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實的功效,橡實的作用及食用方法

中草藥大全,中草藥名稱大全,中藥名稱大全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橡實的功效,橡實的作用,橡實的副作用

橡實
(《雷公炮炙論》)

【異名】芧栗(《莊子》),橡栗(《呂氏春秋》),梂(《爾雅》),皂斗(《呂氏春秋》高誘注),橡子(《莊子》司馬彪注),杼斗(《唐本草》),橡斗子(《日華子本草》),柞子(《綱目》),櫟子(《醫林纂要》),麻瀝果(《綱目拾遺》)。

【來源】為殼斗科植物麻櫟的果實。

【植物形態】麻櫟,又名:栩、櫟(《詩經》),橡(《莊子》),杼(《毛詩傳》),柞樹(《爾雅》鄭玄注),柞櫟(陸璣《詩疏》),櫪(《本草拾遺》),橡櫟(《本草圖經》),橡子樹(《救荒本草》),紫櫟、橡碗樹、青剛、黃麻櫟、櫟子樹。
落葉喬木,高15~20米,直徑約60厘米。樹皮灰黑色,具不規則深裂;小枝暗灰褐色,無毛,具多數淺黃色皮孔;幼枝黃褐色,有絨毛;冬芽圓錐形,灰褐色,鱗片闊卵形,有毛。葉互生,革質,長圓狀披針形或長圓狀卵形,長9~15厘米,寬2.5~3.6厘米,基部圓形或闊楔形,先端漸尖;邊緣有刺狀鋸齒,側脈12~17對,直達齒尖,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幼時有黃色短細毛,後脫落,僅脈腋有毛;葉柄長2~3厘米,有毛。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成柔荑花序,通常數個集生於新枝下部葉腋,長6~12厘米,被柔毛,花被通常5裂,雄蕊4,罕較多;雌花1~3集生新枝葉腋,子房3室,花柱3;殼斗杯狀,包堅果約1/2弱,鱗片狹披針形,呈覆瓦狀排列,反曲,被灰白色柔毛,堅果卵球形或卵狀長圓形,淡褐色。花期5月。果期次年9~10月。
生於丘陵或山坡疏林中。分佈湖南、湖北、四川、廣東、雲南、陝西、甘肅、河南、河北、山西、遼寧、山東、江蘇、江西、浙江、台灣等地。

本植物的根皮或樹皮(橡木皮)、殼斗(橡實殼)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冬季果實成熟後采收,連殼斗摘下,曬乾後除去殼鬥,再曬至足干,貯放通風乾燥處。

【化學成分】種子含澱粉50.4%,脂肪油約5%。產於江蘇西南部的含油量達15~20%。殼斗含鞣質19~29%。樹葉含鞣質5~10%。

【炮製】《雷公炮炙論》:"凡使橡實,去粗皮一重,取橡實蒸,從巳至未出,銼作五片用之。"

【性味】苦澀,微溫。

1《唐本草》:"味苦,微溫,無毒。"

2《玉楸藥解》:"味苦,氣澀,平。"

【歸經】《本草經疏》:"入手陽明、足太陰、少陰經。"

【功用主治】澀腸固脫。治瀉痢脫肛,痔血。

1《唐本草》:"主下痢,厚腸胃,肥健人。"

2《日華子本草》:"澀腸止瀉。"

3《本草經疏》:"澀精。"

4《綱目拾遺》:"治胎疝。"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或入散劑。外用:醋磨塗或燒存性研末調敷。

【宜忌】痢疾初起,有濕熱積滯者忌服。

1《本草經疏》:"濕熱作痢者,不宜用。"

2《本草匯》:"病齒匿及火病人忌之。"

【選方】1治水谷痢,日夜百餘行:橡實二兩,干楮葉一兩(炒炙)。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不計時候,煎烏梅湯調下。(《聖惠方》神妙橡實散)

2治小兒紅白痢疾:橡實、生薑、紅糖,煎水服。(《南京民間藥草》)

3治痔瘡出血:橡子粉、糯米粉各一升。炒黃,滾水調作果子,飯上蒸熟食之。(《怪證奇方》)

4治下痢脫肛:橡斗子燒存性研末,豬脂和敷。(《仁齋直指方》)

5治石癰堅如石,不作膿者:櫟子一枚,以醋於青石上磨之,以塗腫上,干更塗。(《千金方》)

6治嬰兒眙疝,小兒初生,止見啼哭,不見病形,後至一、二歲,始知是疝:用麻瀝樹上之鴛鴦果一對,一對可治三人,加荔枝核七枚(杵碎),平地木三錢。同煎飲。外用柏香熏洗。(《養生經驗合集》)
中草藥大全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
每日黃歷
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