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鐮行動”裡的重大戰略失誤:希特勒的猶豫
二戰中,德軍因為在重大戰役(揮鐮行動、莫斯科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決策失誤錯失戰機而喪失的勝利,不免扼腕歎息。
1939年德國征服波蘭後,德國與英法正式開戰,但是面對歐洲大陸陸軍第一強國法蘭西與日不落帝國英格蘭的盟軍,絕大部分德軍高級指揮官都認為沒有必勝的把握,認為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而不願意隨便開戰。所以當曼施坦因提出「揮鐮行動」設想時,遭到司令部的拒絕,並且被「明升暗降」,調任第38步兵軍軍長,離開指揮中心,也再沒有參與「揮鐮行動」。不過曼施坦因借希特勒接見新任軍長時,向其談了「揮鐮行動」的構想,希特勒大為讚賞,立即命令司令部按此佈置作戰計劃。不過,據當時任第19裝甲軍軍長的古德裡安說,除了希特勒、曼施泰因和他本人以外,幾乎再沒有任何人對這個計劃是具有信心的。
1940年5月10日,戰役打響,戰爭初期德軍的佯攻取得勝利,使得集結在法國北部的英法主力立即越過法比邊境火速增援荷蘭、比利時,然後,德軍擔任中路主攻的倫斯德A集團軍群阿登山區實施主要突擊,古德裡安的第19裝甲軍只用了兩天時間便穿越阿登山脈110公里長的峽谷深入法境,攻克色當。然後經過艱苦的強渡馬斯河戰役,奪取制空權後,通往巴黎和英吉利海峽的道路敞開了。不過所有人對超出意外的戰果趕到吃驚與恐慌,古德裡安兩度辭職抗爭,迫使德軍統帥部同意他繼續向前推進,順利到達英吉利海峽。
此時,70萬餘英法聯軍主力的左翼實際上已處在德軍的包圍之中,兩支裝甲勁旅攻克包括敦克爾克在內的法國北部的幾個海港了應該是唾手而得的事,但是卻接到希特勒命令,要他們停止前進,並稱「敦克爾克之敵將全部留給戈林元帥的空軍去解決」。聯軍利用這一轉瞬即逝的喘息機會,得以實施從海上撤退的「發電機計劃」,從5月26日到6月4日,從敦刻爾克先後撤出33萬人。隨後,德軍實施了「南下計劃」,古德裡安和隆美爾大出風頭,法國滅亡。
希特勒怎麼想的成了一個難解之迷,但是錯誤是極其嚴重的,它影響到日後對英國的入侵,並且使英國人以後在非洲和意大利能繼續作戰,其中的法軍8.5萬人,成為日後反攻歐洲大陸的主力。也就是說,如果同意古德裡安等前線將軍的作戰行動,殲滅英法聯軍,那麼後面踏平英倫三島指日可待,英國政府應該會遷移到加拿大或者澳大利亞去,下一步控制非洲也就幾乎不費吹灰之力。最重要的是,不會在與英國空軍的空戰中喪失德國空軍主力,那麼在對蘇聯作戰的局面將會得到極大地改善,將蘇聯趕到烏拉爾山以東應該也是不難。
後來看了一組數據,德軍穿越阿登山區的坦克為5000輛,美國最後製造並送給盟國投入戰鬥的坦克為33萬輛,照這個數據看,即使德軍征服歐洲與非洲,但因為美國的參戰及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成立,最終還是要失敗,但是戰爭不會是我們後來看見的這個進程。
曼施泰因的天才構想,希特勒的獨具慧眼將它變成行動計劃,經過古德裡安等人的實施最終變成了一個堪稱世界軍事史上的傑作,但又因為希特勒的錯誤決定使得它沒有發揮出最大作用,這裡面可以思考的東西很多:
一、用人,欲建非常之功,必用非常之人,在這一戰役中,德軍三位最傑出的軍官曼施泰因、古德裡安和隆美爾悉數登場,但是直至二戰結束,儘管他們戰績驚人,但是都沒有走進德軍最高統帥部,曼施泰因前期打醬油,在戰爭後期擔任南方集團軍群指揮官算是進入高層,但又隨即被免職,古德裡安一度賦閒,隆美爾被迫自殺。我以為,三位名將沒有得到重用,更談不上破格提拔,對二戰的走向影響很大。
二、個人情緒。第一,不能讓親疏遠近影響到決策,據說,希特勒的想法是「敦克爾克之敵將全部留給戈林元帥的空軍去解決」,是因為空軍在此戰中沒有建立什麼大的功績,所以想留給親信戈林,結果最終空軍的殺傷力很有限,讓英法聯軍順利撤退。第二,是他的「人種思想」,這個背後的因素就比較複雜,想給英國留個面子,讓英軍自動投降,但本來就沒有逼降英國的實力,只是因為戰爭中突然出現的機會,卻不去抓住,怎能掌握談判桌上的主動權。
三、信心。戰前大家信心不足,所以對戰中的機會就不敢去捕捉,另外也不排除內部人士嫉妒別人的成功,度過馬斯河之後,古德裡安不得不兩度提出辭職,迫使陸軍總部同意其向前推進,就在最後,全殲英法聯軍的機會就在眼前,希特勒還在擔心其裝甲部隊會陷入重圍,這也可能是其作出停止前進的命令原因之一。
四,分清主次。有人說,不做攻擊敦刻爾克英法聯軍的決定,是要保留實力,解決法國大陸上的一百多萬法軍,這裡面就存在一個擴大戰爭規模還是先摘取勝利果實的選擇,而這種時候就要求統帥對戰局有清醒的認識,以便做出決策,但是他們遠離戰場,實際上思想很難跟上瞬息萬變的局面,特別是戰果已經大大超出預期以後,往往會導致保守的想法。
大膽就會導致冒險,擴大反倒可能失去已有的,如何抉擇是每一個決策者面臨的難題,信心、思想、感情、希望等各類因素都在影響這你的決定。無論做出什麼選擇,都要有良好的執行,才有可能朝著有利的結果推進,否則一切都是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