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為何成為俄羅斯第一鐵血硬漢?有什麼淵源呢
一個人成名以後,好事者往往會追究他的祖宗八代,從血緣出身上考證其成功的必然性。普京也曾經遭遇過這樣的趣事。
2000年初,當普京正在準備總統大選時,摩爾多瓦共和國的報紙《獨立摩爾多瓦》刊登了一篇文章,題目是《普京是我們摩爾多瓦人》。摩爾多瓦是烏克蘭和羅馬尼亞之間的一個小國,歷史上曾經是羅馬尼亞的一部分,1940年成為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1991年8月獨立,面積三萬多平方公里,人口四百多萬,其中超過六成是摩爾多瓦人。該報稱,摩爾多瓦歷史學家維克托·安東研究了普京家族的族譜。他說,普京的祖先是摩爾多瓦大公的衛兵弗拉德·普京內,「普京內」在俄文的意思是「圓桶」。一次普京內的主人在帳篷和彼得大帝談話,土耳其刺客前來行刺,普京內聞訊與刺客展開激烈搏鬥,最終力擒殺手救了彼得大帝和摩爾多瓦大公。彼得大帝得知普京內的名字之後笑了,建議他更名為普京,並且留這名衛兵在自己身邊,還封他為上尉,賞了一塊封地,這個地方就叫普京諾。後來弗拉德·普京和一位俄國姑娘結婚生子,他的後代一直住在聖彼得堡,這就是普京的家世。《今日報》說「相信不相信這段歷史,是普京自己的事,不過這確實是一個有趣的家世,特別是普京的名字因此和彼得大帝有了聯繫。」
對於這段有趣的家史,普京本人是否相信人們不得而知。但是,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普京總也不忘強調自己是大雜院裡長大的孩子。
普京的家鄉——聖彼得堡是一座位於涅瓦河畔的歷史古城。17世紀末,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和長期征戰,俄羅斯人終於在波羅的海沿岸奪得了夢寐以求的出海口。1703年,在這片剛剛佔領不久的土地上,彼得大帝親自領導修建了一座新的城市,這就是聖彼得堡的前身——彼得保羅要塞。1712年彼得大帝不顧眾人反對將俄羅斯首都遷到了此處,並將其命名為聖彼得堡。從那年至1918年,在長達206年的時間裡,聖彼得堡一直都是俄羅斯大帝國的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聖彼得堡在1917年二月革命後改名彼得格勒,1924年列寧去世後,改為列寧格勒,到1991年再改回聖彼得堡。普京從小到大都生活在這裡,因此在敘述普京早年生活的時候,我們仍用列寧格勒的名字。
普京的爺爺是位技藝精湛的名廚,且有不同尋常的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他應邀到莫斯科郊區哥爾克鎮工作,為當時住在那裡的列寧及其家人做飯。列寧逝世後,他又被調往斯大林的一個別墅,在那裡工作了很長時間。退休後,他在莫斯科市委伊林斯科耶休養所又當了好多年廚師。普京12歲之前,即他的爺爺逝世之前,曾多次到這個休養所小住,和爺爺、奶奶一起度過了許多幸福的時光。
1952年10月7日,普京出生在列寧格勒市中心巴斯科夫胡同的一個大雜院裡,他的童年時光就是在這大雜院裡度過的。普京出生時,他的父母已經41歲,結婚已經24年了,所以普京被稱為「遲來的孩子」。作為家裡的「獨苗」,普京自幼就被全家人疼愛有加。
據普京自己講,他父母的結合主要是出於愛情。另外,父親很快就要應徵人伍,為了彼此有個保證,所以很快就結婚了。婚後第四年,普京的父母移居列寧格勒,住在城郊。母親進工廠上班,父親則繼續在潛艇部隊服役。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老普京在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困期間,響應號召,再次到前線參戰,被炮火擊中受了重傷。後來他腿上還一直帶著榴彈的碎片,天氣不好的時候,連走路都很困難。
