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蠅草
分布地區
捕蠅草(學名:Dionaea muscipula)是原產於北美洲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據說因為葉片邊緣會有規則狀的刺毛,那種感覺就像維納斯的睫毛一般,所以英文名稱為Venus Flytrap,意思是「維納斯的捕蠅陷阱」。中文及日文對捕蠅草還有「蒼蠅的地獄」()這個別名。其主要特徵就是能夠很迅速的關閉葉片捕食昆蟲,這是種和其遠親豬籠草一樣的食肉植物之一,在茅膏菜科捕蠅草屬中僅此一種。捕蠅草僅存於美國的南卡羅萊納州東南方的海岸平原及北卡羅萊納州的東北角。在原產地卡羅萊納州,捕蠅草生長在潮濕的砂質或泥碳的濕地或沼澤地,這些地區通常呈現草原的形態,只有零星的松樹分佈著,因此很開闊,能接受到大量的日照。這裡的氣候溫暖而潮濕,在夏季,白天炎熱,晚上也還能保持溫暖,冬季則很冷,但並不至於冷到經常降雪。 然而,在原產地的捕蠅草在生存上卻受到人類活動的威脅。人口快速增加因而剝奪捕蠅草的生存空間,而且因為人為干預自然野火的發生,使得這些地區開始長出一些小型灌木,因而遮蔽捕蠅草的陽光。因此,捕蠅草被試著引入其他地區進行復育,像是新澤西州和加州。不過,在佛羅里達州已順利歸化,而成為很大的族群。
形態特征
根和莖 捕蠅草(又稱食蟲草,捕蟲草)的根比較短並且不發達,主要的功能是吸取水份。它的莖也比正常的一般植物小,連接葉柄並不明顯,不過在生長過程之中地下會發育出鱗莖,鱗莖屬於演化過的一種變態莖。葉子 捕蠅草的葉子是由中心部位生長出來,屬於輪生的葉子,顯連座狀以叢生的形態生長。中央長出來扁平或者細線狀好似翅膀形狀的是屬於葉柄的部分,原生種的葉柄是扁平如葉片一般,因為反而像是葉子,所以也稱作假葉。葉柄的末端帶有一個捕蟲夾,這才是會捕捉昆蟲的葉子的部分,正面分佈有許多的無柄腺,一般是紅色或則橙色,越接近葉綠的地方的無柄腺就越少,這部分是分泌消化液來分解昆蟲或則吸收昆蟲的養分的部位。葉綠長有齒狀的刺毛,刺毛的基部有分泌腺,會分泌出粘液,作用是防止昆蟲掙脫和葉瓣粘合。這種的葉子擁有捕捉昆蟲的特殊功能,和特殊的模樣,屬於變態葉中的「捕蟲葉」。 葉子 因為新葉都是從中心產生,故越外層的葉子就越老。在最外層的葉柄基部有時還會產生新的側芽。捕蠅草的葉柄有兩種型態發生:有的捕蠅草葉柄細長,達7~16公分長,而且朝向空中伸展;有的捕蠅草則長出短胖的葉柄,並平鋪於地表。捕蟲夾內側通常會呈現紅色的色彩,這些顏色大多是消化腺體的色素,當植株能接受充分的日照時,便會促進植物色素的產生,這些顏色從橘紅色到紅紫色都有,有些捕蠅草甚至會在消化腺體之外產生色素,因而使整株植株變紅。不過,也有些捕蠅草不太會產生色素,因此捕蟲夾內側只呈現黃綠色。這些現象是基因差異所形成的,因此在園藝上已因這些外觀上的差異而產生一些栽培種。在良好的栽培環境、有充足的養分下,捕蠅草會長出越大的捕蟲夾,但會達到一個極限,捕蠅草的捕蟲夾最大約可達到3到5公分長。捕蠅草的捕蟲夾尺寸是經過長久演化而得到最佳的大小,以這樣尺寸的捕蟲夾可以讓捕蠅草捕捉到大部分的昆蟲。若捕蠅草的夾子能長得更大,那麼捕蠅草就會少了許多捕食的機會,因為體形較大的昆蟲其數量較少,而為數眾多的小形昆蟲能從未完全閉合的捕蟲夾逃走。