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帝國的興盛與衰落取決於什麼?
大家好,這裡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羅馬帝國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古代文明的終結(公元前30公元650年)羅馬帝國呈現了公元前第一個千年鐵器時代最偉大的成就,其衰落和滅亡具有世界意義。從這個超級帝國的解體中浮現出的新社會力量和地緣政治秩序,將形成中世紀歐洲的基礎。鐵器時代的帝國,儘管在地圖上顯而易見,卻繼承了他們青銅時代前輩的許多弱點。政治統一是軍事權力的功能,而不是經濟、社會或者文化同質性的作用。帝國統治者逐步加重剝削以積累剩餘並將其浪費在戰爭上。社會由嚴格的、自上而下的社會階層的等級構成。創造力和革新被壓制,而普通人成為微不足道的伐木者和拉水人。
因為技術停滯,貧困惡化,異化傳播。最終證明鐵器時代的帝國,和青銅時代的前輩們同樣保守。因此,儘管羅馬帝國的崩潰代表了一個完整社會秩序的結束,這個過程並沒有引起能夠將人文科學提升到一個更高文化水準的新生力量。它僅僅導致了馬克思所說的「競爭的各階級同歸於盡」。在本章中,我們分析毀滅了羅馬帝國的內部矛盾,取代它的統治階級(主要是日耳曼人、哥特人和阿拉伯人)的特徵以及在羅馬危機的背景中,三種偉大的一神論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創立 古代晚期的危機羅馬帝國表現了公民權與帝國主義政策的有力結合。公民權規定了種利益相關人和士兵為主體的、擴大的社會基礎被征服地區的精英緩慢地被吸收並適應文化:他們被允許成為「羅馬人」並分享帝國統治的好處。
同時,帝國主義確保了戰利品、奴隸和土地的持續流入。這樣就使國家力量增強,統治階級更加富有,被征服精英的忠誠得到確保,並為進人這個體系的食客集團提供資助。但它的實施也有沉重的代價。帝國和文明是昂貴的。有所得必有所失。羅馬統治保衛了財產和權力。但是,軍隊、城鎮和別墅主人的財富,依靠一個剝削系統從農村人口中抽取稅收、租金、應付利息和勞役。羅馬帝國的大部分居民作為農民、勞工、農奴,或者奴隸,在土地上勞動。他們是支撐帝國和文明建造的「駝獸」。
首先,這個負擔剝削比率是相對溫和並可以忍受的。大部分是被拿走了,但留下的足夠農民家庭養活自己,耕種土地,保養牧場,並在當地市場上得到鐵器時代農村生活的必需品。這些成為可能,是因為另一些人付出了更高的代價。帝國依靠征服戰爭來維持。對失敗者的剝奪,使勝利者致富。受害者為維持國家、軍隊和富人,支付了大部分的費用。只要帝國繼續擴張,對內的掠奪就會因對外掠奪而有所節制。這個制度有其固有的擴張性。它依靠對外國剩餘產品的軍事掠奪而供養。因此,其生命力依靠這種剩餘的持續獲得。帝國在每一次飛躍之後,如果這個系統不想面臨停滯和危機,另一次飛躍就變得必不可少。
但外部剩餘也是一種有限資源。到了公元1世紀,羅馬軍事帝國主義的繼續擴張遇到了障礙希臘一羅馬帝國文明的局限性,與鐵器時代農業的局限性是一致的。鐵器時代的技術創造了一個廣闊的犁耕農業區域從不列顛南部延伸到敘 利亞,從歐洲的萊茵河和多瑙河延伸到北非的阿特拉斯山脈。這是一片豐饒的土地,處處是開墾出來的土地、村莊,以及辛勤勞動的農民。剩餘很多。那些將自己組織起來去奪取這些剩餘的人,能夠建立軍隊和城市。但在耕地之外卻是荒野:不列顛北部的群山,德意志的森林,阿拉伯半島和北非的沙漠。而當帝國軍隊行軍進入這些荒野時,他們將陷入沒有希望獲勝的游擊戰之中,對抗分散及難以捉摸的對手。後者過於貧窮,就算征服他們也無法得到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