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裡德蘭戰役什麼時候爆發的?弗裡德蘭戰役的背景
弗裡德蘭戰役爆發於1807年6月,它是拿破侖戰爭中法軍與第四次反法同盟軍隊在弗裡德蘭(今日加裡寧格勒的普拉夫金斯克附近)進行的決戰。
交戰雙方為由法蘭西帝國皇帝拿破侖帶領的法軍以及由俄羅斯帝國的本尼格森伯爵所帶領的俄軍。
最終法軍獲得決定性勝利,而俄軍戰敗後則沿著維納河與尼曼河混亂地潰逃。第四次反法同盟由此瓦解,從此拿破侖勝利的光環上又多了一顆明珠。油畫描述的是拿破侖皇帝在向烏迪諾將軍下戰術指令,在他們中間的是南蘇蒂將軍,在拿破侖皇帝右後方的是米歇爾內伊元帥。
戰役背景
1806年,第四次反法同盟建立,10月,法國皇帝拿破侖·波拿巴率領大軍親征普魯士,在耶拿戰役中,法軍同時開闢兩個戰場,成功殲滅了普軍。接著在短暫休整後,1807年,法軍和俄軍又開始在波蘭和東普魯士展開激戰。經歷了普圖斯克戰役和艾勞會戰後,6月14日,在馬倫哥會戰七週年的紀念日,法軍與俄軍在弗裡德蘭再次爆發了交戰。拿破侖在奪取但澤之後再次變更了交通線。由於索恩離南方太遠,他便將其前進基地移至但澤,現在其交通線可經馬林堡、馬林韋爾德和埃爾賓向前延伸。
戰役經過
前期戰鬥
6月4日,總兵力已增至10萬人的俄軍統帥萊昂蒂·萊昂蒂耶維奇·本尼格森開始發動攻勢,向內伊軍進攻,當時內伊軍正據守在古茨泰特和阿倫施泰因之間一個暴露的突出部。內伊被迫撤至帕薩爾格河彼岸,但拿破侖當即以第一軍、第三軍、第四軍、第七軍和拉納軍反擊,結果挽回了局勢。在這次戰鬥中,貝爾納多特負傷,拿破侖遂派其心腹愛將維克托將軍接任第一軍軍長。
現在,拿破侖決定主動出擊,把俄軍一舉趕出東普魯士。法軍全軍以繆拉的騎兵軍和蘇爾特的第四軍為總前衛,於6月8日向前推進,但俄軍在海爾斯貝格已構築了一個堅固的設防營地,6月10日,雙方在此交戰,法軍傷亡慘重。不過拿破侖推進其左翼,以迂迴本尼格森的右翼,切斷其與供應基地柯尼斯堡之間的聯繫。俄軍被迫退出海爾斯貝格,向巴滕施泰因撤去。
戰場態勢
6月12日,拿破侖進佔海爾斯貝格,並於次日抵達艾勞,該地正是四個月前雙方損失慘重又勝負未決的戰場。本尼格森繼續向弗裡德蘭撤退,可供他渡過阿勒河的地點就剩這最後一個,阿勒河在流經弗裡德蘭以後便在韋勞與普雷格河匯合了。
弗裡德蘭(現已改名為普拉夫丁斯克)是位於柯尼斯堡東南二十七英里,艾勞以東十五英里的一個小鎮。拿破侖迅即決定奪取這個戰略要點以阻撓俄軍撤退。他現有兩條阻截路線可供選擇:一條在阿勒河西,另一條在阿勒河東。西路較短也較容易,可直達俄軍的前進基地柯尼斯堡,那裡囤積了大量的給養裝備。但從戰略眼光看,這條路線僅能將本尼格森逐回其在裡加和科夫諾之間的交通線,而拿破侖又不能深入俄國腹地去追擊他們。而東路雖繞道弗裡德蘭,卻可以切斷俄軍在柯尼斯堡和提爾西特之間的交通線,將本尼格森趕入寬十七英里,背靠波羅的海的柯尼斯貝格半島,使之困守一隅。
當時曾充任幕僚在拿破侖帳下供職,爾後成為著名軍事評論家的約米尼認為,拿破侖本該取東路進軍,可實際上他卻選擇了西路,沿阿勒河的左岸進軍。當然,如果走東路作大迂迴運動,部隊會多走彎路,其右翼也必然會暴露在敵方的攻擊之下,同時也大大增加了補給方面的困難。