因此,能長出更大捕蟲夾對捕蠅草是不利的,是會在演化的過程中淘汰掉。花 捕蠅草的開花時期為初夏到盛夏,初期的時候會生長出花莖,每個花莖擁有大概五至十個的花苞,屬於標準的繖房花序,每日依序開出白色的花朵。原則上每株花只會開出一個花莖,如果生長的環境和養分充足的話,有時候也會生長出兩個花莖,一般正常狀況下大都為五片花瓣和五花萼,偶爾也會有六片花瓣的變異株,雄芯約有十數根,中央會有一根雌芯,擁有分叉狀的柱頭。 捕蠅草同株受粉的現象比較少,原因是因為當雄芯的花要長出花粉的時候,雌芯的花柱是封閉的狀態,等到雄芯開始向外側斜傾倒的時候,柱頭才會開放變成分叉狀,這時候才是處於可以授粉的狀態。這類的雄芯先成熟後雌芯才長成在植物界相當常見,主要就是要避免同株受粉的情況。一般專業術語稱這種花為雄芯先熟花(Protandrous flower)。 除了花莖外,一般不會有向上生長的較高大的部分,正常的莖短小不易發覺,葉柄和葉子又幾乎是貼地而生長。這是食蟲植物的一種特徵。因為除了捕食昆蟲吸收其養分外,為了後代的延續也需要借助昆蟲協助傳粉,這也是屬於所謂的蟲媒花。所以必須將補充葉和花兩個部分有所區分,可以說這是大自然給於他們的天然智慧。
生長習性
栽培繁育
有性繁殖 捕蠅草可以自花授粉,但通常得進行人工授粉才確實會結果。不過,捕蠅草的人工授粉並不見得會成功,這是因為授粉的時機不對。 捕蠅草的花開時,並非是雌、雄蕊都是同時成熟的。當花剛開時,其雄蕊已經成熟了,但雌蕊並未成熟,此時替它授粉是沒用的。捕蠅草的雌蕊通常比雄蕊慢一天成熟,故正確的做法是等花開的第二天後再進行授粉的工作。我們也可以觀察雌蕊的型態來判斷是否成熟。未成熟雌蕊末端的柱頭是圓的,成熟雌蕊末端的柱頭會裂開,像綿絮狀;只有成熟的雌蕊才能成功授粉。 若授粉成功,花會在1到2天內凋謝,而子房(雌蕊的基部)會膨大,再過數星期果實就能成熟。捕蠅草的種子呈黑色,水滴狀;一個果實通常含有十幾粒種子。種子的數量和植株本身的健康、大小有關,健壯的植株通常能結多一點種子。有時候授粉的方法正確,但種子還是結不出來,最大的問題就是捕蠅草不夠健壯,或是在開花期間沒有持續給予足夠的光照,此時就算成功授粉,也難以結出種子。 捕蠅草的種子比較不耐保存,因此最好在采收後盡早播種。 有時候,若想做異株授粉,但要用來雜交的植株並沒有同時開花,此時可以先將花粉收集下來,放到冰箱中保存,以延長花粉的壽命。 由於開花對植物來說是一項耗費養分的活動,因此若沒有必要,就不要讓捕蠅草開花,特別是你希望種出很大株的捕蠅草時,其抽出的花莖要盡早剪掉,防止捕蠅草將養分消耗在開花上。由於捕蠅草在季節到了就會開花,有些衰弱的植株也會勉強開花,但為了保住植株,還是必須剪掉花莖。無性繁殖 葉插法 捕蠅草常用的繁殖法是葉插法,也就是將一段葉柄插到土中,便能長出新的植株。在春末到夏初,捕蠅草生長旺盛的季節,將捕蠅草從土中挖出來後,我們就可以見到其埋藏在土中白色瓣狀的葉柄。將捕蠅草的捕蟲夾連葉柄(像葉片的部分),連同白色的葉柄基部一起剝下,再將這些葉柄放到栽培介質上,維持高濕度並給予明亮的光照,過數個星期後便會冒出新芽了。 新芽形成的過程很慢,要有耐心去等。只要葉柄基部沒有變黑、腐爛,便要一直等下去。