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冠果
分布地區
分佈於東北和華北及陝西、甘肅、寧夏、安徽、河南等地。文冠果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優良木本食用油料樹種,它原產於我國北方黃土高原地區,天然分佈於北緯32。~46。,東經100。~127。,即北到遼寧西部和吉林西南部,南自安徽省蕭縣及河南南部,東至山東,西至甘肅寧夏。集中分佈在內蒙、陝西、山西、河北、甘肅等地,遼寧、吉林、河南、山東等省均有少量分佈。在黑龍江省南部,吉林省和寧夏等地區還有較大面積的栽培樹林。在垂直方向上,文冠果分佈於海拔52~2260m,甚至更高的區域。文冠果適應性強,在草沙地、撂荒地、多石的山區、黃土丘陵和溝壑等處、甚至在崖畔上都能正常生長發育。20世紀70~80年代,我國北方許多地區如內蒙、山西、陝西、河北等省曾大面積栽培。據報道,全國現有文冠果5.33萬hm2(包括0.67萬hm2野生林),年產種子、葉各在100萬以上。
形態特征
文冠果無患子科文冠果屬,落葉小喬木,樹高可達8m,胸徑3cm以上,樹 文冠果的果及種子形態皮灰褐色,扭曲狀縱裂。枝粗壯直立,嫩枝呈紅褐色,平滑無毛,多呈二、三叉分出,一般每年分枝1次,在肥水充足的地方1年分枝2次。芽較小,側生,一般靠上部者為混合芽,靠下部者為葉芽。葉互生,奇數羽狀復葉,長14~90cm;小葉9~19枚,長橢圓形至披針形,無柄,多對生,長2~6cm,寬1~2cm,邊緣具銳鋸齒,表面暗綠色,背面色較淡。花為總狀花序,多為兩性花,分孕花和不孕花,生於枝頂花序的中上部為孕花,多能結實;腋生花序和頂生花序的下部花多為不孕花,不能結實。花5瓣,白色,基部裡面呈紫紅色斑紋,美麗而具香氣;花盤5裂,裂片背面有一橙色角狀附屬物;雄蕊8枚。果實為蒴果,黃白色,長3.5~6.0 cm,表面粗糙,3瓣開裂,每果內含種子8~10粒,種子球形,直徑1cm,黑褐色,花期4~5月,果熟期7~8月。文冠果在土層深厚肥沃的土地上生長快,2~3a生可開花結實,5a生的園內掛果率達95,30~60a生單株可產種子15~30kg,根系發達,萌櫱性強,病蟲害較少。
生長習性
文冠果喜陽,耐半陰,對土壤適應性很強,耐瘠薄、耐鹽鹼,抗寒能力強,--41.4~C安全越冬;抗旱能力極強,在年降雨量僅150mm的地區也有散生樹木,但文冠果不耐澇、怕風,在排水不好的低窪地區、重鹽鹼地和未固定沙地不宜栽植。
栽培繁育
栽培技術用種子、嫁接、根插或分株繁殖。1種子繁殖:果實成熟後,隨即播種,次春發芽。若將種子沙藏,次春播種前15d,在室外背風向陽處,另挖斜底坑,將沙藏於移至坑內,傾斜面向太陽,罩以塑料薄膜,利用陽光進行高溫催芽,當種子20%裂嘴時播種。也可在播種前1星期用45℃溫水浸種,自然冷卻後2-3d撈出,裝入筐簍或蒲包,蓋上濕布,放在20-50℃的溫室催芽,當種子2/3裂嘴時播種,一般4月中、下旬進行,條播或點播,種臍要平放,覆土2-3cm。2嫁接繁殖:採用帶木質部的大片芽接、劈接、插接或嫩消芽接等,以帶木質部的大片芽接效果較好。3根插繁殖:利用春季起苗時的殘根,剪成10-15cm長的根段,按行株距30cm×10(-15cm)插於苗床,頂端低於土面2-3cm,灌透水。4分株繁殖:有些灌木形植株,易生根櫱苗,可進行分株繁殖。
主要病蟲害
文冠果的主要病害為黃化病、霉污病、立枯病等。立枯病又分種腐型、猝倒型和根腐型。種腐型發生於文冠果播種後出苗前,肥料發酵不充分、種子催芽過頭、覆土過厚都可引起發病。後2種類型,發生於出苗後生側根前,通常與出苗後濕度過大有關。此外還有爛葉型與立枯型。爛葉型與留苗過密、濃霧期長有關,應及早間苗;立枯型為生長點枯死,地表根莖染病,幼苗枯死但不倒。可在播前條施70%五氯硝基苯粉劑22.5~45kg/hm2或用0.2%(種子重量的)賽力散拌種進行預防。除此之外還有根線蟲引起的黃化病,木虱引起的霉污病及黑絨金龜子等。加強苗期管理,及時中耕松土,剪除病株,換茬輪作,可減輕黃化病的發生。對於霉污病可在早春噴灑50%樂果乳油2000倍液毒殺越冬木虱,7d噴1次,連續噴3次即可控制木虱的發生。對黑絨金龜子可在5月下旬用50%殺螺松乳油0.1%溶液噴灑葉面,殺滅成蟲。
園林用途
文冠果樹姿秀麗,花序大,花朵稠密,花期長,甚為美觀。可於公園、庭園、綠地孤植或群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