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肚竹 佛竹(廣東),羅漢竹、密節竹,大肚竹、葫蘆竹 Bambusa ventricosa McClure 禾本科 勒竹屬

花草树木植物百科查询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佛肚竹

佛肚竹 佛竹(廣東),羅漢竹、密節竹,大肚竹、葫蘆竹
  • 別名:
  • 佛竹(廣東),羅漢竹、密節竹,大肚竹、葫蘆竹
  • 學名:
  • Bambusa ventricosa McClure
  • 分類:
  • 觀賞竹
  • 科:
  • 禾本科
  • 屬:
  • 勒竹屬
  • 花期:
  • 1-1月
  • 生態性狀:
  • 喜光植物
  • 觀賞性分類:
  • 觀花植物,觀葉植物

佛肚竹

分布地區

產於廣東,現我國南方各地以及亞洲的馬來西亞和美洲均有引種栽培

形態特征

竿二型:正常竿高8-10米,直徑3-5厘米,尾梢略下彎,下部稍呈「之」字形曲折;節間圓柱形,長30-35厘米,幼時無白蠟粉,光滑無毛,下部略微腫脹;竿下部各節於籜環之上下方各環生一圈灰白色絹毛,基部第一、二節上還生有短氣根;分枝常自竿基部第三、四節開始,各節具1-3枝,其枝上的小枝有時短縮為軟刺,竿中上部各節為數至多枝簇生,其中有3枝較為粗長。畸形竿通常高25-50厘米,直徑1-2厘米,節間短縮而其基部腫脹,呈瓶狀,長2-3厘米;竿下部各節於籜環之上下方各環生一圈灰白色絹毛帶;分枝習性稍高,且常為單枝,均無刺,其節間稍短縮而明顯腫脹。籜鞘早落,背面完全無毛,干時縱肋顯著隆起,先端為近於對稱的寬拱形或近截形;籜耳不相等,邊緣具彎曲繸毛,大耳狹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寬5-6毫米,小耳卵形,寬3-5毫米;籜舌高0.5-1毫米,邊緣被極短的細流蘇狀毛;籜片直立或外展,易脫落,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基部稍作心形收窄,其寬度稍窄於籜鞘之先端。葉鞘無毛;葉耳卵形或鐮刀形,邊緣具數條波曲繸毛;葉舌極矮,近截形,邊緣被極短細纖毛;葉片線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9-18厘米,寬1-2厘米,上表面無毛,下表面密生短柔毛,先端漸尖具鑽狀尖頭,基部近圓形或寬楔形。假小穗單生或以數枚簇生於花枝各節,線狀披針形,稍扁,長3-4厘米;先出葉寬卵形,長2.5-3毫米,具2脊,脊上被短纖毛,先端鈍;具芽苞片1或2片,狹卵形,長約4-5毫米,13-15脈,先端急尖;小穗含兩性小花6-8朵,其中基部1或2朵和頂生2或3朵小花常為不孕性;小穗軸節間形扁,長2-3毫米,頂端膨大呈杯狀,其邊緣被短纖毛,穎常無或僅1片,卵狀橢圓形,長6.5-8毫米,具15-17脈,先端急尖;外稃無毛,卵狀橢圓形,長約9-11毫米,具19-21脈,脈間具小橫脈,先端急尖;內稃與外稃近等長,具2脊,脊近頂端處被短纖毛,脊間與脊外兩側均各具4脈,先端漸尖,頂端具一小簇白色柔毛;鱗被3,長約2毫米,邊緣上部被長纖毛,前方兩片形狀稍不對稱,後方1片寬橢圓形;花絲細長,花藥黃色,長6毫米,先端鈍;子房具柄,寬卵形,長1-1.2毫米,頂端增厚而被毛,花柱極短,被毛,柱頭3分,長約6毫米,羽毛狀。穎果未見

生長習性

性喜溫暖、濕潤、不耐寒。宜在肥沃、疏鬆、濕潤、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中生長

栽培繁育

採用分株繁殖法

主要病蟲害

銹病和黑痣病竹蝗

園林用途

佛肚竹灌木狀叢生,稈短小畸形,狀如佛肚,姿態秀麗,四季翠綠。盆栽數株,當年成型,扶疏成叢林式,綴以山石,觀賞效果頗佳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觀賞竹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