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紫萁
分布地區
產於中國廣東、香港。生於潮濕山谷或溪溝邊。
形態特征
植物高約53厘米,極短根狀莖深褐色,粗厚而直立,藏於淺層土壤,支根盤根錯節。葉軸禾稈,老軸呈黃白。葉片為二回羽狀互生,營養葉近紙質,色澤暗啞,頂部羽片披針形。各小羽軸上有卵形小羽片並有薄膜相連,基部卻獨立於著生點上,小羽片外緣略有波狀,其上生長著球形孢子囊群,幼時淺綠成熟時黃褐。 粵紫萁的首次被發現發生於1857年前。當年夏氏(Harland)到香港採摘,卻被威廉·傑克遜·胡克誤認為肉桂紫萁。直至1905年才被蕨類學家克利斯頓森確認為新品種。1906年,正式發表。1926年,林務主管鄧恩氏(S. T. Dunn)及德邱氏(W. J. Tutcher)分別於大潭水塘上方的柏架山、大灘、大鵬灣、大埔區山谷及鳳凰山等地亦有發現。1994年,香港浸會大學蘇美靈博士在《Hong Kong Ferns》發表清晰的照片及描述。
生長習性
喜光;喜溫暖、濕潤及半陰的生境。
栽培繁育
分株繁殖,在春天新葉長出時分株,也可採集其新鮮的綠色孢子立即播種,萌發較快。土壤選用酸性壤土,可用1分壤土,1份素沙和2份腐葉土混合配製。要將其蘇鐵狀的根狀莖露出土面。
主要病蟲害
園林用途
株形美觀,葉態優雅,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適宜作高檔盆栽用於廳堂佈置。其根狀莖也是附生草本如蘭花等的很好的栽培基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