但無論選擇哪條路線,弗裡德蘭均為首要目標,拿破侖決定以主力從巴滕施泰因直取弗裡德蘭,而派繆拉的騎兵軍、達武的第三軍和蘇爾特的第四軍組成左翼負責將萊斯托克軍往北逐至柯尼斯堡。拿破侖本人隨主力東進弗裡德蘭,本尼格森的主力正在那裡扼守著阿勒河的渡口。這次東進,莫蒂埃的第八軍為左翼,內伊的第六軍為右翼,拉納居中,近衛軍和維克托的第一軍在中路軍之後作總預備隊。
會戰爆發
6月14日,恰值馬倫哥會戰七週年紀念日。拿破侖多少有點迷信吉兆,便決定在那一天給本尼格森以迎頭痛擊。上午3時,他就進攻本尼格森在弗裡德蘭的橋頭堡向各軍軍長發佈了下述作戰命令:"內伊元帥為右翼,從波茲南直趨索特拉克,……拉納元帥居中,從內伊元帥的左側--海恩裡希多夫向左散開直到波茲南村對面。烏迪諾的擲彈兵突擊隊暫為拉納的右翼,但要逐漸移至其左翼以吸引敵人的注意力。拉納元帥應盡可能將其所屬各師疏開配置,以構成兩條作戰線。莫蒂埃元帥為左翼,扼守海恩裡希多夫和柯尼斯堡的道路,並從那疏散開與俄軍的右翼對峙。但莫蒂埃元帥則無需前進,因為整個迂迴行動是以左翼為樞軸而由右翼實施的。
埃斯佩恩將軍的騎兵和格魯希將軍的龍騎兵與左翼的騎兵協同,以便敵軍一旦在我右翼兵力的強大攻勢下被迫後撤,即乘勝追擊予敵以最大限度的殺傷。
維克托將軍和近衛軍的騎兵和步兵在格隆霍夫、波德克姆和波茲南之後構成預備隊。
拉豪塞的龍騎兵師由維克托將軍指揮,拉圖爾-莫堡的龍騎兵師由內伊元帥指揮,南蘇蒂的重騎兵師配屬於拉納元帥,並與拉納預備軍的騎兵協同動作。
整個進軍由右翼發起。至於進攻的進展,由內伊元帥掌握,內伊必須聽候我的命令撤離。
右翼的攻勢一開始,凡我方參戰炮兵應以恰當的陣列迅速開火以掩護右翼進攻。"
這道命令言簡意賅,令人歎為觀止。一方面,拿破侖將其計劃曉諭各軍軍長;另一方面,又授予他們相機行事的權力,以確保其計劃的實施。上述村莊既已被法軍佔領,因此其村名也為各作戰單位所熟悉。拿破侖手上還握有一支有份量的預備隊,同時各兵種間的密切協同也得到充分的保證。
拿破侖很快就看出了本尼格森的俄軍陣地的戰術弱點。橋頭陣地毫無縱深可言,五萬俄軍擠在一條狹窄的河谷之中,其後只有一座橋樑,同時,這條河流也不利於防禦,由於阿勒河逶迤迴環,形成了幾個突出部,這就使法軍炮兵可以縱射俄軍陣地的各個地段。
拿破侖在中午時分將其指揮所移至預備隊陣線的中央,內伊、拉納和莫蒂埃三個軍也完成了進攻的部署。下午5時30分,拿破侖發出了前進信號。內伊指揮突擊縱隊向弗裡德蘭教堂進攻,但一接近俄軍陣地就遭到俄軍毀滅性炮火的迎擊,內伊軍畏縮不前,結果儘管拉圖爾-莫堡的龍騎兵在俄軍翼側英勇衝殺,法軍的攻勢仍毫無進展。這時,指揮維克托軍炮兵預備隊的塞納爾蒙將軍將其三十六門大炮一起投入戰鬥,他把這些大炮推進到阿勒河邊的一個拐角處,向弗裡德蘭的橋樑縱射。三十六門大炮一齊開火,對下面河谷裡的俄軍縱隊頓時產生了震撼作用。內伊率領他的軍無比英勇地從右翼直撲敵陣,拉納軍則從中央向前推進予以支援。下午八時許,內伊軍拿下了弗裡德蘭。是夜,本尼格森的殘部向北,朝普雷格河邊的韋勞退卻,法軍騎兵則乘勝追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