由於這一階段的葉柄已經沒有根了,因此濕度的保持便很重要,要讓潮濕的栽培介質能附著在葉柄上才能提供水分;此時的光照強度也很重要,需要明亮而充足的光線,但不能讓陽光直接照射,否則葉柄會太熱、乾掉。葉柄的年紀對於繁殖的成功率也有關,通常正值壯年的葉柄比較肥大,產生幼苗的機會最大;老葉和幼葉比較不會產生新芽。因此,在繁殖時,我們可以將捕蠅草外圍的一圈葉柄拿來使用,剩下的中心處還可以種回去;如果葉柄能帶有根,那成功的機會會更高。 為了減少葉柄的折損,使用乾淨的栽培介質比較不會讓葉柄腐爛,因此建議使用水苔作為葉插時的栽培介質,等到小苗長出來再考慮移植到別的地方。 分株 捕蠅草經常會長出側芽,只要側芽長得夠大,擁有完整的根,便可將其自母株分離開來,單獨栽培。 花芽 捕蠅草的花芽有時候會變成一棵植株!現在已經知道這種現象是因為溫差而引起的。假如日夜溫差很大,便會誘使捕蠅草的花芽轉變成為新的植株,此時可以將這棵小植株剪下來種到土中,便又是一株新的捕蠅草了。
主要病蟲害
園林用途
主要功能
捕蠅草是一種非常有趣的食蟲植物,它的莖很短,在葉的頂端長有一個酷似「貝殼」的捕蟲夾,且能分泌蜜汁,當有小蟲闖入時,能以極快的速度將其夾住,並消化吸收。捕蠅草獨特的捕蟲本領與酷酷的外型,使它成為了最受國內寵愛的食蟲植物!
其他
其它種植信息光照:沼澤生植物,原生環境沒有高大植物遮蔭,喜陽光。家庭栽培時,春、秋、冬三季可全日照,夏季應加50%遮蔭或置於室內向陽窗台上即可。或用40W燈管在距植物30cm的上方進行人工光照栽培,照射時間為12小時/天。 水分:盡量使用純淨水、雨水等軟水。以盆浸法(香港、台灣地區稱之為「腰水」法)營造一個類似原生地的小環境,具體做法是:將捕蠅草的盆放置於托盤或玻璃缸內,注水至3cm深,並定期補水。 濕度:大於50%,捕蠅草的原生環境算是沼澤型的草原,濕度相當高,若能以大水盤來做腰水,附近的濕度會高一點,您也可以在盆子的表土上加層水苔,也是有助於空氣濕度的保持。 基質:無添加肥料的泥炭,顆粒狀質料(珍珠巖、沙礫等)為1:1或純水苔,基質應於每年春天更換一次,要注意的是捕蠅草它比較喜歡酸一點的土質。盆栽時,盆底需墊碎瓦片。 溫度:生長溫度15℃-35℃,適宜溫度:21-35℃,冬季如想讓其休眠,則須控制在5℃左右(0-8℃)。但根據多年的養護經驗,不經過休眠對來年的正常生長並沒有明顯的影響。 餵食:請不要強迫他們吃過多的東西,它們會自己捕食。最多只能在2片葉子上投喂節肢類動物(昆蟲、蜘蛛等)。它們的消化液很難消化牛肉、雞肉等人們日常食用的肉類。 施肥:食蟲植物的根系極不耐鹽,直接將肥料施入基質中會導致植株的死亡,應葉面噴施低濃度液肥。如用市售的觀葉植物肥料,可按推薦濃度的1/5施用,生長季每2周噴施一次。播種步驟 1、 準備好播種的花盆:將花盆填滿基質後放在剩有純淨水的玻璃缸或水盆中,使基質吸水至表面濕潤,再用噴瓶將表面噴濕(霧狀噴射)。 2. 播種:小心打開種子包裝,將種子均勻的撒在基質表面,蓋上0.3厘米的培養土。3. 噴水:用噴瓶將表面噴濕(霧狀噴射),小心噴射,以免種子被沖走。 4. 將播好種子的花盆連同玻璃缸或水盆一齊放在向陽的窗台內側,如果是水盆,應加頂端開口塑料罩保濕。注意及時補水,一般10天左右發芽(20度)。 5. 待幼苗長出2-3片真葉時可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