假莖。葉直立或稍上舉,長圓形,長1.5~3米,寬40~60厘米;中脈明顯,側脈平行;葉柄長30厘米以上。穗狀花序下垂,長60~130厘米;苞片佛焰苞狀,紫紅色,披針形或卵狀披釬形,長15~30厘米以上,脫落;花單性,花束基部為雌花、上部為雄花,雄花脫落;萼黃白色,長4~5厘米;花瓣卵形,長約為萼之半。果序由7~8段至數十段的果束組成;漿果肉質,長圓形,長10~20厘米,有三鈍稜,熟時黃色,無種子。花期夏,秋間。
多為栽培。分佈廣西、廣東、雲南、福建、台灣、四川等地。
本植物的根莖(甘蕉根)、果皮(大蕉皮)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秋季采收。
【化學成分】果實含澱粉0.5%,蛋白質1.3%,脂肪0.6%,糖分11%,灰分1%,維生素A、B、C、E等。並含少量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和二羥基苯乙胺。葉含少量鞣質及纖維素11.55%。
【藥理作用】果肉中含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及二羥基苯乙胺甚多,日本所產者,含5-羥色胺在10~15微克/克據測定,烏干達所產之香蕉中去甲腎上腺素含量為2微克/克,5-羥色胺為16.2微克/克。每日食入5-羥色胺10毫克對胃腸功能並無障礙,但如食入過多,可能導致胃腸功能障礙。在測定尿中吲哚或兒茶酚胺時,不應吃香蕉。未成熟的香蕉肉對豚鼠的保泰松誘發性胃潰瘍,有預防(同時服用)或治療(服保泰松後15天再服香蕉肉)作用;對強制性不動所誘發的大鼠胃潰瘍也有保護作用,但對強的松誘發者則無效。這種保護作用可能是由於其中所含的5-羥色胺使胃酸降低,以及香蕉肉緩和刺激的原故,它無抗膽鹼作用,也無中樞抑製作用。芭蕉樹葉及莖幹的液汁(含5-羥色胺,但不含Dopa或去甲腎上腺素)能收縮離體豚鼠迴腸及大鼠十二指腸,並升高犬及大鼠的血壓,這些作用可被阿托品及妥拉唑林所拮抗。干葉、莖之甲醇提取物有抑菌作用;成熟香蕉之果肉甲醇提取物的水溶性部分有抑制真菌、細菌的作用。抗真菌物質可能是Musarin。
【性味】甘,寒。
1《唐本草》:"味甘,冷。"
2《綱目》:"甘,大寒,無毒。"
3《醫林纂要》:"甘,寒,微澀。"
【功用主治】清熱,潤腸,解毒。治熱病煩渴,便秘,痔血。
1《日用本草》:"生食破血,合金瘡,解酒毒;干者解肌熱煩渴。"
2《綱目》:"除小兒客熱。"
3《本草求原》:"止渴潤肺解灑,清脾滑腸;脾火盛者食之,反能止瀉止痢。"
【用法與用量】內服:生食或燉熟食。
【選方】治痔及便後血:香蕉二個,不去皮,燉熱,連皮食之。(《嶺南採藥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