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備真備與阿倍仲麻呂都是遣唐使,結局為何截然不同?
如果提起在促進中國和日本外交方面的人才,那我們肯定會想起唐朝的鑒真和尚。但其實還有這樣兩位日本人,他們在促進文化交流方面的貢獻也是功不可沒。他們就是阿倍仲麻呂和吉備真備,並且,阿倍仲麻呂居然和我們的李白交下了深厚的友情。那就讓我們回到唐代,看一看曾經中原地區與日本有過怎樣友好的交流吧。
在公元716年,日本派出了五百五十餘人組成的第九次遣唐使團隊,那時的吉備真備只有22歲,是使團中的一員,而阿倍仲麻呂只有19歲,二人在此時成為了好朋友。他們不僅志同道合,而且有著對文化的深厚熱情。當他們來到了夢中的長安城以後,受到了朝廷的優待。這批日本留學生有著名的儒士為他們講解儒家經文,並且這些留學生都可以參加科舉考試,成績好的話還可以留在朝廷為官。而在所有的學生中,只有阿倍仲麻呂一人考上了進士。他還入鄉隨俗,給自己取了一個中文名字叫作晁衡,而這個名字也經常出現在唐朝的文人墨客之中。由此可見他的才華還是能得到文化上層圈子的認可的。並且他的才能也得到了朝廷的賞識,阿倍仲麻呂也決定留在長安暫不回國,繼續進行文化上的深造。而他也被任命為輔佐太子鑽研學問的老師,也使得其他人很是羨慕。
阿倍仲麻呂不僅才華過人,知識淵博,他還性情豪爽,與那時唐朝的許多著名人士交下了朋友,如例如李白,王維,趙曄等人都是他的好朋友。而吉備真備則與他相反,性情十分低調,因此他的生活也相對安靜得多。但是他的才華也受到了唐玄宗的賞識,只是他沒有在唐朝做官,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鑽研學問上。
一晃16年的時光過去了,二人也從翩翩少年逐漸步入中年。他們覺得是時候返回自己的國家了,但是唐玄宗執意挽留二人。因為阿倍仲麻呂已經在朝為官,一時找不到接替他的人才,所以他只好同意繼續留下。而吉備真備則是駕船返回日本,在中途受到風暴的影響並沒有順利回國,但後來還是回到了日本。他帶回去了許多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比如圍棋,兵法。而且他還教育百姓們使用中國文字的簡化,也因此被日本人尊稱為"國語之父"。
而選擇繼續留在唐朝的阿倍仲麻呂,又有著怎樣的經歷呢?他一直留在唐朝任職長達幾十年時間。當第十一屆日本遣唐使來到中原之時,其中恰好有阿倍仲麻呂的老朋友吉備真備,這一對闊別多年的老友見面之後十分欣喜,也使得阿倍仲麻呂又一次想要回國。唐玄宗思及他在唐朝為官幾十年,建立了顯著的功勳,並且家中還有年邁的老人,於是終於狠心放他回國了。
阿倍仲麻呂即將回國的消息傳到了唐朝的文化圈中,引起了很大範圍的文人雅士想要送行,甚至連王維都專門為阿倍仲麻呂寫了送別詩。但是他的航船行駛出去不久,就有遇到海難的消息傳來。因為受當時科技限制,在海上的行船遭遇海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大家也因此都相信了。其中李白更是性情中人,立即寫了一首詩來懷念他。誰知道阿倍仲麻呂並沒有死,而是被海浪吹到了中原的海岸上,因此不得不繼續留在唐朝。但是李白卻很高興,終於又見到老朋友了。於是阿倍仲麻也只得再次留在唐朝為官,經歷了後來的唐朝內亂,他一生也沒能返回自己的國家。雖然吉備真備與阿倍仲麻呂一個衣錦還鄉,一個客死他鄉,但他們在歷史上對促進中日和平起到的作用卻都是功不可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