普京的兩個哥哥都在圍困中死去。普京雖然沒有見過他們,但是從小就將大人所講的列寧格勒保衛戰的悲壯情景印在腦海裡了,儘管戰爭只是他出生十幾年前的事。雙親懷念兩個在戰時夭折的兒子的情景也使普京終身難忘。這種由家庭成員的犧牲和城市創傷的感受而形成的觀念,其效果是抽像、枯燥的政治教育所無法達到的。這樣的家庭背景,使普京很自然地接受了蘇聯的愛國主義教育,而愛國主義正是他作為總統提倡的俄國精神之一。
許多年以後,在政壇嶄露頭角的普京回憶起自己的童年和家庭仍然充滿了自豪和幸福感:「我的家就是我的一座堡壘。可以說,這是我最大的優勢。當時雖然我還沒有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很顯然,在父母心目中,最為珍貴的就是我。所以,即使我口頭上什麼也不說,但只消看看周圍,我就有充分理由認為,自己所處的家庭環境是最好的。對我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早在上小學時我就想,將來上了大學,我可能不會盡力去炫耀我父母都是工人,母親甚至還做過雜工。我曾經想,如果在大學一年級我能說父親是教授就更好了,母親哪怕是副教授呢。我不刻意強調父母的工種,但我從不因為他們的職業而感到羞愧。我一向敬重他們,一向和他們很親近。我清楚地知道,我的一切都是父母給我的。我也清楚地知道,作為普通人,父母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使我生活得更好。正是有了他們,我才能有一個良好的人生開端。」
對於大雜院裡長大的孩子來說,小時候打架是常事。至於打架的原因,也無外乎小孩子們那些芝麻大點的事,普京當然也不例外。但是,他們並不是尋釁滋事的小流氓,而是大雜院裡一幫調皮的孩子。說是打架,也不過是小孩子之間的推推搡搡、動動拳頭,從未用過卑鄙和凶殘的手段。
普京第一次挨打,就悟出了一個受用終生的道理,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的收穫。普京回憶時提到:「當時我感到很委屈。打我的那小子看上去是個瘦猴。不過,我很快便明白了,他年齡比我大,力氣也比我大得多。對我來說,這件事不啻是街頭『大學校』給我上的很重要的一課,由此使我得到一次獲益匪淺的教訓」。
「我從這一教訓中得出以下四點結論:
首先,是我做的不對。當時,那孩子只是對我說了句什麼,而我卻很粗魯地把他給頂了回去,那話簡直能把人噎死。實際上,我這樣欺負人家是毫無道理的。因此,我當場就受到了應得的懲罰。
第二,如果當時站在我面前的是個人高馬大的壯漢,也許我就不會對他這樣粗暴了。因為這孩子一眼看上去瘦骨伶仃,我才覺得可以對他撒野。但等我吃了苦頭以後,我才明白,不論對誰都不能這樣做,對任何人都應當尊重。這是一次很好的、有「示範意義」的教訓!
第三,我明白了在任何情況下,不管我對錯與否,只要能進行還擊,就都應當是強者。可那孩子根本就沒給我任何還擊的希望。根本就沒有希望!
第四,我應該時刻做好準備,一旦遭人欺負,瞬間就應當進行回擊。瞬間!
總的來說,我打架,並沒有什麼魯莽和過火的舉動。不過,我從中悟出一個道理:如果你想要成為勝者,那麼在任何一次對打中,都要咬牙堅持到底。」
此外,普京還明確意識到,不到萬不得已,不能輕易捲入衝突。但一旦有什麼情況發生,就應假定無路可退,因而必須鬥爭到底。原則上說,這一公認的準則是此後克格勃教給他的,但早在孩提時代他在多次打架中對此就已經爛熟於胸了。
此後,在克格勃的工作中,普京還掌握了另外一條準則:如果你不準備動武,你就不要拿起武器,不應該隨意恫嚇別人。只有在你決定開槍的時候,才須掏出手槍。小時候在街頭需用拳頭明確他與小夥伴們之間的關係時,他就是這樣做的。一旦你下決心打這一架,那你就要堅持到最後。換句話說,不打則已,打則必贏!
在童年時代就能夠悟出這樣的道理,並把它作為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準則,無疑和普京聰穎的天資、堅強的個性有關。也許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性格,普京才能夠在俄羅斯政壇上脫穎而出,成為一位受人愛戴的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