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帝國解體後,為何阿拉伯人再也沒有興起過?

阿拉伯帝國解體後,為何阿拉伯人再也沒有興起過?

世界歷史雜談

阿拉伯帝國解體後,為何阿拉伯人再也沒有興起過?

你知道歷史上的阿拉伯帝國嗎?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眾所周知,在公元7世紀時期,阿拉伯民族於阿拉伯半島上興起,並走上了建功立業的道路。新興的阿拉伯政權,經過數十年的東征西戰,歷經四大哈里發(632~661年)、倭馬亞王朝(661~750年)等歷史時期,終於建立起了囊括亞、歐、非三大洲的強大帝國,史稱「阿拉伯帝國」。鼎盛時期的阿拉伯帝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而創立帝國的這段歷史,也成為了阿拉伯人津津樂道的「黃金時代」。

然而,阿拉伯帝國進入鼎盛時期沒多久,便在8世紀後期走上了分崩離析的道路:先是西班牙的科爾多瓦政權自立為王,後是波斯的舊官僚集團復興波斯帝國,最後連埃及也自顧自搞出了個法蒂瑪王朝,強盛一時的阿拉伯帝國就此解體。阿拉伯帝國解體後,阿拉伯人再也沒有興起過,並從此被打上了「戰鬥力低下」的標籤。20世紀數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屢戰屢敗的窘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上述推論。那麼,為什麼自阿拉伯帝國之後,阿拉伯人的戰鬥力就不行了呢?筆者認為,可以粗略的歸結為自身、地緣、時代這三個因素。

自身因素:不思進取,軍政大權被外族把持,戰鬥力逐漸下降

阿拉伯帝國強大之後,許多阿拉伯貴族便沉迷享樂、不思進取,不再願意處理繁瑣的國家事務。同時,隨著領土的不斷擴張,帝國需要管理更多被征服的先進地區,這就需要大量任用被征服地區的人才治國,於是越來越多的外族人進入了帝國高層。例如,在怛羅斯戰役中打敗唐軍的呼羅珊兵團主要是波斯人,把持阿巴斯王朝大權的巴爾馬克家族也是波斯人,此後又有大批突厥奴隸充當哈里發的禁衛軍,這些外族把持了軍政大權。軍政大權被外族把持後,阿拉伯人因長期得不到鍛煉,而導致戰鬥力水平下滑,逐漸無法承擔戰鬥任務。所以中世紀中東就有這麼一句諺語:「波斯人治國,突厥人打仗,而阿拉伯人只有唸經的份」。

地緣因素:強鄰太多,缺乏再次崛起的機會,戰鬥力被頻頻「閹割」

中東地處四戰之地,許多強大國家都曾在這裡出現,要在此建功立業並非一件易事。7世紀時期,拜占庭與薩珊波斯連年征戰、兩敗俱傷,同時阿拉伯人內部又湧現出一批傑出人才,才給了阿拉伯帝國崛起的機會。阿拉伯帝國解體之後,波斯諸帝國(塔希爾、薩法爾、薩曼、薩法維等)、塞爾柱王朝、阿尤布王朝、馬穆魯克王朝、奧斯曼帝國相繼成為中東的主人,這些大國頻頻壓制阿拉伯人的勢力,對阿拉伯人實施「弱化」政策:例如,在奧斯曼帝國的某些時期,阿拉伯人甚至不能參軍、不能持有武器,敢於反抗的人都被奧斯曼官府處決。在這麼多強權的反覆壓制下,一盤散沙的阿拉伯人,顯然缺乏再次崛起的機會。

時代因素:歷史變遷,落後於世界潮流,戰鬥力水平嚴重滯後

在古典時期,阿拉伯半島地處交通要道之上,便於吸收各地的先進技術與事物。早期阿拉伯人武力強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借鑒了古希臘、古波斯、古羅馬等外部勢力的軍事經驗。然而,自16世紀以後,世界上發生了地理大發現、新航路開闢等歷史大變革,阿拉伯半島逐漸無人問津,淪為了閉塞的地方。18~19世紀,包括阿拉伯半島在內的整個中東地區,都陷入了停滯不前、不進反退的狀態中。包括阿拉伯人在內的中東各族,也在這段時期變得故步自封,慢慢的落後於世界潮流。等到西方列強勢力進入阿拉伯地區時,這裡已經衰落到了可悲的水平。

總的來說,由於以上三個粗略歸結的因素,導致阿拉伯帝國解體以後,阿拉伯人的戰鬥力大幅度下降。不過,整體戰鬥力下降,並不排除個別阿拉伯政權仍然很能打,例如17世紀的阿曼蘇丹國,曾將葡萄牙帝國打得落花流水;而一戰中的阿拉伯游擊隊,也在勞倫斯的率領下,屢次擊敗奧斯曼帝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世界歷史雜談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