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微生物學家弗萊明簡介:巧合之下竟發現了青黴素

英國微生物學家弗萊明簡介:巧合之下竟發現了青黴素

英國歷史故事

英國微生物學家弗萊明簡介:巧合之下竟發現了青黴素

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1881年8月6日—1955年3月11日),英國細菌學家,生物化學家,微生物學家。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亞歷山大·弗萊明於1923年發現溶菌酶,1928年首先發現了青黴素。後英國病理學家弗勞雷、德國生物化學家錢恩進一步研究改進,並成功的用於醫治人的疾病,三人共獲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青黴素的發現,使人類找到了一種具有強大殺菌作用的藥物,結束了傳染病幾乎無法治療的時代;從此出現了尋找抗菌素新藥的高潮,人類進入了合成新藥的新時代。

在美國學者麥克·哈特所著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弗萊明名列第45位。

弗萊明是怎麼發現青黴素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皇家陸軍醫療隊隊長亞歷山大·弗萊明在法國呆了一段時間。他發現,法國佛蘭德斯戰場產生的傷口都比較污穢,那些泥濘隨著高速運行的武器一起切入到士兵的身體內,會使創傷的後果更加嚴重。

那時候沒有抗生素,只能用消毒水處理傷口,然而用大量消毒劑使勁沖刷傷口起到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視——消毒水殺死了傷口處的細菌,同時也殺死了人體自身的正常細胞。

人們都希望能夠找出一種能夠特異性地殺死細菌的藥劑,但這是一個人類未知的領域,誰也不知道誰將有幸成為新世界的開門人。一戰後,弗萊明回到倫敦工作,開始專心致志地研究感染傷口最常見的病菌葡萄球菌,並試圖找出殺死它們的方法。

1928年9月,弗萊明結束了度假歸來——在度假之前,他把所有細菌培養基一股腦堆在了實驗室角落的長椅上。結果,他發現其中一個培養基不慎被黴菌污染了,黴菌周圍一圈的葡萄球菌都被殺死了。當時的衛生條件不怎麼樣,培養基被污染這種情況其實很常見,大部分的研究員都會把異常的培養基丟掉,只有弗萊明下了一句很著名的評論:「這很有趣啊。」

弗萊明認為,黴菌分泌了一些可以殺死葡萄球菌的物質。於是他趁熱打鐵,小心翼翼地提取了培養基裡的黴菌,將它們純化培養起來,發現這些黴菌其實就是青黴菌(又名盤尼西林),它們的分泌物可以殺死導致人類生病的某些葡萄球菌。

黴菌能夠殺菌並不是稀罕事,這早在半個世紀以前,就被約翰·廷德爾描述過。1876年,在觀察一塊羊肉的腐爛過程時,廷德爾注意到上面生長的細菌能夠被黴菌所殺死。廷德爾記錄下了這種黴菌的名字——盤尼西林,並這樣紀錄道:「在黴菌厚且連貫的地方,細菌都死掉了,亦或是進入了休眠狀態。」

19世紀的其他一些科學家們,包括巴斯德、利斯特等人,都試圖利用青黴菌來治療感染的傷口,但由於操作難度太大,最後都放棄了。

弗萊明決定從這裡入手,找出青黴菌殺死葡萄球菌的秘密。他試著提純這種殺菌物質(1929年,他將這種未知的物質命名為青黴素),但是沒有成功:成品裡含有太多的雜質,弗萊明非常清楚這種混合物絕對不能被草率地注射到人體內。屢戰屢敗的弗萊明最終放棄了青黴素的治療價值。

1929年,他發表了一篇名為《關於青黴菌的抗菌行為——特別參考它們在分離流行性感冒B病菌中的應用》的醫學論文,作為他對於青黴菌研究的終結。

在這篇文章裡,他完全拋棄了要將青黴素作為藥劑使用的主意,主要講述了利用青黴菌分離流行性感冒B病菌的方法:因為青黴素可以殺死很多細菌,但不能傷害流行性感冒B病菌,所以只要在培養皿裡滴入青黴菌,那麼就可以得到純化的流行性感冒B病菌,這對於研究流行性感冒B病菌的微生物學家來說可是個好消息。

放棄了青黴素的弗萊明轉向了對其他東西的研究。但是,出於微弱的希望,他依然在培養皿裡培育著青黴菌,並偶爾談及青黴素,堅信它可能會是人類的寶貴財富。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英國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