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孟什維克代表人物之一:馬爾托夫,馬爾托夫的生平簡介
馬爾托夫(MapTOB,1873年~1923年)原姓名采捷爾包姆·尤里·奧西波維奇,俄國孟什維克代表人物之一。1895年參加彼得堡的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1900年起為《火星報》編輯。1903年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帶頭反對列寧的建黨原則,成為孟什維克的首領之一。斯托雷平反動時期為取消派領袖之一。1917年起領導左派社會革命黨人,1919年起為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1920年起遷居國外,發起組織第二半國際。
人物生平
布爾什維克黨是俄國工人階級政黨,是領導俄國人民在一個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國家首次奪取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工人階級國家政權的政黨。它的產生、鞏固和發展,是與列寧的正確領導分不開的。長期以來,為了維護布爾什維克黨的先進性,提高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列寧同黨內外各種錯誤思想進行了堅持不懈的鬥爭。在建黨初期,列寧就同馬爾托夫展開了一場激烈的鬥爭。
爭議
列寧與馬爾托福的爭議:
1898年3月,布爾什維克黨在明斯克舉行了第一次代表大會。但是,這次大會沒有制定黨的綱領和章程,沒有把俄國當時各地的馬克思主義小組和團體組織起來。這些小組和團體沒有統一的路線,沒有中央統一的領導。實際上,這次大會沒有把社會民主黨組織起來。大會以後,國內的工農革命運動風起雲湧,鬥爭浪潮日益高漲。這就提出了一個迫切的問題,即如何在俄國建立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有別於第二國際各國黨的真正的工人階級政黨,使之能夠擔負起領導俄國革命的重任。在這種形勢下,布爾什維克黨於1903年7月17日-8月10日在國外召開了第二次代表大會。這次代表大會的主要任務是,"在《火星報》所提出和制定的原則的基礎和組織的基礎上建立真正的黨"。
爭議的開端
也就是在這次代表大會上,當討論黨章第一條時,列寧和馬爾托夫在入黨條件問題上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觀點。列寧提出的條文是:"凡承認黨綱、在物質上支持黨並親自參加黨的一個組織的人,可以作為黨員"。馬爾托夫提出的條文是:"凡承認黨綱、並在黨的機關監督和領導下為實現黨的任務而積極工作的人,可以作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黨員。"二者分歧的焦點是,作為一個黨員要不要參加黨的一個組織。從表面看雖然二者只有參加不參加黨組織之差,但卻包含著原則性的分歧,關係到建立一個什麼樣黨的問題。列寧認為,黨員只有"參加黨的一個組織",黨才能成為一個集中統一、有嚴密組織的真正的工人階級政黨。馬爾托夫則主張,作為黨員只需"經常親自協助黨"就行了。按照他的觀點,就可以把一切願意入黨的人全部吸收到黨內來,不要求他們參加黨的一個組織,也不用黨的紀律約束他們。這樣一來,任何一個罷工者或知識分子,都有自行列名入黨的權利,從而使黨失去明確的組織界限,變成一個成分複雜、組織渙散和不定型的團體。其實,馬爾托夫的條文是抄自德國社會民主黨黨章第一條。該條文指出:"凡承認黨綱的原則並盡力幫助黨的人都可以成為本黨黨員。"顯而易見,馬爾托夫所主張建立的黨,正是第二國際修正主義類型的黨。
爭議的發展
為了純潔黨的組織,保持工人階級政黨的先進性,列寧在會上曾作了幾次發言,同馬爾托夫的錯誤思想展開了激烈的鬥爭。他指出:"既然問題是要在兩個條文中選擇一個,那我決不放棄我的堅定信念,我認為馬爾托夫的條文比草案初稿更壞,而且在一定條件下,會給黨帶來不小的危害。"(《列寧全集》第2版第7卷第269頁)其危害在於:
首先,它混淆了政黨和階級的區別。馬爾托夫認為,黨員稱號散佈得愈廣愈好。於是,他指出:"如果你願意的話,就稱是黨員。"這樣,他就把政黨和階級混為一談,否認了工人階級政黨的先進性,貶低了工人階級政黨的領導作用。列寧認為,工人階級政黨同階級是有區別的。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領導者,不是所有工人和其他勞動者都可以自願加入的。針對馬爾托夫的錯誤思想,列寧指出:"我們的任務是要維護我們黨的堅定性、徹底性和純潔性。我們應當努力把黨員的稱號和作用提高,提高,再提高---所以我反對馬爾托夫的條文。"(《列寧全集》第2版第7卷第272頁)
其次,它無法使黨在吸收黨員時區分空談家和實際工作者。在俄國革命完全隱蔽的條件下,在大部分活動都集中在秘密小組的條件下,甚至集中於個別會見的條件下,要區分空談家和實際工作者,幾乎是不可能的。列寧指出:如果按照馬爾托夫的條文吸收黨員,"必然把各色各樣的人都變成黨員",這是十分錯誤的。"寧可十個辦實事的人不自稱為黨員(真正辦實事的人是不追求頭銜的!),也不讓一個說空話的人有權利和機會當黨員。"(《列寧全集》第2版第7卷第272頁)
最後,它是自相矛盾的。馬爾托夫的條文要求黨員接受黨的"監督和領導",但又不要求黨員參加黨的一個組織。既然黨員可以不參加黨的一個組織,那麼,黨也就無法對黨員實行"監督和領導"了。列寧指出:馬爾托夫的條文"含義模糊不清"。"實際上,---對這一點是不會有懷疑的---'在監督和領導下'這些字眼可以導致既不會有監督,也不會有領導。中央委員會永遠不能夠對所有辦實事的、卻沒有加入組織的人實行真正的監督。"(《列寧全集》第2版第7卷第272頁)
爭議的結果
大會在投票表決時,馬爾托夫的條文以28票贊成、22票反對和1票棄權通過。布爾什維克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結束了,但列寧同馬爾托夫的鬥爭仍在繼續。列寧並沒有因為馬爾托夫的暫時勝利而改變自己的堅定信念。1904年2-5月,列寧寫了《進一步,退兩步》這一光輝著作。在這部著作中,他對馬爾托夫的條文進行了徹底的批判,深刻地揭露了該條文的階級實質。列寧指出:"總之,馬爾托夫同志的條文要麼是一紙空文和空洞的辭藻,要麼就多半是而且幾乎完全是有利於那些'滲透了資產階級個人主義'而不願意加入組織的' 知識分子 '。馬爾托夫的條文在口頭上是維護無產階級廣大階層的利益的,但是事實上卻是為那些害怕無產階級的紀律和組織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利益效勞。
列寧通過對馬爾托夫錯誤思想進行無情的揭露和批判,提高了廣大黨員的思想政治覺悟,使他們逐步地認識到列寧條文的正確性和馬爾托夫條文的危害性。1905年4月,布爾什維克黨在倫敦舉行了第三次代表大會。大會討論和通過了新黨章。列寧的條文被列入該黨章之中。這樣,列寧在維護黨的先進性問題上同馬爾托夫開展的一場激烈鬥爭,最終以列寧的完全勝利和馬爾托夫的徹底失敗而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